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趣味语文

时间:2025-02-08 00:21:51 编辑:阿旭

趣味语文

  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一次他为儿子请了一位教书先生。在讲待遇时,先生知道他平时对人很刻薄,就动了心思,和他立了个字据,上面写道:

  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向先生用膳不讲究,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是占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财主算账,财主哪里肯给,傲人就一同到县衙去打官司。县官让财主将字据念一遍,财主就按所立字句念一遍,先生却按标点的停顿念了一遍,这样就念成了: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听了之后,只好老老实实的把钱交了。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的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团圆,怎么天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关于趣味语文精选10则

今 对于语文的学习,相信大家都认为是很简单的。在语文中,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语文课本中很多的课文都是很有意味的,都很有 教育 意义,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趣味语文大全,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趣味语文(一) 亡羊补牢 【 典故 】 这 故事 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 成语 ,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 谚语 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还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小故事等待你去挖掘,学习语文的魅力就是如此,能在平淡的知识中找不到不平淡的乐趣。成语是我们 文化 中我国文化中听话的部分,这些 成语故事 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与学习。 趣味语文(二) “桃李”的由来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三只手”一词小考 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坛黄金》,第一次用了“三只手”一词。该剧第四幕第四场中,老吝啬鬼龙克利奥怀疑仆人偷了他家一坛金子,他要仆人伸出手来查看。看了一只,又看另一只,却不甘心,还要看“第三只”。从此,小偷的代名词就是“三只手”,至今如此。 读完上述9则趣味语文小故事,同学们是否对 语文学习 魅力的认识又有了一定的提升呢?实际上, 语文知识 的学习要贯穿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同学们要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去慢慢体会。 趣味语文(三)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 文章 ,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趣味语文(四) 打牙祭”一词的由来 “打牙祭”就是吃肉的意思。吃肉为什么叫“打牙祭”呢?首先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过去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总要特别想法子弄点好吃的。那时候,所谓好吃的,最高境界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先当然要记住祖先,要先献给祖先——祭祀。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绺,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表示表示而已。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落榜的原因 一个富家之子去考试,父亲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绩很好,满以为必须能录取了,不料榜上竟没有儿子的名字。 父亲赶去找县官评理。县官调来卷查看,只见上方淡淡一层灰雾,却看不到有什么字。 父亲一回家便责骂道:“你的考卷怎样写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儿子哭道:“考场上没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笔在砚上蘸着水写呀。” 上面这三篇文章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会很有收获,虽然是趣味文章,但是其中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深的。希望大家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仔细的阅读,或自己读完之后讲给他们。 趣味语文(五) 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 元宵节 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 谜语 、 对联 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畅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座右铭”的由来 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浅谈语文活动课的趣味性

浅谈语文活动课的趣味性 小学 语文 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利用 语文 活动时间进行的各种 语文 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做 语文 游戏、进行 语文 知识和能力竞赛、开故事会等。不管采取那种形式,都要遵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这一原则。让学生乘着兴趣之舟在学海中遨游,而不能一味地灌输。学生只有对 语文 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认真深入地分析研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乃至每一篇文章,寻找学习规律,求得新知。在这个自觉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 语文 能力和 语文 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 语文 学习的兴趣呢?
  一、采用生动、活泼、有趣味性的形式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散精力。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始终能在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活动中学习。在上《消灭“害虫”》这一堂活动课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竞赛和表演等多种形式。我把错别字比作害虫,让学生做“捉虫”游戏。单个错别字是树干里的害虫;句子中的错别字是草丛里的害虫;词语中的错字是梨子里的害虫;小朋友写的错别字是学习中的“害虫”。让学生们扮演啄木鸟、山雀、小公鸡进行表演。把他们分成红、绿、蓝、紫四个组进行捉虫比赛。比赛的形式有集体赛、个人赛,也有抢答、必答,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活动内容的轴心转。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也随之升温。
  二、选择有趣味性的内容
  兴趣与求知欲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上《消灭“害虫”》这堂活动课时,就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纠正错别字。在纠正错别字之前,我首先出示了一棵生了虫子的大梨树教具,并对学生讲:“这棵梨树本来很美,而且结满了果实,可它身上却长了许多害虫,如果不消灭这些害虫,那么这棵梨树将会怎样?”这个问题犹如一块大石投入湖中,立时掀起了波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趁着学生兴味正浓之际,我把话锋转向消灭错别字这课,使他们认识到错别字的害处,并且教给他们消灭错别字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利用“啄木鸟捉树上害虫”的方法识别增减笔画的单个错别字;采用“山雀捉梨子里害虫”的方法识别词语中的.错别字;利用“小公鸡在草地里捉害虫”的方法去消灭句子里的错别字。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都很浓厚,顺利地完成了活动任务。
  三、在趣味性活动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活动课的每一环节、每种形式都要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让学生多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把已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发展,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在上《消灭“害虫”》这堂活动课时,我把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到活动课的全部过程中,使学生耳、口、手、脑得到锻炼, 语文 能力得到了提高。二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调动智力因素和所学过的知识,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能力自然也就形成了。这次《消灭“害虫”》活动课,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场外指导者,学生是主角,他们自觉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教学效果很好。 ;


一次有趣的语文活动

初二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18分)

1、在下列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字。(4分)

( )然从事 ( )然而止 ( )然大波 ( )然成风

2、按要求填写古诗名句。(6分)

①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 , ”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②崔颢《黄鹤楼》一诗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③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

3、下面的句子中有两处错误,请修改。(2分)

①许多市民积极执行市慈善会的倡议,将一天所得送到社会捐赠点,奉献爱心。有关人士认为,开展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募得善款;②还能够增强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

①处:

②处:

4、阅读下面语段,仿写一个句子。(2分)

母亲得知我生病,急匆匆赶到我的病床前。我微微睁开双眼,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那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那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那是 。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传回首张月球图片。至此,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4分)

①请你写一句话,对为探月工程付出辛勤劳动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感谢。(20字以内,2分)





②我国将探月工程取名为“嫦娥工程”,你认为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二、故阅读(12分)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①闻其贤而辟②之,举茂才③。四迁荆州剌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州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注释:①邓骘(zhì)人名。 ②辟:征召、征聘。

③茂才: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6、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②故人知君。

③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8、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9、从选文中所写的哪些事可以看出扬震“性公廉”?(2分)





10、怎样理解“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句话的含义?(2分)





11、下列说法与选文文意不符的是 。(2分)

A、杨震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许多读书人称他为“关西孔子”。

B、杨震五十岁才开始做官,得到大将军邓骘的赏识。

C、“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中的两个“故人”意思不一样,前者指杨震自己,后者指王密。

D、“后转涿郡太守”是指杨震,而不是指王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7题(16分)

你遗失了感动吗

①我问学生:“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

②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③“那么,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零零星星地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④“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⑤“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感动呀?”

⑥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无动于衷,又是多么遗憾!

⑦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回家。不一会,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着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⑧那天,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⑨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有钱交电大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了我一个下午,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的票子(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⑩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⑾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一位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课后,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⑿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不期而至。

⒀不久前,我在“感动中国”的晚会上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而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文,其中一位同学写道,2008年,如果能去看一看奥运年的北京,住一住北京的平房,他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⒁我知道徐本禹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也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⒂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⒃生活中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12、请简要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2分)





13、阅读选文⑦至⒁段,简要概括文中写到的令“我”感动的四件事。(4分)









1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短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那一天,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②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15、第⑦段中“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6、第⒃段中的“表面”具体指什么?(2分)



17、简要既括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8—23小题(14分)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1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18、注音(2分)

逊 霍:

19、阅读全文,说说“城市农夫”的含义。(2分)





20、第④段中“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他的“丰收的希望”有哪些?(3分)





21、第⑤段中“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光洁无瑕的美玉”在文中比喻什么?(2分)





2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2分)

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23、阅读第④段最后一句和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填空。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2007年央视春节晚会诗朗诵《心里话》)

舅舅流下了 的泪水,因为他 。

四、作文(40分)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常常会发现……

请你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参考答案



一、1、贸 (冒) 戛 轩 蔚

2、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①处:许多市民积极响应市慈善会的倡议

②处:还能够增强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4、示例:那是明月对清泉的细语

5、①略;②示例:好,“嫦娥”常代指月亮,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的意象,用“嫦娥”命名探月工程,有诗意、有创意,同时还表明我国古代的“奔月”神话很快就要变成现实了。不好,“嫦娥”是我国神话传说中偷吃灵药、自私的女子形象,用来命名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科学工程不太合适。

6、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7、①做,任 ②了解 ③有人

8、到夜里(王密)揣着十金斤黄金来送给(贿赂)杨震。

9、①拒收王密送来的黄金(贿赂)。

②不为子孙后代置办产业。

10、示例:杨震认为给子孙后代留下清白的名声是最丰厚的遗产。

11、C

12、①用提问的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点明了文章的话题内容。

13、①母亲冒着鹅毛大雪给“我”送来热水袋。

②一位好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资助“我”。

③一位优秀教师鼓励初上讲台的“我”。

④徐本禹放弃读研而到贫困山区支教。

14、①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②不被感动。

15、铺垫,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依据。

反衬:以天气的寒冷来突出被母亲感动的温暖。

16、表:指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欺骗、背叛、冷漠等现象。

里:指善良、幸福、爱、温暖等人生的本质。

17、人们应该学会感动,用善良之心待人,多做让人感动的事,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感动缺失的遗憾。

18、逊:xùn 霍:huò

19、意指进城务工(打工)的农民,这个题目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

20、每月收获近千元的现钞;让孩子在知识面前拥有尊严;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

21、繁华似锦的城市。

22、形象地表明“我”深深地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

23、示例:①自豪(骄傲)的泪水,因为他从这些孩子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是爱父母,有志气的。

②激动的泪水,因为他从中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我可以帮助你,你先设置我最佳答案后,我百度Hii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