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小学生德育学堂下载
摘 要 学校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德育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在阐述当前学校德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些对策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方向。望能对当前中小学德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 学校德育 问题原因 解决对策
总体来讲,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也在行进当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正逐步被重视和加强。我国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和强调。可是,客观的讲,我们的付出与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总体是好的,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德育目标操作性不强;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地位明高实低;德育孤立化;德育环境复杂化等。由于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事业,故找出原因,探寻对应的解决策略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所存问题的原因
如今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不容乐观,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是症结所在:
(一)社会生活现实中不道德个案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个别人受利益的驱使做出的极端恶劣和不道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救人不知感恩事件”)会对学校长期努力而开展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坏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是部分存在的,更有甚者,个别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不道德现象也有发生,这更会对学校德育产生及其恶劣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多年的努力可能会因一次的不道德现象而使学生产生纠结和疑问。
(二)教师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够致使个别教师师德和素质较差
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已有时日,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产生的问题也不少,急需我们深思,最大的不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师德素质跟不上,教师教育改革急需深入,是否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以减少因教师素质和师德缺乏而产生的像“教师辱骂、讥讽学生”等不道德的现象。
(三)教育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致使道德教育知识化和课程化
如今,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考试效度和信度是极其不理想的,想测量的东西根本不能有效地测量出来,德育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由此德育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讲解知识点,德育课程化现象非常明显,这非常不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德育教学。
(四)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以及权力行使意志化和缺乏监督
学校行政化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但权利行使的意志化和缺乏监督则会导致学校为了取得一定的政绩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像“学校出事故不能打110、强制在一个餐厅就餐”等现象就是教育意志、行政领导的体现。德育的行政干扰与德育的生活化处理不好会导致二者背道而驰。
(五)当代多元文化对学校社会主义一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当下中小学生面对的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封建残余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部分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文化(如黄色暴力影像视频)也有存在,由此,中小学生的德育会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受到其侵蚀,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网络为这些多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现提出以下解决当前中小学德育所存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树立道德榜样和培养道德信念
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要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及时分析个别道德失范行为(像小悦悦事件)的危害性并对其进行舆论的谴责;另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在全班充分挖掘先进德育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在全班形成以遵守道德规范为荣的信念和氛围。
(二)充分发挥德育的主体性功能和价值
发挥德育的主体性价值,不要把德育仅仅作为学校、班级、课堂管理的手段,德育处的工作不是仅仅作为维护学校秩序的部门而存在,德育的主体价值和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人,使人求真、向善。
(三)倡导德育生活化、活动化、过程化
把德育当做像吃饭、睡觉那样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过程。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道德知识的教学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问题化,不要只是一味的强调道德知识、规范的灌输和记忆;二是,注重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体会、体验;三是,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活动都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蕴含着德育的韵味,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
(四)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德育评价方式的改革研究。尽量使德育考试内容生活化、开放化、灵活化,只靠一味的死记硬背很难做好试卷、取得高分;此外,还可以采用有别于传统纸笔测验的档案袋评价、 评语 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
(五)适时调整德育目标:设定道德底线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行进中要适时调整德育目标,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设定道德底线,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则教育,而不只是大、假、空的道德原则和理想教育,倡导设立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基本良知。
(六)注意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有机结合
中小学德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主阵地,家庭是有效补充,社会为其提供环境,三者的统一与结合是为增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在在价值多元中找到一致和冲突),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
[3]国家教委:中学德育大纲,1994.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
[5]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2006.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常见的主要的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等。说服教育法要注意联系实际,谈话要诚恳、真挚,从关心和爱护学生出发,要有针对性。所选事例一定要真实,是身边的、具体的,最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除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施之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将各种方法加以灵活的综合的运用,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加强改进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人参与,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使我们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