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症状 脾胃虚寒的危害
1 舌苔白厚 如果舌头边缘出现明显齿痕,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 2 食欲下降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若是脾胃虚寒,则易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引起食欲下降。 3 面色萎黄 脾一旦有毛病,则食物无法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于是血液减少,其结果就是脸色变白变黄。 4 四肢不温 脾胃虚寒者,四肢不温,手脚发凉,而且非常怕冷。
为什么会脾虚胃寒?
脾虚胃寒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胃口不佳、易疲劳、消化不良等症状,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饮食不当:大量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食量太大或进食太快,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虚胃寒。
2. 情绪不稳:情绪压抑,受到心理刺激或过度疲劳,导致精神气血不足,进而导致脾虚胃寒。
3. 生活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起居不规律、忽略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了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4. 其他疾病:如长期药物治疗、慢性病患者、手术后等都可能会导致脾胃功能不足。
因此,预防脾虚胃寒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绪、合理规律的生活作息、注意身体的自我保健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病。
脾虚胃寒是什么症状 中医理论中,脾虚胃寒症状有哪些及其原理。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我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
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饮加减。
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在医学上“脾胃虚寒”怎么解释,有什么症状及其预防措施。
脾胃虚寒是一个证名,首先病位在中焦脾胃,性质属虚属寒。脾胃五行属土,为后天之本。所以脾胃的病就是在消化吸收上出问题,虚寒就是阳虚,阳气主温煦、阳气虚,温煦不利,故而有寒,不是外感寒邪,是因虚至寒。所以脾胃虚寒就主要表现为脾胃的功能下降、加上寒证的证候: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凡是有出现上述特征的,就可以定为脾胃虚寒,因病不同,症状也不完全一样。脾胃虚寒证可以见于许多疾病,也可以单独出现。
至于预防,就是滋养脾胃,《金贵要略》上讲过,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是后天的根本,因为人体时时刻刻都在用脾胃,故而脾胃容易受损,滋养要从时时刻刻做起,时刻记着不要伤者脾胃,饮食要合理,运动要适当,劳逸结合,不可思虑过度,保证脾胃键运,当然不受邪。也就不会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