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如何建立
在一个竞争市场中,和谐与合作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为了减少竞争带来的冲突与摩擦,政府应提供公正的市场秩序和合理的游戏规则。要遏制不合理、不合法市场力掠夺社会财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有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提法既新颖,也科学与现实。说它新颖,因为这种提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新的要求。说它科学,就在于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人们经济交往,和谐与合作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因此社会的和谐必然会减少人们在种种交往中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活动的经济效率。而且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作环境、家庭及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也是个人成长与快乐好的条件。说它现实,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可为、可享、可触、可闻的东西,而不是人们观念中的理想。
透过市场扩张个人空间
那么,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如何才能构建呢?在市场体制中,市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分散化的决策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潜能,并促使经济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但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引起市场中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之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的资源也可能在这种冲突与摩擦中消散掉。为了减少这些冲突与摩擦,政府就得提供公正的市场秩序,就得提供合理的游戏规则。而这种市场秩序的公正性与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也就决定了个人潜能发挥与个人财富的分配状况。
目前的国内股市,为什么会低迷三年不见好转?为什么中小投资者不愿意进入股市?最大问题就在于国内股市游戏规则的不合理、不公正。让自由进入市场者(如二级市场的进入者)都亏损离场,而让政府准入下的进入市场者(如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及市场仲介等)都大获其利。或者说,在政府管制下,允许上市公司用劣质产品卖高价。
还有,目前国内存在的‘三农’问题,尽管2004年有所改善。但是农民苦、农民穷、农村生活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农民为什么会这样穷、这样苦呢?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差、是他们不努力、是他们天赋不足吗?非也。最大的问题是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造成了农民现在这种状况。因此,要改变这些现象就得从改革这些现象的初始的权利结构入手,创造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制度规则下来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充分地创造个人的财富的环境与条件。
我曾多次文章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就是每一个人经济生活权利的空间不断地扩张,这就为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适得其所工作和获得相应的报酬。比如你能做企业家,你就能够获得企业家的报酬,你能当教授就获得教授的报酬,你只能做环卫工人就获这种工人的报酬。这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同时,在市场中,无论是国家、单位、家庭,还是个人,其初始条件、资源禀赋、能力与智力等条件是不同的,因此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就不一样,因此,通过市场机制必然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市场竞争力优势者集中。市场越是成熟,这种财富分配现象越是会严重。加上一些市场制度规则不合理、政府职能不明确,这种财富向少数人或少数地区集中的现象更是会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会通过税收、财政政策等方式来改变这种的状况,否则,社会冲突与摩擦不可避免。
透过政策平衡社会财富
特别是在中国,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是一个刚刚进入中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一种发展水平下,许多制度严重缺失、政府权力界定不足约束不严、社会财富匮乏,这必然造成个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义务与责任通过政策方式来开展扶贫开发、平衡地区发展,保证弱势民众的生存权。
比如,在最近的房地产泡沫的争论,有部门就指出,在中国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时,应该是每户一套(120平方米),每人一间。而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内房地产持续增长20年没有问题。可以说,对于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只要是按需所取,个人住房需求永远是一个无限大的量,按照目前建筑水平,再建筑100年也是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但是这种住房需求成本由谁来承担呢?是个人还是市场?如果个人来承担,以目前上海的房价,国内又有多少人可承担的呢?一方面豪宅高价狂炒,另一方面大多数民众望房兴叹。富者购楼多栋炒作,穷者无立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得通过税收、土地、信贷等多种政策来调整这种关系,以保证弱势民众基本生存权。如果任由房地产炒作,不仅伤害弱势民众,也容易导致社会冲突与风险。
总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机制不断地扩张个人经济生活权利的空间,让每一个潜力得到最好发挥,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种种政策来保证弱势者的生活权利,约束政府权力掠夺个人之财富,遏制不合理、不合法市场力掠夺社会之财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才能确立,我国经济发展才能走向繁荣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 进入21世纪后,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共同建设和什么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研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