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威风锣鼓的代表人物
杨迎棋,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对威风锣鼓的主要贡献是搜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由他创作的威风锣鼓曲牌《农家乐》曾获创作奖,并第一次将临汾地区的锣鼓归类统称为“威风锣鼓”。1987年和临汾地区电视台合作编创的短片《天下第一鼓》,曾在山西电视台评为二等奖;1988主编了临汾地区民间器乐曲选《威风锣鼓音乐》;1991年参与编写出版的《山西民俗》、《山西民间艺术》,1999与贾红跃和崔义生编写出版了《怎样敲威风锣鼓》一书,为广大锣鼓爱好者,提供了具体的、实用性强和通俗易懂的教材。他先后发表著作有:《威风锣鼓真威风铿锵有力激人心》、《铿锵有力振奋人心——临汾地区锣鼓表演侧记》、《别开生面的威风锣鼓》、《威风锣鼓的演变》等。王振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是威风锣鼓传承中极为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曾任临汾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并一直担任锣鼓协会会长。对威风锣鼓的良好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作有《威风锣鼓》是最早介绍威风锣鼓的书籍;《威风锣鼓的发展》一书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里威风锣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收集的重要信息做了整理。《威风锣鼓的保护》主编出版《临汾民间艺术丛书》、《锣鼓艺术研究论文集》等10多部。单红龙,其重要著作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西威风锣鼓研究》,文中主要从音乐社会构成、物质构成、形态构成三方面做了论述,并在最后一章里将其之前对近20个村庄考察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报告,包括收集了许多即将失传的珍贵鼓谱,特别是对威风锣鼓民间锣鼓符号谱手抄本的收集和整理,成为此书中的点睛之笔,并进一步推进了威风锣鼓的传承发展。张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对威风锣鼓的贡献除了编排和收集鼓谱外,主要体现在创作方面,创作有《隆鑫魂》、《云维欢歌》、《沂蒙颂》、《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黄河魂》等,笛子与鼓的曲牌《尧乡叙事曲》,由其参与创作的《丁陶鼍鼓》还获得了中国艺术节群星奖。2005年参与演奏的《黄河雄风》获得了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2008年创办了临汾市尧都区舞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更有效的为威风锣鼓打造了一套包括曲牌挖掘整理、表演编排、曲牌创新为一整个体系的传承方式。2010年应洛斯拉格斯大学的邀请赴南美洲智利进行“威风锣鼓”的教学,从而使“威风锣鼓”第一次传播到了国外。
晋南威风锣鼓的传承意义
晋南威风锣鼓被誉为“ 天下第一鼓” ,在得到众人青睐的同时兼具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曲牌演奏所表现的主题大多为借物言志、托物寄情的歌颂人民生活的片段,富有巧思的演奏者把群众生活中所熟悉的景物、事象、声音以及当下的情趣通过锣鼓表演艺术通俗形象的记录下来,奏响了人们的心声,引发了高度的共鸣。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佼佼者,威风锣鼓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性和艺术价值。时代赋于威风锣鼓以幸运,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末,短短几年内,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重大表演。大大促进了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达到了质的飞跃,演进成今日的崭新面貌。它三次进京表演,名声大噪。一次是1988年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一次是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文艺晚会《我爱你——中国》的录相表演,再一次,则是1990年,在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三次表演,震惊了首都,震惊了全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威风锣鼓一举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声威的艺术形式。中外文化名人和新闻工作者纷纷撰稿评论,赞誉威风锣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乐”,是“黄河之魂”、“惊世之宝”、“中华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威风锣鼓融音乐节奏、舞蹈、技巧于一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风格、朝气蓬勃的气势,体现了黄土高原北方汉子豪迈奔放的性格。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庆典活动中亮相获奖,震撼了世界。威风锣鼓的历史传承、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历史演变的轨迹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其艺术形式的发展,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团结和谐的理想追求。 长期以来,“威风锣鼓”在当地都大受欢迎,它的使用范围也由过去仅限于本族内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有时冬闲下来,人们也要兴高采烈地打起锣敲起鼓,以庆丰收。因此,“威风锣鼓”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众文化形式,不仅本村本屯,有时外乡外埠也来邀请参加喜庆、礼俗活动,对该村(屯)乃至柳州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张勇的艺术成就
细观张勇先生的作品,设色古雅又不失现代装饰效果,笔墨语言的轻松驾驭表现的淋漓尽致,合乎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在他的作品中,有些形质高的作品,移景接物,貌似不合实景却是暗合了中国文人画质。一派汉文浓缩,表现他独物情怀,实现笔下表达的自由。张勇绘画另一部分也是其常画之物—虎。古往今来画虎者甚多,有画虎之威者、有画虎之神者,但多关注虎之本体,细观张勇之虎却是不同,他长于以景托物、以景造虎。因其擅长山水、花鸟,便尽情将笔下虎立于心中之景。威凛之虎立于冰山峭崖之巅;舔犊之虎容于明月清之野,景、物合之。与其说画虎莫若营造虎境、景衬虎气、虎托景威,引人入情。笔墨间种种性格之虎便呼之欲出了。十分有意思的是,张勇先生早年随刘博琴、徐之谦学习书法、篆刻。两位先师均以书风清秀见长,日后却造就了一位画风苍劲的后生。这固然与其又曾从师于刘凌沧、胡爽痷两位画家有关。画家深厚的功力,娴熟的技法以及充实的文化底蕴,使得他造景心态是丰富多彩的,这成为他绘画不尽的源泉;精于思索,使他的作品抽象程度更高,画面上保持着与世俗的距离、恒定的独立性。真正的画家应做到心与物相融并交替互补、主观与客观充分化合,以免过分依赖实景而笔下枯竭单调。凭借对生活的感受使得张勇先生“心造的风景”日臻精美,这一点是其所有画的真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