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方文化的楚剧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路”,1926年改名为“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百余年历史,早期楚剧流行于乡间,被称为草台戏,因对剧本不知研究,对演员不加选择,只知取悦取媚,故遭厉禁。1926年李之龙主持汉口血花世界,吸收楚剧界演出,楚剧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在表演艺术上,楚剧从京剧,汉剧中吸收了大量的艺术成分,但又不为之所束缚。旦角表演朴实细腻,唱腔亲切动人,生角讲究从生活出发,注重传统表演程式的运用;丑角则善于运用诙谐的念白和逼真的表演刻画不同形象,对丑恶事物进行辛辣的嘲讽,楚剧要求演员熟悉本地方言俚语,生活习俗和人情世故,因而保持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葛麻》、《百日缘》、《泼粥》、《狱卒平冤》和现代剧《双教子》、《追报表》等影响较大。
湖北文化:欢快柔和的湖北楚剧
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我们的戏曲艺术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的地方特色,不同的历史积淀的故事,造就了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戏曲,在湖北文化里就诞生了二十多种地方戏曲剧种。里面楚剧以其平民、地方、通俗深深打动当地百姓。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
清代中叶,黄梅县紫云山、垄平山一带的茶农,习惯由一丑一旦踏着高跷歌唱,流传到黄陂、孝感后,乃改为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到道光中期才演变成“黄陂腔、孝感调”的黄孝花鼓戏,演员也发展到“三小”,即小生、小旦和小丑。咸丰前后,孝感的花鼓戏开始进入汉口水陆码头一带演出,演出的剧目不多,只演少数生活折子戏。
1923年黄孝花鼓由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一二十年中,黄孝花鼓流行地区迅速扩大,成为湖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1926年黄孝花鼓以“楚剧进化社”为名加入湖北剧学总会,正式定名为“楚剧”,楚剧具有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
楚剧其原名“黄孝花鼓”或“西路花鼓”,是由湖北黄陂县和孝感市的民间艺人吸取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经过艺人的不断探索,形成了板腔,高腔,小调为主的三大腔系。板腔包括迓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分为男迓腔,女迓腔,多用于述事,描情,倾诉心声。这些迓腔的音乐特点也不会跑出当地民间小调的范围。
除此之外,还有男悲迓腔,女悲迓腔。演员在演唱时,如歌如泣,悲悲切切,但决没有拖泥带水的长段行腔。演员在演唱这类大段唱词时,台下观众鸦雀无声,并拌有抽泣之声。小调取材于民间小调。活泼,风趣,轻巧是小调的主要特点,多用于喜悦,欢庆之处,听起来愉悦,亲切。。高腔多用于人物激昂或悲愤之时,听起来动人心弦。
楚剧的舞台韵白完全是群众化,口语化,方言化的语言,百姓所听的全是自己熟悉的乡音。听起来亲切,自然,而且没有大段的行腔。
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脚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讲究贴切自然,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名演员有沈云陔、高月楼、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等。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分显示了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目前楚剧面临着剧团锐减、人员老化、经济困难、后继乏人、观众萎缩等诸多困难,对珍贵资料与老一辈艺人技艺的抢救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心扶持。
有名气的楚剧有哪些
楚剧的代表剧目:《四下河南》、《寻儿记》、《乔麦馍赶寿》、《狸猫换太子》、《九件衣》、《白扇记(乌金记)》、《秦香莲》等。
楚剧简介: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剧的作品有多少
剧目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楚剧腔调分为板腔 、小调、高腔三部分,板腔包括迓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调有【十绣调】、【麻城调】、【讨学钱】、【卖棉纱】等曲牌,高腔有【锁南枝】、【梧桐雨】、【山坡羊】等曲牌。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讲究贴切自然,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名演员有沈云陔、高月楼、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等。 现代整理的历史故事剧,如《血债血还》、《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三世仇》、《桃花扇》、《太平天国》、《不称心的女婿》、《狱卒平冤》、《穆桂英休夫》、《悠悠柳叶河》、《东方税官》等,其中《葛麻》、《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被拍成戏曲艺术片。出现了张巧珍、姜翠兰、张光明、荣明祥、于盛乐、张一平、彭青莲、刘丹丽等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演员。
楚剧,原是孝感的传统剧种,原名黄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1926年9月 10日,在湖北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才正式定名为楚剧。到鄂中、鄂北和鄂东南的大部 分地区。
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分显示了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目前楚剧面临着剧团锐减、人员老化、经济困难、后继乏人、观众萎缩等诸多困难,对珍贵资料与老一辈艺人技艺的抢救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心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