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之孝感动天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典籍来源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一、孝感动天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0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之一:孝感动天的故事
孝心是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要的,古代若是有人不孝那么一定会是被所有人唾弃的,有些人为了孝而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孝心也并非不能感动天。随本期民间故事一起去了解一下孝感动天的故事是怎样的吧!
黄帝的后裔舜,父亲又聋又瞎,性情十分暴躁,母亲则十分贤淑,使舜在母亲的照料下,幼年过得相当美满。
但后来他的母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自母亲去世后,他父亲的性情变得更坏。后来父亲聚了继室,生下了弟弟象。从此父亲对继母更加宠爱,而继母是一心空狭窄的人,常在父亲面前说舜的坏话,使舜常被父亲责打。
但孝顺的舜没有因此而心生埋怨,仍然百般孝顺。但继母还是恐怕他会分去大半家业,因此常想把舜除掉。亦一次又一次设计陷害他。
虽然继母和弟弟的不继怕害,但舜从不介意,当他二十岁那年,他的孝行传遍千里,天子尧亦由地方官吏的推荐而得见舜,他亦非常赞赏他的为人,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而舜的孝行最终亦感动了继母和弟弟,一家人最终和和乐乐的过日子。而尧亦禅让给舜。在舜的治理下,国家得以兴盛太平。
《二十四愚孝》(21)
《二十四愚孝》(21)
这个故事主人公又是一个儒家学者,名叫曾参,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把孙子子思,托孤给了这位最得力的弟子。
曾参(BC505年-BC435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郭居业的《二十四孝》中原文如下:
意思是说,参侍奉母亲极其孝顺,他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着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这个故事有些神话意味,好比心灵感应。真不真不管他,也可能曾子他老娘身体一向抱恙,曾子砍柴心不在焉,至于说咬完手指,曾子就知道家里有事,那不是比电话还厉害了。╯□╰
难道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灵电话啊!老妈的手疼,都能传出资讯电话,把很远地方的曾子感召而来,这个曾子感知力很强啊!
后人也以诗颂之:
不知道是这位客人传出来的传奇故事呢,还是曾子的妈妈传出来的故事,不论是谁,那也是讲故事的绝佳高手了啊!
这个至孝故事,虽然传奇了点,不过我也持保留态度,儒家学说太多这种后人附会典故。
说到编写典故我就想到苏东坡,苏轼是爱编故事的高手,所以,他不论到了哪里,都是大家喜爱的博学老师。
这种至孝故事,苏东坡坐在地上,一天能编它一百个。话又说回来,给出这么一个传奇故事,总给人以希望的素材,也很不错的。
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值得称赞的地方,因为够积极,这也算是一种浪漫主义的体现吧。
想起来个搞笑的故事,王安石变法,引发新旧两党之争,支持变法和反对变法的人开始互相攻击对方,而且是各种编故事。
这种可笑的故事,衙门官员们也编得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儒家士大夫阶层,您说逗不逗。都不用去找证据,张口就来啊!
所以,这种咬指头就通电话的事情,大抵上也是儒家士大夫们编故事而已,我不说没有这种可能,毕竟双胞胎据说就能很好地进行心灵感应。
但是,母子心灵感应这么强的不多。儒家把双胞胎身上的心灵感应,放大到儒家大学者曾子身上来,也绝对是这种可能。
所以,此篇“啮指痛心”传奇故事,咱们也鉴定为伪孝,如果把它编在孟子身上,我们还不好怀疑了,毕竟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入人心嘛!
《二十四愚孝》(19)
这个故事人物有点早,主人公叫虞舜,有人说在夏朝之前还有个虞朝,说的就是虞舜时代。故事发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
《二十四愚孝》原文记录如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继母和弟弟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又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这个太神话古人了,实际上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越是早期文献,记载虞舜平平无奇的一个无为之君,到了后来就成了孝子至圣,全是后人伪作。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这个就是后人以德报怨的神话来源了,把这种扭曲人性的东西,强加在中国人身上,可笑复可叹。
传说有诗赞曰:
我们可别把这《二十四愚孝》故事的董永和虞舜的故事搞混了,董永是“卖身葬父”,虞舜才是“孝感动天”。
只不过,后来民间把孝感动天也按在董永身上,把孝昌改名成了“孝感”了,此孝感和《二十四愚孝》所要讲的虞舜没什么关系。
虞舜强调的“孝感动天”,是因为动物们又是帮他耕田种地,又是帮他除草施肥,这岂是人能做到的呢?肯定是老天在帮助他。
这个神话故事,没必要太在意,倒是作为一个故事下下酒,说给小朋友听听倒无所谓,批判着讲就好。一定不要宣扬什么以德报怨的封建残余思想。
所谓以德报怨,那不过是统治者希望老百姓安于清苦,安于被欺压和残酷统治罢了。无德无能的统治者,老百姓就要勇于站出来反抗丫的。
话说回来,究竟是人治好,还是法制好,大体上用法制监督管理者也很重要,全靠管理者自我约束不可信啊!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互相制约,却也互相督促,虽然乱一点,人民的思想却是格外开阔,新气象新思想新思维层出不穷,也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