宋初,为了打开局面,巩固宋朝的统治,曾经用过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有时权利高度集中,严格防范武将的专权。宋朝中期,使用的人才转化为冗官成灾,而武将却备受鄙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著名的军事将领狄青忠于北宋王朝,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他受到了朝廷的怀疑,导致最终的抑郁和悲剧的结局。
狄青,汉臣,山西汾阳人,出身贫困农家。16岁时,狄青的哥哥和村民打架,把村民打倒在水里。狄青自愿代表哥哥受苦,被“抓罪人京,逃名赤籍”。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军事生涯。
狄青先是当马兵,后来调到保卫首都的拱圣营。“好人不是士兵”。宋代,士兵的地位很低。狄青从罪犯变成了士兵。他的地位变化不大,但对他的人生前程非常重要。
狄青擅长骑射和武术。几年后,他终于晋升为下级武官。从那时起,狄青开始了忠于国家、南征北战的军事生涯,并逐渐成为北宋的将军。
北宋宝元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浩在西北称帝,成立西夏。宋朝派中央禁军征讨,狄青作为下级武官也参加了战斗。
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最终以北宋的失败告终。战争中,狄青勇敢善战,多次充当先锋,带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征服金汤城、禹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账2300,动物5700”,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都是小偷的关键”。
“大小二十五战,每战带铜面具,被发出入行阵间,凡八中箭。”-东斋纪事
狄青每次战斗都披着头发,戴着铜面具,一马领先,所向披靡。战斗四年,狄青中箭多达八次。在宋夏战争中,狄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常胜将军,从此一举成名。
范仲淹巡逻陕西,非常重视和欣赏狄青,称赞狄青是“好将军”。还建议狄青作为一名将军,不仅要勇敢,而且要了解古今,多学习,了解兵法。
狄青非常感谢范仲淹的恩情,从此博览群书,熟读兵法,终于成为北宋的一代良将。此时的狄青也只有三十多岁。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狄青为北宋的政权做出了贡献。因此,狄青一再升职,从团练到刺史。战争结束后,狄青驻扎在宋夏边境,取得了许多成就,并被提升为中央副使。
北宋皇佑四年来,由于朝廷政策失误,广西少数民族农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从广西到广东,南方战争紧张。朝廷还派文武大臣镇压,但都被农智高打败了。
北宋这么大的王朝,国难当头,满朝文武百官却无能为力,不得不让宋仁宗焦虑不安。这时,一个人站了起来,这个人就是狄青。
狄青自告奋勇挑起南征的重任。因此,宋仁宗任命狄青为宣抚使,带兵前往两广,全权处理军事事务。
狄青来到广西,积极解决了许多地方矛盾和人事纠纷,处决了一群无法保护自己的人。他以勇气和智慧迅速击败了侬智高。
当时打败农智高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狄青凯旋而归,百官称贺。在功行奖方面,狄青被提升为枢密使。枢密使是一个权力大、地位高的官职,有权处理军国重要政治。宋代,武将很少担任枢密使,狄青就是其中之一。
狄青能晋升为枢密使,究其原因,全靠自己的才能和勇气,狄青作战有技,带兵有方。
“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虽然敌人猝犯,但没有人敢后者,所以他经常做出贡献,尤其是推功和将佐。”——宋代狄青传。
狄青与下属同甘共苦,不争名利的作风,怎能不让人威服呢?除此之外,狄青每次打仗都能带头。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经历过多次战斗,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将军。当他成为一名中央使者,掌握军事权力时,正是他走向了不幸的一天,最终被排除在外,辞去了首都。
狄青无奈之下,不得不去看宋仁宗表达自己的心声。狄青说:“无功受两镇节指挥,无罪出典外藩。”意思是我没有功劳,却让我当两镇节度使。我没有犯罪,但我让我出去负责其他地方。
宋仁宗告诉文彦博这句话,并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警告宋仁宗:“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这意味着太祖不是后周的忠臣吗?宋仁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谁能保证狄青不会效仿宋太祖,取代自己,独立?
狄青被蒙在鼓里,去找文彦博。文彦博严肃地对狄青说:贬斥他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朝廷怀疑”。这句话一出来,狄青就吓得目瞪口呆。是的,谁能负担得起叛逆大臣的罪行?
在公元1056年,当了几年枢密使的狄青被驱逐出首都,去了河南陈州。出行前,狄青很难过,对人说:“青,这次旅行会死的。”
在陈州,狄青惊恐未定,听到朝廷有人来,便“惊疑终日”,不到半年,忧愤交加的狄青,郁郁结束,年仅49岁。
从表面上看,狄青死于疾病。本质上,狄青死于排斥、打击和迫害。他的死因:皇帝对他的怀疑、文臣对他的诽谤和陷害以及社会对他的歧视。
王夫之在《宋论》中说得对:狄青之所以“颠倒朝廷大臣的笔舌”,是因为宋仁宗“忌大臣之权”,“以图固天威耳”。愚蠢忠诚的狄青,承受着无限的委屈,成为时代的受害者。
重文臣、轻武将是北宋一贯的政策。从狄青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贫穷和虚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狄青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产物,是北宋军政制度弊端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