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有哪些
左上包围的字有:石、尾、看、后、反、在、左等。右上包围的字有哪些:句、包、可、栽、岛、载、式、勾、或、甸、戴、截、裁、武、戒、匀、哉、虱、勿、氧等。
这一类的字涉及的部首“勹”,书写此类字的时候,要注意右上包围的横折的折笔书写成垂直或倾斜两类,横折的折角不要写成过圆的,包围部分要上方横向书写稍短些,被包围部分要向左下略微拉伸露出来一部分,以保持汉字的平衡,例如“司”字,右上角的包围部分垂直书写,被包围的“口”字应略向左侧移动,比上方的横要向左边突出些,例如“句”字,里面的口要参考横折钩的位置,向左侧移动。
左上包围的字
左上包围的字有底、座、居、愿、原、后、在、病、席、瘦、虎、虚、房、度、庆、友、康、启、庭、存、雁、应、展、石、厚、在、庚、鹰、屏、庄、后、唐、廉、序、眉、库、历、愿、布、左、质等。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区别
像“底”、“原”这样的是左上包围的字,像“处”、“递”这样的是左下包围的字。这就是区别。
补充:
半包围结构的字,一共有六种类型:
1、左上包右下:字的左边和上面有类似框形笔画组成的结构,一般左边为长撇画,上面为短横。
2、左下包右上:字的左边和下面有类似框形笔画组成的结构,一般右边的笔画稍复杂一些、笔画多一些,下面的笔画为平捺。书写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写被包围的部分,后写包围部分,如“建、这”;另一种是先写包围部分,后写被包围部分,如“赵、翅、题、翘”等字。
3、右上包左下:字的右边和上面有类似框形笔画组成的结构,笔画有一笔(即横折钩)和两笔(即短撇、横折钩)之分。书写时,横的部分应短于竖钩部分,竖钩应写得稍向右弧弯一些,形成向左包围的势态。上面有短撇的,应写成斜撇。
4、左包右:字的上左下三面有框形笔画组成的结构,部首的名称叫“三框儿”。书写时,外框字形应写得稍长些,外框与框里的部分大小要一致。
5、上包下:字的左上右三面有框形笔画组成的结构。书写时,先写外框,后写框内的部分。外框的左竖和右边的竖钩较上面的横要长些,字形较长。框内部分书写分布要居中,笔画要均匀,大小与外框要相称。
6、 下包上:字的左下右三面有类似框形笔画组成的结构,包围的部分左右两侧没有完全包住被包围的部分,只是从字底托住上面的结构。书写时,一般是先写被包围的部分,后写包围的部分。包围部分两边的竖画要写短,横向笔画要写宽,并呈左低右高的形态,最后一笔的短竖收笔处要在横之下,与横的左端在一条水平线上。被包围与包围部分的笔画分布距离要适当。
什么叫左上包围结构 左上包围结构的解释
1、广字头、虎字头、病字头,他们都是左上包围结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包围结构,在书写他们的时候我们要遵照一条规律:就是被包围结构。要写的略微靠外、靠下或靠右,总之就是不能写的过小,过窄,过紧。
2、半包围结构是连续两个以上的边被封住的,属于汉字书写结构中的一种。体现了汉字即圆润又方正的艺术性。春,谷是半包围结构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