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时间:2025-01-21 15:10:36 编辑:阿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作者是谁?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以此来告诫子女行孝要及时,趁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关心关爱他们,不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出处是哪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扩展资料:出自《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白话文翻译为: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公元前150年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卷九引用了“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以上的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哪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最早出自《孔子家语》。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走近一看是皋(gāo)鱼。孔子问他为何而哭,皋鱼回答了自己的三个过失,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要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皋鱼说他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列国,以致耽误了赡养双亲的时间。而现在即使想好好孝敬他们,可他们却早已不在了!皋鱼的回答饱含世事无常,时光残酷之感,真是令人唏嘘不已!而相类似的,孔门弟子子路身上发生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相信也会令大家感慨万分:昔者由(子路,字仲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lí huò)之实(指粗陋的饭菜),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但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米,子路觉得自己吃得差点在所不惜,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所以,他毅然跑到百里之外买米,然后背回家给父母吃,一年四季,严寒酷暑,自始至终,从无怨言。后来父母去世了,子路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他并不觉得快乐。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但现在,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也永远不可能了。皋鱼,子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迹,相信于每个为人子女者都“心有戚戚焉”。它们如同当头棒喝告诫今人:百善孝为先,行孝须及时!要趁现有时光好好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其实,除皋鱼、子路外,古代还有很多大儒、诗人、文学家在其作品中也不无流露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对命运的无奈之感。以下谨摘录一二: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就写过《思亲诗》:奈何愁兮愁无聊。恒恻恻兮心若抽。愁奈何兮悲思多。情郁结兮不可化。奄失恃兮孤茕茕。内自悼兮啼失声。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恻恻:悲痛。奄:忽然。失恃:指失去了母亲(《诗经·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邈:远。鞠育:指养育。(《诗·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毛传:“鞠,养也。”)】母亲已经不在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写诗怀念她。这句“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表达的正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宋朝大诗人梅尧臣的《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写慈母生病即将去世前的情景,让人感动落泪:予生五十二,再解官居忧。昨者母疾亟,骨肉相聚愁。橐中无一钱,缓急何可求?母当临终时,嘱我贫莫羞。随宜具棺殓,厚贷压人头。死事定无益,生偿且无由。泣涕听母言,心肠如剜钩,小子虽不令,长养恩曷酬?【解官:辞去官职。亟(jí):急。橐(tuó):口袋。缓急:救急。随宜:草草。剜(wān)钩:用钩子挖。不令:不肖。长养恩曷酬:怎么报答养育之恩?】慈母看到失志的儿子垂头丧气,临终前,还不忘谆谆教诲:“即使穷一点也没关系,不要感到羞愧。”儿子早已泪流满面。母亲就要离开人世了,以后即使飞黄腾达,没有了一直鼓励支持自己的母亲的陪伴,又有什么意义呢?自己从未让母亲过上一天幸福的生活,“长养恩曷酬?”该怎么报答这份浓浓的养育之恩呢?还有宋时李吕这首《胡程寺》,写自己听到母亲去世噩耗时的情感:上天一何惨,盛夏忽霜飞。竟夺慈母去,焉用此身为?空余白云念,无复彩戏时。一恨一洒血,何以报春晖?【盛夏忽霜飞:指重大变故。白云念:喻思亲。《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彩戏:春秋楚国隐士老莱子年七十,常穿五彩衣,作婴儿状,以娱其亲。后因以“彩戏”指孝敬父母。春晖:比喻母爱。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突然去世了,该怎样报答这春风化雨之爱呢?“空余白云念,无复彩戏时。”作者徒留下满心的悲哀。最后,还有一首非常感人的思念母亲与乳母的诗:《梦保母如儿时》宋·姚勉忆昔儿时衣百花,阿母扶我上戏车。两岁读书未离乳,书罢寻乳犹归家。年方十三失阿保,弱冠慈母仙去早。只今堂上独灵椿,念及庭萱怨露草。夜来忽梦如儿年,阿保携抱慈母怜。人生安得常童颠?只作婴儿啼母前。【衣百花:穿着百花衣。此衣寓意富贵荣华,一生无忧。戏车:供表演的车。乳、阿保:均指乳母。犹:好像。弱冠慈母仙去早:指二十岁时,母亲就早逝。阿母、慈母:皆言母亲。灵椿:指父亲。(《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五代·冯道 《赠窦十》:“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庭萱:代指母亲,这里同指母亲和乳母(《诗经·伯兮》:“焉得谖(xuān,“忘记”)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古时游子远行,先于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记忧愁)。露草:草上的露水,稀少易干。比喻难以持久(杜甫:富贵何如草头露?)。童颠:儿时没长头发,秃顶】作者梦见儿时与母亲、乳母在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场景,发出了“人生安得常童颠?只作婴儿啼母前”的感叹。可惜的是:现如今两位母亲都已早逝,那样愉快的生活到哪里去找回呢?只能永永远远地把它保存在记忆中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给父母的爱等不起,希望天下每个子女都能及时、好好孝敬父母,永远不要发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