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在山西什么地方
王家大院在山西的静升镇。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建筑格局: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期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以上内容参考:王家大院—百度百科
游览山西王家大院需要多长时间?
游览山西王家大院需要大约半天的时间。以下是从行程安排、交通方式和住宿三个方面阐释的建议:1. 行程安排: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距离太原市和晋中市市中心均约为150公里,大约需要2小时左右的车程。建议您在上午或下午到达王家大院,并花费3-4个小时游览。您可以提前查看王家大院的开放时间,并确保在合适的时间到达。2. 交通方式:由于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包车前往。您可以选择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到达晋中市,然后转乘公共汽车或出租车前往灵石县。包车可能更为方便,但价格相对较高。请提前规划好交通方式,并确保您能够安全抵达。3. 住宿:王家大院附近有许多住宿选择,包括景区内的酒店和周边村庄的民宿。建议您提前预订好住宿,以免在游览结束后还需长途跋涉回市区。在景区内住宿可以方便您更好地体验王家大院的夜景和文化,而在周边村庄住宿则可能更为经济实惠。无论选择哪种住宿方式,请确保您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在山西王家大院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山西王家大院主人是谁
王实。王家大院的主人叫作王实,从元朝的时候,从太原搬迁到灵石,主人是靠卖豆腐白手起家,由农到商,有商到官,修建起这样的建筑,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可以说是厚积爆发。这座宅院从开始修建到修建完成,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山西王家大院主人是谁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
绿门院位于红门堡三甲东巷,是十六世孙王中极的宅院。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