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哪些
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形式,如下:1、查找文献法;2、调查法;3、访谈法;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活动方式主要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式有体验、观察、操作、试验、调查等,这就要求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个人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为辅,穿插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可以以专题学习、活动项目、专题研究、操作学习等形式呈现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团体合作的机会。所以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常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中采用合作学习主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并不能取代学科课程中班级授课的主体地位。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小组完全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效果,实验验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体验。一些学业水平不高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却有不同凡响的表现。 合作学习的本土化情景化合作学习的理论进入我国时间不长,大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翻译理论时难以避免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误差”。国内对“合作学习”作为整体研究的资料不多。不同国家、不同课程类型,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学生等的合作学习应有不同特点,所以“合作学习”的理论也要本土化、情景化,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它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1-2年级每周不得少于1课时,3-9年级每周不得少于2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共8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6个学分,在高一高二年级完成,每学年一个课题;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2个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