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在哪座山
时间:2023-07-03 03:31:50 编辑:阿旭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现身说法的道场,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菩萨寺位于山西省北部的五台山。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释迦牟尼佛生前从未到过中国,但五台山在佛经中有明确的记载,佛陀亲口说它是文殊菩萨的教法之地。《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载:“东北有处,名清凉山,自古诸菩萨住于其中。现存菩萨名文殊师利。诸菩萨,一万人,常在其中,说法。”古印度人称中国极光,五台山也在印度东北部。上述两经所说的“清凉山”和“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山雄伟、气候凉爽的特点。因此,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因为文殊道场,五台山得到僧俗信徒的信仰,历代帝王的膜拜,王公将相的拥戴。现已成为汉、藏、满、蒙等民族尊崇、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由于五台山出现文殊菩萨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拜访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寺简介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化现说法的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素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相传五台山原为道教圣地。 《道经》中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有紫府寺。 《清凉山志》说,文殊菩萨初到震旦系(中国古印度人称震旦系)时,住在一个石洞里。而石盘洞在道家玄真观中,可见五台山为道教所居。五台山以佛教取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名山。据《文殊法藏陀罗尼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对金刚秘法菩萨说:“我圆寂后,观布州东北,有国名‘大真那’。有国中有山,名曰“五峰”,文殊菩萨童子行于此,居于此,为众生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在的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应汉明帝之邀,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称清凉山),印度高僧迦叶摩登、朱法兰两位高僧。由于山上很早就有阿育王的佛塔,又因为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的说法和住所,所以两人萌生了在此建寺的念头。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圣地,道教不会轻易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庙。一个是要建的,一个是不允许建的,这需要借助第三方来做出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召集众道士于白马观,令御墨腾与朱法兰比武。 “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较量”。 ”约定,即在固定的日期烧经,以辨真伪(相传烧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洛阳烧经台)。结果,道家的所有经书(除《道德经》外)清)被焚毁,佛经却“未被焚毁”。可见,外国僧人不仅会念经,而且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第二位高僧由此获得了权利在五台山建寺,下一步就是选择寺址。据《清凉山志》记载,“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足迹,是一足长六寸,宽六寸,辅轮万千,指十指。”据说,两人不仅发现了这个脚印,而且还找到了“遗物”,再加上这里山势雄伟,气候奇特,与印度的灵鹰山(释迦牟尼修行之地)有异曲同工之处,故决定在此建寺,取名灵鹰寺。为表示对佛教的信仰,明帝下令修建“大福灵鹫寺”。“大福”即弘信。 “大福灵鹫寺”就是今天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佛教在五台山深深扎根,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几乎所有的寺庙都供奉着文殊菩萨的造像,而且大部分寺庙还建有文殊殿,有的寺庙既有文殊殿,又有观音殿。殿内三位大学士以观音为中心,如显通寺。其实,文殊菩萨是文殊菩萨的简称,是梵音,意为“妙德”、“妙吉祥”。关于文殊菩萨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文殊涅盘经》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原是舍卫同(今印度西北)婆罗门贵族的儿子。举家投奔释迦牟尼学道,功德圆满后成菩萨,被尊为菩萨之首。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被称为“大智慧”,常与普贤菩萨列于佛身两侧。二佛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身为无极菩萨,即顶上有五个髻,呈童子形。五髻代表五智五佛,童子取清白之意,故文殊菩萨又称文殊童子,俗称如童文殊。文殊菩萨的坐骑是青狮,寓意威武智慧,手持利剑,寓意智慧的锋利。因此,他的美名和称号是“大智慧文殊师利”。五台山上有唐、宋、元、明、清各代文殊菩萨造像五十余尊:老文殊(显通寺)、金刚文殊(观海寺)、大威德文殊(菩萨)、甘露文殊(显通寺) )、箭文殊(菩萨顶)、千钵文殊(显通寺)、红文殊(广仁寺)、黄文殊(广仁寺)、白文殊(罗后寺)、聪明文殊(东台顶)、智慧文殊(南台顶)、狮子吼文殊(西台顶)、五沟文殊(北台顶)、如通文殊(中台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