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法
最近,抖音上的这句话火了,因为疫情的影响。其中 乙亥年末,庚子年初 就是古人的干支纪年法。笔者对古人的智慧非常的感兴趣,所以来好好研究一下干支纪年法的起源及发展。 本质上来说,干支计年法是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天体运动及星球对地球万物影响的关系的总结,以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从而掌控人的命运。 来说古人认为天干是下面十个,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所以一般甲、乙、丙、丁、戊为阳,己、庚、辛、壬、癸为阴。 地支一共是十二个,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里表示的是十二生肖。也是古人用来计时的标准。 干支纪年法最早是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那么干支纪年法怎么算呢?为什么2020年是庚子年呢? 按照古人天干地支的排布,有下面的组合: 以天干为开头,地支为续,通过计算,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所以以60年作为一个循环。 那么如何准确的知道按照干支纪年法,某一年的年份呢? 公元前 年干=8-N(N﹤8)或8-N+10(N≧8),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号除以12的余数。 公元后 年干=N-3(N>3)或N-3+10(N≤3),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N-3(N>3)或N-3+12(N≤3),N=年号除以12的余数。 比如2020年是什么年份? 10-3=7。所以我们正数天干的第七位,得到 庚 。 然后计算地支,2020除以12的余数为4。4-3=1。所以得到地支的第一个数为 子 。 从上面的计算可得到2020年为庚子年。 那么1993年是什么年份? 3-3+10 = 10,所以天干为 葵 地支其实就是生肖属相,属鸡,所以得到地支为 酉 。当然计算也一样,1993除以12的余数为1,1-3+12=10。所以得到 酉 。 天干地支虽然目前越来越少人提起,但是在很多历史书上都可以看到其身影,比如 辛丑条约 , 戊戌变法 等等。我觉得,现在人太迷信盲从于西方文化,不太注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定是有很多智慧可以学习的。
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的顺序是什么?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如1984年甲子年,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为丙寅年。60年为一轮回。2044年为甲子年
不懂可以问,望采纳
最简单的天干地支纪年法? 记住一个年分的天干地支,比如1988的天干地支为戊辰 龙年 我们要计算哪一年,天干十位十位往后推,地支十二位十二位往后推,因为天干为十位,地支为十二位。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比如我算2016年,生日为1988,戊辰年,1988往后10位10位推,1998 2008 2018 2028开头都应该带戊,2018-2就是2016年,我们对照上面天干看到戊减两位为丙,天干就计算出来了,2016年的天干为丙。(1988年为戊辰年,我们只要记住一个年分就行了,1989为己巳,1990为庚午,1991为辛未,最好是找一个甲子年或自己的生日记下来,这样容易一些)
下面算地支
地支12位12位往后推,1988往后12位2000年,再往后12位2012年,2000 ,2012这两个年分的地支都应为辰, 2012+4位便是2016年,对照上面地支加4位,我们便算出2016年地支为申。
so ~天干地支加一起~~2016年为丙申年
十二地支又对应十二生肖,拿地支对应上面十二生肖,2016年地支为申,申猴就是猴年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最简单的办法,只要记住一个年分为什么就OK了。
注意一点,减就后推,加就顺推,(比如天干2018-2=2016 便是戊后推两位为丙 地支2012+4=2016 那便是辰顺推4位为申 天干合地支等于年分丙申,如果到这里连2018 2012怎么算出来都还不知道的话,就当我没说直接右上角点×)
干支纪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一个轮回为60年,称一甲子。
百度百科里有,我给你拷点过来。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
1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这一点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错,应特别注意。
2015天干地支纪年是什么年 2015除以12,得167余11,正好是未
2、什么事干支纪年法?请至少举出三个干支记年的历史事件。
干支纪年法是:
利用十天干及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成为以六十为周期的序数记录年岁的方法。依序从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至癸亥,周而复始。殷代卜辞已用干支纪日,秦汉以後才用以纪年、月,并以地支纪时。
举例,三个干支记年的历史事件有:
一甲午战争,清朝光绪二十年(西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我国运兵船,并攻击我牙山驻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後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二庚子赔款,公元一九○○年,时值庚子,义和拳乱,引起八国联军攻打满清。翌年签订辛丑和约,其中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釐,本息共白银九亿八千二百馀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此项赔款称为「庚子赔款」。
三辛亥革命,清宣统三年(西元1911),岁次辛亥,十月十日同盟会在武昌所发动的革命,各省纷纷响应,终於推翻满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时代,创建了中华民国。
什么是干支纪年法?怎么算?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换年。计算方法:根据是公元元年是辛酉年,辛8酉10,干的周期为10支的周期为12。天干按甲到癸的顺序为1~10,地支的顺序按子到亥的顺序为1~12。年干=N-3(N>3)或N-3+10(N≤3),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年支=N-3(N>3)或N-3+12(N≤3),N=年号除以12的余数。例:求公元1164年和2011年的干支。1164年的年干=4-3=1=甲,2011年的年干=1-3+10=8=辛;1164年的年支=0-3+12=9=申,2011年的年支=7-3=4=卯;所以公元1164年的干支为甲申,2011年的干支为辛卯。扩展资料纪年起点汉初沿袭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确立于武帝时期。太初元年,汉朝改用《太初历》,使用建寅为正,即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同年,武帝创立年号制度,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号纪年替代帝王在位纪年,改变了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年号制度行用后,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变革,后世统治者极少改岁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号,遂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惯例。至此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所采用的干支纪年方法,与皇帝年号纪年一样以新年正月朔(元旦)为开始。
干支纪年法是如何计算的?
今年是壬寅虎年,那么具体是怎么来的呢?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的组合方式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每个组合代表一年,60年为一个循环。
天干的计算方法是:年份减3,除以10所得的余数;地支的计算方法是:年份减3,除以12所得的余数。以2022年为例:天干为:(2022-3)/10=201···9;地支为:(2022-3)/12=167···3;对照天干地支表得出,2022年为壬寅年。
因为公元4年为甲子年,所以计算时必须减3才能农历年元年相对应。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