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何其芳)中有哪些句子赏析
《秋天》教案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
学生的兴趣
秋天何其芳句子赏析
何其芳是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秋天》等作品,下面是我整理的何其芳《秋天》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何其芳《秋天》句子赏析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何其芳《秋天》原文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赏析何其芳《秋天》句子方法 一、情以物兴 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朱熹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无不是客观事物引起人的主观体验之产物。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这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 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感情。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这是诗人面对中秋佳节“月圆”“人欢”“酒酣”的场面,忽然想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弟弟——子由,刹时,一缕离情别绪涌向心头,于是挥毫作诗。这正是客观事物景物使诗人产生了一种离别远怀的感情。还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儿缝衣的生活图景,而正是这种客观生活使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母亲的感情和赞美之情。 显然,主体——诗人体验完全因客观生活图景而生。即情以物兴。后一种情况,如柳宗元的《七绝》:“海畔尖山似剑茫,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华亲故》)这里很明显是秋天“海畔尖山”触动了诗人之乡愁,但秋山与乡愁并无必然内在联系,仅仅是由形体上的联系而起了一种触化剂的作用。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也属于此类。 至于范仲淹之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情以物兴”手法的运用。 二、直抒胸臆 古代有一些抒情诗歌,将景物化入诗人的心胸,直接抒发炽烈的感情。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日,壮怀激烈,一代悲剧跃然纸上。虽无景语,但垓下四面楚歌之困境是可以因情想见的。还如辛弃疾的《永遇乐·江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句,诗人借廉颇之典,抒发自己年逾古稀,但壮志未改的雄心大志。诗中虽无“景语”,但诗人白发苍苍,独步北固亭仰天发问的图景如在眼前。像这一类型的诗歌,还有陆游的《示儿》,曹操的《龟虽寿》等,感情炽烈,客观景物已化入情意之中,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三、物以情观 艺术心理学把这种方法叫做“移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这两句诗,正是“移情”方法的形象说明。 “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薛昂夫《送春》)客体消逝了,但感情仍存于主体之中。载于主体的感情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它不仅反映客体,也作用于客体。“诗人是感情的宠儿”。(郭沫若语)因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把这种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感情现象,概括为“物以情观”(《文心雕龙》)。这在艺术观察和艺术构思中,是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的。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小枫一夜偷天酒,却请孤松掩醉客”。(杨万里《秋山》)“史恐夜深花睡去,故绕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显然,诗人们把心中的惜别和亲花之情“外射”到蜡烛,海棠和小枫之上,因而,他们会悲伤、能睡眠、懂羞愧,成为艺术世界中物化了的感情或转化了的物象。使无生命的物体具有了艺术生命,收到了其妙无比的艺术效果。 这种移情的艺术方法,在复杂的艺术创造中还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移情情况。艺术效果更高一着。《红楼梦》中佳句:“冷月葬花魂”就包含了双重移情,人为主体,花和月是客体。首先,人之“魂”移入“花”,于是“花”有了“魂”,然后,“花魂”又移入“月”中。于是主体的冰清玉洁之情化入花又化入月中。形象更加清晰明彻。 这种注情于景或传情入色的感情活动,诗人的主导性很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转视物外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抒情作品的意境,其情调是由主体所外射的感情决定的。 四、借景抒怀 借景抒情之作,颇有代表性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幅画里面,主体根本没有出现,诗人似乎纯客观地描绘了寒江独钓之景。其实不然,只要细心揣摩体味,就会感到一股处于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的谪居之情沁人心脾。这里,主体所载之情化入景物之中,诗人的形象隐在景物的后面。 借景抒情作品的特点,就是没有明显的表情之语——情语。如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但号称“一世之雄”(苏轼《前赤壁赋》语)的曹操的伟大政治抱负却溢于辞表。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在这里,景以情观,景由情择,景为情化,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情景交融 在形象思维中,主体同客体有时是交互作用的。艺术心理学称主体作用于客体为感情之“外射”,而客体反作用于主体为感情的“内模仿”。(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这种交互作用的极致,则是物我同一。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 元人景元启有一道吟梅花的小令,写他在艺术构思之间达到物我两忘或物我同一的境界:“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再山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月色朦胧之中,薄明之窗纱透过疏疏朗朗的梅影,这样别样清佳的景色使诗人如痴如醉,对窗望梅出神,以致引起妻子的嗔怪。其实,诗人进入了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他同梅花已经融为一体了。 主客体同一化,有时是整体范围内的,有时是局部范围内的。如《红楼梦》中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最后四句:“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里客观景物是秋雨滴沥湿窗纱。然而,由于人与物——秋风秋雨的黄昏的交互作用,在诗人艺术境界中,主体的泪水同客观雨滴化为一体。雨耶?泪耶?难以区分,也不必区分。 还有众所周知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客观景物是雨后日出,情人送别。因此,是“无情”中“有情”。诗人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因而产生联想;但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说,二者虽“异质”却“同构”——情人的送别之情有如温暖的阳光,暖人心脾。因此,在诗人的艺术境界里,达到了情与景和谐的极致。从而使诗句千古流传,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