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高中语文知识

时间:2025-01-10 02:15:36 编辑:阿旭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一# 导语】高一的语文学习是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时刻,做好语文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才能更好的学习语文。下面就让 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 篇一 】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F设问,G反复,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 篇二 】   离骚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嫉妒、謇、忳郁悒、侘傺   溘死、鸷鸟、方圜、攘诟、谣诼、延伫、芰荷、偭、兰皋、椒丘   岌岌、杂糅、昭质、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词语读音   箜篌、怀忿、槌床、哽咽、绣腰襦葳蕤、卑鄙、蹑丝履、玳瑁、流纨   明月珰、磐石、拊掌、郡丞、思量量体裁衣、否极泰来、白鹄、婀娜   踯躅、金镂鞍、赍钱、蟠龙、琉璃   晻晻、日暝、摧藏、蹑履、怅然戊戌、戍守、彷徨   诗三首   1、字词   芙蓉、慷慨、青青子衿、嘉宾、阡陌   羁鸟、樊笼   2、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的隐士,不满于*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隐逸诗人”之称。兰亭集序   1、字词   符契、修禊、癸丑、流觞、激湍、彭殇、嗟悼、会稽、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流觞曲水、静躁、虚诞   世殊事异   2、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文学常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 篇三 】   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称他“、”。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③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名段名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还不清楚高一语文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三、易错成语50例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4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4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5、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7、烜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48、虚与委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49、一傅众咻:一人教,众多的人干扰。   50、余能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拓展阅读:高考语文如何备考复习   一、注重落实课内的相关内容   很多同学在平时上课时不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考试中对于这部分的考察范围比较少,但其实几乎每年的高考试卷上都有一些相关课内的考试内容,而且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复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考点的理解,因为课本知识都是在考试大纲的覆盖内容内飞,所以对于明年高考语文来的同学来说还是要注重课内的复习,并对课内的讲读篇目要落实和过关。   二、明晰掌握默写背诵的篇目   诗文默写一直是高考中的固定题型,虽然分值不大,但是这是我们应该可以拿到的分数。只要按照平时的教学要求对文章进行了背诵,那么就可以轻松的拿到这几分所以学生首先必须首先掌握好高中课内的所有背诵内容,同时把握初中的课内要求背诵内容,再去掌握课外的背诵,这些要点考生必须了解,同时是复习背诵默写的一个方向,只有了解了这个方向,才能"万无一失"。   三、理解新材料作文的实际含义   现在很多省的语文作文命题都是用的开放性材料,即所谓的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过去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过去材料作文中的倾向性明显,引导性明显。而新材料作文相反。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的主要意思,不违背主要倾向,有关联,任选角度,可以是材料的意思,或者是补充,或者是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不足的,这些都可以。"所以,相对来说新材料作文更有利于同学的把握和发挥,同学可以在多积累素材,在考试中就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发挥的。   高考语文有什么备考方法   一、端正学习态度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二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悬殊。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的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二、回扣课本   高三复习,时间有限,但同学们同样需要重视课本,看一看,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背一背,做到“心中有本”。   三、总结归纳   高三要想复习效率高,必须适时总结归纳。总结已做过的题,归纳做题方法及解题思路、设题角度及答题要点。多动手,勤总结。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四、制定复习计划   制定适合自身的切实可行的语文复习计划,做到天天有事做,时时有目标,不急不躁,保持适当的压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三《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 故事 ,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2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3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 散文 :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 文章 。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 总结 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 文化 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 方法 ,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 句子 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 说说 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6、 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 儿童 、少年实施初等 教育 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 短语 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 为你整理的《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三知识点》,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三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4、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7、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3、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4、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7、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六、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七、其他重点字词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2.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三知识点   文学常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取”   二、【古今异义】   1、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1.表凭借,用来。2.…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三、【一词多义】   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四、【虚词运用】   1、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以之兴怀代词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五、【特殊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3.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三知识点   《劝学》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日参省乎己(“参”通“叁”,多次)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二、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金就砺则利(徐徐语文坊)(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参考)   5、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快)   6、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寄居存身,藏身;今义:放在)   8、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9、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蟹腿;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10、下饮黄泉(黄泉,古义:泉水;今义:迷信中的地府)   三、固定短语和句式   1、君子生非异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贤能的人)   2、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利的爪牙,强的筋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加热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被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加热使它变成这样的啊。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就直了,金属XX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中:合乎。輮:通“煣”,用火加热使弯曲。(徐徐语文坊)以为:把……制成。曲:形作名,弯度。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金:金属XX。就:接近,靠近。博学:广博地学习。而:表递进。参省:多次省察。乎己:于己,对自己。知:通“智”。)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绝:横渡。生:通“性”,资质,禀赋。)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远达千里。(跬步:每一小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徐徐语文坊)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夹,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用心:因为它用心。跪:蟹腿。寄托:寄居存身。) 4.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三知识点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展很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5.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三知识点   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徒,空。今义:作动词。)   连峰去天不盈尺(古义:距离今义:离开)   丛菊两开他日泪(古义:往日,过去。今义: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指远离家乡今义:一万里的路程)   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指晚年、暮年。今义:指很多年或很长时间,一生、终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树叶。今义:树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此写了。今义:表原因。)   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出一般)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等。)   朝来暮去颜色故。(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词构成的一个词,朝着前面。)   如闻仙乐耳暂明。(古义:忽然,一下在。今义: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