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血瀑布”的流血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南极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东南极洲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尔克斯地、乔治五世海岸、维多利亚地、南极高原和极点。面积1018万平方千米。西南极洲位于西经50°-160°之间,包括南极半岛、亚历山大岛、埃尔斯沃思地以及伯德地(玛丽.伯德地)等,面积229万平方千米。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他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以及捕鲸队。澳大利亚地质学家1911年在南极偶然发现“血瀑布”,历时一个世纪,“血瀑布”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据悉,血瀑布的源头被埋藏在冰川下万年之久,但湖水没有冻结令人震惊。据英国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地质学家1911年在南极偶然发现“血瀑布”,这条宛如鲜血般红色的瀑布经泰勒冰川流入麦克默多干河谷。当时地质学家提出理论,认为“血液”只是被红藻染红。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实际测量,研究人员发现血瀑布的源头是一个形成于100万年前、如今被掩藏在冰川下的大湖,而这个大湖尽管被埋在冰川下面数万年之久却并没有冻结,水流运动仍旧可以被勘测到。至此,南极血瀑布揭开,困扰大家一个世纪之久的谜团终于解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为一些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刺激这些海藻的疯狂生长,加上空气污染因素,导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区”和“缺氧区”,不但鱼、虾、贝类无法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连海草也难以幸存,因此“低氧区”和“缺氧区”又被称为“死亡区”。报告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死亡区”可能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到的“死亡区”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南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区”对渔业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如果风能够将富有营养的水冲走,“死亡区”就可能复活。环境规划署呼吁沿海国家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持续增多的势头。
南极的“血色瀑布”
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 2350米。就是在这片最寒冷的地方却出现了一条“血色瀑布”。1911年,澳大利亚地质学家托马斯 · 格里菲斯 · 泰勒(Thomas Griffith Taylor)在探索南极洲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冰川,取名为泰勒冰川。和其他的不太一样,那里有有一座干燥谷,干燥谷开始于距离冰川上端1100米的浅而狭窄的表面凹陷,那里有暗红的液体从冰川表面的裂缝中冒出来,浸润了周围的冰面,似乎像人类渗出的已冻结的血液,科学家给它起了一个可怕的名字:血瀑布。科学家对于血瀑布也进行过探究,他们发现血瀑布所在的冰川下面,刚好有一个100万年前的盐湖,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地下的盐湖就会从冰川中喷出一些富含有铁的液体,然后这些液体瞬间就被空气氧化,变成了深红色的氧化铁夹杂着冰川融水一起流出,形成了血瀑布这种神奇的景象。麦克默多干燥谷之所以被称为干燥谷,是因为这里非常的干燥,干燥到什么程度呢?据科学家探测,这里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过降水了,主要原因在于这里常年有时速321公里的暴风,大风几乎吹走了所有的水分,所以难以形成降水,这一地区也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