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之死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大明第一才子解缙酒后被冻死在茫茫的雪地里,满腹才华的解缙在受了五年牢狱之苦后,被以这样悲惨的方式迫害至死,年仅47岁,留给后人的岂止只有无穷的惋惜和哀叹,而对于后世的读书人来说,更是深刻的警示。
解缙之死,明史《解缙传》是这样记载的: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缙时方偕检讨王偁道广东,览山川,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奏至,缙下诏狱,拷掠备至。十三年(1415),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徒辽东。
由于这段记载对解缙之死过于简洁,所以,后人对于解缙之死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成祖朱棣要解缙死。
永乐十三年的正月锦衣卫掌管纪纲拿来了京中重要犯人的登记册,朱棣翻看着,忽然他的目光在解缙这个名字前停留了一下,脸上堆起了阴云,他用低沉的声音问道:“这个解缙还活着吗?”纪纲连连点吐:“是的,皇上他还活着”。朱棣脸色阴沉,似有所思,口里念叨着“解缙还活着啊,解缙……”纪纲告辞而去。几天后,京城的监狱里,解缙被人带出去,好酒好菜地被招待了一顿,大醉,被人丢弃荒野,时大雪,掩埋了烂醉的解缙,被活活冻死。
但还有另一个版本,这就是汉王朱高煦勾结锦衣卫害死了解缙。
纪纲把皇帝朱棣查阅囚藉,问起解缙一事向汉王朱高煦说了,朱高煦疑心皇帝要重新任用解缙,对他夺权不利,于是纪纲受煦密嘱,令狱卒用酒饮缙,醉移雪中,活活冻毙。
这两种可能都有,第一种可能是朱棣怕自己死后解缙被新皇帝重用,这个曾经被打入大牢的人会不会利用新皇帝而秋后算账?留着是祸害,不如让他消失。
第二种可能更大,纪纲是朱高煦的人,他从朱棣的疑问中觉察出皇帝可能想重新任用解缙,报告了朱高煦,于是两人合谋,让解缙屈死于雪地里,然后再以解缙越狱逃亡冻死大雪中上报,使解缙死而加罪,累及家人。
我更倾向于后者,也就是朱高煦谋杀了解缙。
解缙是明代的第一大才子,他究竟犯了什么大罪,非得如此凄凉悲惨的结局呢?解缙之死又给后代的读书人留下了怎样的警示呢?
解缙之所以被排在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大多数人只知道是因为他主编了《永乐大典》,而事实上解缙闪亮登场却是在朱元璋的洪武年间。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书奏,帝称其才。已,复献《太平十策》。
解缙出生于元朝,祖父是元朝官吏,兵乱,守义死。父亲是前朝遗民,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这是一个书香之家,充满了正能量。特别是,母亲也是一个读书人,解缙从小就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熏陶,到十几岁时,已经诗书满腹了,少年才子,朝气蓬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只有19岁,风华正茂,盖世才气,出入于宫庭之中,伴随于君皇之侧,真是春风十里不及他。
但是,少年得志的解缙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
这其中的原因便是解缙太年轻,而且太有才了,恃才而娇,盛气凌人,这可不是好事。
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太优秀的人又不知道藏秀,铮芒毕露,大多会死得很惨。
读书明理,但也未必,有时书越读越执念,至死不悟,三国时曹操之谋臣杨修是也,而解缙又是一个。
解缙初入朝时,朱元璋非常器重他,以父子之情待之,爱才之心切切,然而解缙少年气盛,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缙。明太祖朱元璋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朱元璋处死,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
解缙一鼓足气,把全朝的人都得罪完了,有些人连皇帝也不敢这样得罪的啊,解缙把自己的运气也折腾完了。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其实,这并不是坏事,而且足见朱元璋是一个何等重才识才的皇帝。与其说是皇帝断了解缙的仕途,还不如说是皇帝保护了他,让
他能好好地养养性情,将来必定是栋梁之才。
不知解缙回乡这几年思考了什么,又懂得了什么。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没有他的祖父辈那样迂腐,更没有像方孝儒那样为一个儒弱的皇帝殉葬,在朱棣大军冲进南京城的那一刻,解缙很快投入新皇帝的怀胞,成为朱棣的新宠。从这个层面上看,解缙是一个滑头货,忠孝仁义那一套还不放在心里的。
永乐之初,解缙以才华得宠,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书成,朱棣赏赐银币。其后又主编《永乐大典》。
这是解缙一生中最风光的岁月了,但是解缙依然没有汲取当初的教训,依然还是恃宠而骄,恃才傲物。
特别是他卷入了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太子之争中,他既得罪了汉王朱高煦,又成为皇帝的忌器。这为他的未来种下了祸根。
在太子之争中,解缙与朱高炽完胜,但是朱棣却心有不忍,这是被文臣逼的,不是他的心意,从此,便对这个太子党人心怀忌讳。
果然,不久解缙便被套上种种罪名贬出京城,并且越贬越远。
解缙应该明白他被贬的真正原因吧!但是由于执念使他无法自拔。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
这是自投罗网,他是犯了朱棣的大忌,终于在朱高煦的挑拨下,解缙被打入大牢。
朱棣查囚藉念叨解缙是有意还是无意,今人不得而知,但解缙必死,这是无疑的,因为解缙深入权力的漩涡中无人可救!
明代才子的遭遇警示后人,知识和权力不是一个档次,不要以为有知识才华就可以左右政治,驾驭权力,知识分子永远斗不过政治流氓。
解缙留给今人的除了才华,还有读书人的教训。
大明才子解缙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明才子解缙解缙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才子,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他博览群书,不仅在政治方面,而且在文学方面。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诗文书法在当代也是一流的。解缙的肖像解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很聪明。他五岁就能背诵七岁的作文了。他12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读了四书五经。1388年,解缙获得了院士学士的称号。之后,解缙写信要求制定简明的法律,并赠送礼物《太平十策》,因此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是因为他正直的人格,他指责大臣们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后来,朱元璋病逝,朱允_称王,解缙再次遭到奸臣的攻击,被降职。直到董伦得到了朱允_的信任,在他的极力推荐下,解缙才得以重返京师,并在后来组阁时被任命为首辅。可见这大明才子的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后来,朱棣击败朱允_登上王位后,解缙重新进入内阁,被任命为总编辑《永乐大典》。2000多人花了5年时间才完成这项工作。然而,在竣工仪式上,总司令解缙没有出现。此时,他已被贬至广西。当时对太子的争议很激烈。作为当时文远馆的首辅,解缙自然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列举了几个支持皇帝长子朱高炽的理由。虽然下定决心要立为太子,但这也让朱和他的支持者们对他恨之入骨。后来在一堆人的弹劾和诬陷下被降职,后来在一片冰天雪地中被杀。解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大明永乐年间,如果提到才子,那么大家一定会想到解缙。作为永乐第一才子,解缙确实学识出众,文化修养极好。他主持编纂了《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重要的历史著作,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那么解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解缙雕像首先,解缙的才华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没有他非凡的才华,朱棣也不会相信他能编出像《永乐大典》这样重要的经典选集。但是像许多有才华的学者一样,解缙傲慢自大,在政治上也不太聪明。现在,许多人认为解缙的性格不好。其中,最受指责的是他入京就向朱棣投降,并接手了“开国诏书”这样的摊子。他常被拿来和拒绝写信而被毁灭的方孝孺相提并论。但其实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方孝孺是他在位期间的重要大臣,也是削藩的主要倡导者。如果他写了这封信,他将是一个真正的叛徒。可以说,解缙不是那种恶棍。相反,他相当正直和正直。早在做官的时候,他就因为直击群臣的缺陷而受到群臣的指责。因此被朱元璋下葬。这段时间他写了《万言书》《太平十策》,这是一个很好的治国之道。只能说,解缙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但他没有聪明到可以当官。他不知道当官需要很多妥协,需要察言观色。因此,在关于王子的争论中,他大胆地说了出来,他不明白朱棣的建议。其实对他来说最好的不是发表意见,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皇帝的长子。也造成了很多灾难,最后葬身雪中。解缙的性格其实并不坏,只是太直,太张扬,不懂得收敛。这一点从很多史书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明史》,说“才高八斗,万事直前,面上千疮百孔。”如何阅读解缙?解缙是明朝的一位官员,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因为聪明被称为神童。解缙的姓很特别。很多人会念它解放,他的名字并不是一个很常见的字。那么解缙是如何解读的呢?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解的读音和谢、金是一样的。解缙的肖像念错别人的名字是很尴尬的,尤其是这些同音字。严重的发音错误很容易导致笑话。解缙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因为他非常聪明,七岁就能写自己的诗,十岁就永远不会忘记任何事情。18岁的解缙参加了洪武二十年的乡试,并名列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进士。但是解缙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傲慢而不羁。解缙中了进士之后,就进入了朝廷做官。由于他学识出众,朱元璋很器重他。他告诉解缙,他们两人名义上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是父子关系。解缙应该告诉他一切。所以第二天,解缙在《太平十策》做了一次演讲,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政策和法律的建议。朱元璋看了以后,觉得解缙真的很有才华,就更加欣赏他了。但是,解缙的情商实在不高,得罪了很多朝中大臣,他们经常联合耍他。朱元璋觉得解缙有点冲动,不成熟,就让他回去关起门来想。解缙的故事解缙是新年里著名的风趣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仅仅过了47年,就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其中,由他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除了这些成就,解缙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可以流传后世。年的解缙据说在永乐年间,朱棣曾经得到一把象牙扇子,他非常喜欢这把扇子,但是他觉得这把扇子缺少什么。解缙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的书法很好,所以朱棣请他写了一首诗。解缙看到扇子上的画与王之涣的《大明才子解缙》非常一致,于是他开始写这首诗。谁知道他不小心写了一个”。朱棣也很生气,想惩罚解缙的罪行,但解缙说:“我没有故意逗他,但我没有解释。只是没有抄全诗,又做了一首。”于是解缙把它读成了一首美妙的诗,所有的大臣都感叹他的才华。解缙一生中有许多事迹。甚至在他死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据说解缙是被纪纲谋杀的,死在了雪中。当朱棣听说这件事时,他非常难过,急忙去拜访。看着解缙的遗体,想到过去君臣之间的和谐,朱棣不禁流下了眼泪。看到解缙当时已经死了,但右手还攥得紧紧的,朱棣很好奇,于是掰开右手,念出解缙写的字,“解缙死于皇城大牢,葬于紫金山。”一句话一旦说出口,就无法收回,而朱棣又不善于改变他的话,所以他不得不被埋葬。
明朝四大才子分别是谁?
明朝四大才子分别是:1、唐寅: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2、祝允明: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3、徐祯卿: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4、文征明: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明代三大才子分别是谁?
明代三大才子分别是解缙,杨慎,徐渭。明代三才子,是明朝杨慎、解缙及徐渭三人通称。杨慎,是明代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出生于书香门第。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主要影响徐渭的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人,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爱好。明代的诗坛,由于前七子与后七子的提倡,出现了一股拟古的风潮。这种拟古的风气,在一定意义上有碍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徐渭对此深致不满,并作了尖锐的批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明代三才子
明朝大才子解缙怎么死的?
解缙是明朝出了名的大才子,此人非常的有才华,在当时也有着很高的声望。后来,也是因为才华出众,受到了朱棣的赏识,被任命主编《永乐大典》,但是这个大才子才活到47岁,就被冻死在大雪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随小编一起去看看解缙怎么死的?看看解缙为什么落得如此的下场? 解缙怎么死的 其实解缙的死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的太子之争,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里面,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的争斗十分猛烈,朱高炽为人仁厚,遭到了很多文臣的认可,但是他矮胖,所以不那么受朱棣的喜欢,而朱高煦则不同,不只是长得高大威猛,军事才能也不弱,遭到了很多武将的肯定,双方争论不下的时分,朱棣问到理解缙,当时朱棣心中是倾向于朱高煦的,但是解缙列了几个缘由压服了朱棣,让朱棣转而里朱高炽为太子,解缙也因而得罪了朱高煦。后来由于遭到了朱高煦一干人的弹劾,解缙被贬到了广西去,后来又被贬到了交趾,在1410年的时分,朱棣宣召解缙进京报告事务,但是当时正好朱棣进来打仗了,苦等了8个多月的解缙只好见了太子汇报一下回去了,这惹恼了朱棣,而且当时解缙在回去的时分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还上书恳求救灾,被朱棣下令抓了入狱,之后很多人被牵连致死,但是解缙没有死,不断被关在了大牢内。 有一天朱棣看囚籍时看到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吗?”这句话,是希望解缙死还是活呢?其实当时太子之争已安定下来,朱高煦被送到了封地,太子党相当于占领了大局,曾经没有杀解缙的必要了,但是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和解缙素有仇恨,不希望解缙再有重新受用的时机,就把这句话当成了要解缙死的命令。于是在一个风雪交集的日子里,解缙被纪纲灌醉之后,埋在积雪中死去。
明朝四大才子是?
明朝四大才子是:1、徐祯卿: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2、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3、唐寅: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4、祝允明:祝允明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