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尘是什么?拂尘简介
拂尘是什么?拂尘简介 拂尘,梵语:vyajana,又称「拂子」、「拂尾」、「尘拂」,古时为用麻、丝绳,将兽毛捆扎在木棍柄上,用以拂去灰尘、挥动驱赶蚊虫,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佛教在印度时,即有使用拂子,如《毗奈耶杂事》中记载,当时僧侣受蚊虫叮咬之苦,向佛陀请求使用拂子驱赶蚊虫,佛陀宣说只可用五种材料制作拂子:羊毛、麻、细裂毯布、故破物(破旧衣物)、树枝梢。严禁使用牛毛、马尾毛,并有黄金、宝石镶缀而成的拂子。而拂子传入中土,又与中国本有也是同样用以驱赶蚊虫的「麈尾」相混淆;「麈尾」是采用大鹿的短尾毛制成,在魏晋南北朝盛行,后世用以表示身份尊贵的器物,到宋朝时逐渐消失。 是以拂尘在后世的佛、道二教之中皆有使用,并取意为扫除烦恼障碍。在佛教中,手执拂尘又有象征佛门历代祖师说法的意涵,称之为「秉拂」。在禅宗即用拂尘作为参禅之器具,如云门文偃禅师(864-949)在其后世弟子集其语录中,便常见到云门禅师竖起拂尘,向徒众们问禅,后来成为佛门示现禅机之公案。在道教方面,如全真道士姬志真(1192-1267)在其著作《云山集》写道:「不萌枝上剩龟毛,在手蛟虻见影逃。竖起示人成桉欵,坐看平地起风涛」,即是描述拂尘本为驱虫赶蚊之物,借用佛教典故,喻意扫除烦恼,平心修道。后世的人们多以道教人物手持拂尘为印象,如太上老君、吕洞宾等,表现神仙的飘渺风范。 现今台湾常见以人工纤维丝、马尾毛等制作拂尘。而佛教已少有使用拂尘驱蚊,多为传戒、说法等较为大型场合的斋戒法会,用来庄严自身的手持之物。
拂尘是什么意思
拂尘的意思:掸除尘土、后专指掸尘土、驱蚊蝇的用具。拂尘的拼音是fú chén,拂尘是一个汉语词汇。拂尘一词最早见于晋朝·无名氏《白紵舞歌诗》之一:“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拂尘在中国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子。即在柄上扎束兽毛、棉、麻或者布条而成的用具。拂尘是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关于僧团中使用拂子的由来,在唐朝高僧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有记载。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一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一种武器。俗话说:“手拿拂尘不是凡人”,拂尘在道门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们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拂尘也是汉传佛教法器,象征扫去烦恼。拂尘造句1、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2、您可以用钢丝拂尘或我喜欢用一只手调音台。3、我想象着母亲把拂尘挂到房间墙上的模样,于是就买了一把。4、清空到整个包的混合,搅拌容器用钢丝拂尘,直到完全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