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是指什么
“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是指一个古代地名。夜郎国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西汉以前,夜郎国并不为世人所知。夜郎一名现世于中原正史中大概是在战国时期。《史记》记载到楚顷襄王派庄硚征服西南一带的少数部族,夜郎也在其中,庄硚攻克夜郎后继续南下成了一方霸主。
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朝牂柯太守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根据彝族的传说可知,历经武米夜郎、洛举夜郎、撒骂夜郎、金竹夜郎4个朝代。武米历史时期又分为夜郎、采默、多同、兴和苏阿纳4个历史阶段。夜郎时期,夜郎国只是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君长国。从国王采默即位开始,以夜郎为首,四周的小国建立起了联盟,并与周朝建立了联系。
“夜郎自大”这句成语典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说的是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期间,滇王问汉使:“汉与我谁大?”后来汉使途经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同样问题。因而世人便以此喻指狂妄无知、自负自大的人。
夜郎自大什么意思?
夜郎自大(拼音: yè láng zì dà)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国土很小的夜郎国王自以为大,比喻人不自量力,妄自尊大;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的出处是西汉·司马迁《·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东汉·班固《·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以一州王,不知汉广大。后人根据上述遥赠店文献提炼出成语"夜郎自大"。成语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正如夜郎自大的故事愉达妹一样,在生活中,见识越广的人越懂得谦虚,而见识越短浅的人反而越盲目自大 。该成语告诫人们,躲在狭小的天地里闭关自热尝翻守,妄自尊大,不去了解外界的新事物,接受别人几臭仔的新经颈罪赠颂验,就永远不能前进 。成语使用情况成文用法主谓式;在句中作旋连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运用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清·李慈铭《读郁永河〈采硫日记〉》:"郑氏虽夜郎自大,而奉明朔,厚礼宁靖王鲁世子,非唐末五代藩镇所及。"清末民初·金松岑、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恶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那里肯就范呢?"
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指现在哪个地方
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指现在的贵州地区。夜郎自大的夜郎是指夜郎国,位于现在贵州地区。夜郎是我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夜郎的历史:战国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夜郎国在哪里
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和南部。古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
夜郎国,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又《史记正义》载:"濮在楚西南"。夜郎成名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朝牂柯太守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郎指今天的哪个地方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创作背景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