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名字
1、台风的名字有:
第1号台风“珍珠”,中国澳门提供。
第2号台风“杰拉华”,马来西亚提供。
第3号台风“艾云尼”,由密克罗尼西亚提供。
第4号台风“碧利斯”(菲律宾)。
第5号台风“格美”(韩国)。
第6号台风“派比安”(泰国)。
还有,玛利亚(美国)、桑美(越南)、宝霞(柬埔寨)、悟空(中国)等。
2、台风(英语:Typhoon),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广义上而言,“台风”这个词并非一种热带气旋强度。将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均称台风。在非正式场合,“台风”甚至直接泛指热带气旋本身。当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据美国海军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统计,1959年至2004年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台风发生的个数与月份有关,平均每年有26.5个台风生成,出现最多台风的月份是公历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去年台风是什么名字
2021年第1号台风杜鹃,英文名称:Dujuan,编号2101,名称来源中国,含义:一种花; 2021年第2号台风舒力基,英文名称:Surigae,编号2102,名称来源朝鲜,含义:一种鹰; 2021年第3号台风彩云,英文名称:Choi-wan,编号2103,名称来源中国香港,含义:天上的云彩; 2021年第4号台风小熊,英文名称:Koguma,编号2104,名称来源日本,含义:小熊星座; 2021年第5号台风蔷琵,英文名称:Champi,编号2105,名称来源老挝,含义:一种花;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英文名称:In-Fa,编号2106,名称来源中国澳门,含义:烟花; 2021年第7号台风查帕卡,英文名称:Cempaka,编号2107,名称来源马来西亚,含义:以其芬芳的花闻名的植物; 2021年第8号台风尼伯特,英文名Nepartak,编号2108,密克罗尼西亚语含义:著名的勇士; 2021年第9号台风卢碧,英文名Lupit,编号2109,菲律宾语含义:残酷; 2021年第10号台风银河,英文名Mirinae,编号2110,韩语的意思就是银河系; 2021年第11号台风妮妲,英文名Nida,编号2111,泰国语含义:女士的名字; 2021年第12号台风奥麦斯,英文名Omais,编号2112,含义漫游; 2021年第13号台风康森,英文名Conson,编号2113,越南语的含义:古迹; 2021年第14号台风灿都,英文名Chanthu,编号2114,柬埔寨的一种花; 2021年第15号台风电母,英文名Dianmu,编号2115,名称来自中国,传说中雷电之神; 2016年第16号台风蒲公英,英文名Mindulle,编号2116,朝鲜,含义是一种小黄花; 2021年第17号台风狮子山,英文名Lionrock,编号2117,香港的象征; 2021年第18号台风圆规,英文名Kompasu,编号2118,日本语含义:圆规星座; 2021年第19号台风南川,英文名Namtheun,编号2119,老挝一条河的名称; 2021年第20号台风玛瑙,英文名Malou,编号2120,名称来自澳门,玛瑙是一种玉石; 2021年第21号台风妮亚图,英文名Nyatoh,编号2121,来源马来西亚,含义:一种树; 2021年第22号台风雷伊,英文名Rai,编号2122,密克罗尼西亚雅浦岛石币; 2021年第23号台风马勒卡,英文名Malaks,编号2123,菲律宾语强壮的意思; 2021年第24号台风鲇鱼,英文名Megi,编号2124,名称来自韩国,一种鱼的名称; 2021年第25号台风暹芭,英文名Chaba,编号2125,泰国热带花; 2021年第26号台风艾利,英文名Aere,编号2126,美国风暴名。 2021年第27号台风桑达,英文名Songda,编号2127,含义:越南西北部一河流; 2021年第28号台风翠丝,英文名Trases,编号2128,来源:柬埔寨,含义:啄木鸟; 2021年第29号台风木兰,拼音:Mulan,编号2129,名称来源中国,含义: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花。
历史上有什么台风在江苏登陆过
1、5010台风,北京时间1950年7月24日8时生成于北纬21度,东经130.5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20米/秒,中心气压990百帕;1950年8月1日登陆江苏启东。 2、5411号台风,北京时间1954年8月19日14时生成于北纬13.7度,东经145.4度,生成时的中心气压1006百帕;1954年8月25日登陆上海。 3、8406台风艾德(英文名:Eddie),于北京时间1984年7月25日8时生成于北纬28.7度,东经135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5米/秒,中心气压997百帕;1984年7月31日登陆江苏如东。 4、8509台风”麦姆依“(英文名:Mamie),于北京时间1985年8月14日14时生成于北纬23.5度,东经123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0米/秒,中心气压1000百帕1985年8月18日登陆江苏如东。 5、9414台风”道格“(英文名:DOUG),于北京时间1994年8月1日14时生成于北纬15度,东经144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2米/秒,中心气压1006百帕;1994年8月13日登陆江苏如东。
江苏历年台风时间表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江苏历年台风时间表,为您查阅到资料显示如下: 1、5010台风,北京时间1950年7月24日8时生成于北纬21度,东经130.5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20米/秒,中心气压990百帕;1950年8月1日登陆江苏启东。 2、5411号台风,北京时间1954年8月19日14时生成于北纬13.7度,东经145.4度,生成时的中心气压1006百帕;1954年8月25日登陆上海。 3、8406台风艾德(英文名:Eddie),于北京时间1984年7月25日8时生成于北纬28.7度,东经135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5米/秒,中心气压997百帕;1984年7月31日登陆江苏如东。 4、8509台风”麦姆依“(英文名:Mamie),于北京时间1985年8月14日14时生成于北纬23.5度,东经123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0米/秒,中心气压1000百帕1985年8月18日登陆江苏如东。 5、9414台风”道格“(英文名:DOUG),于北京时间1994年8月1日14时生成于北纬15度,东经144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2米/秒,中心气压1006百帕;1994年8月13日登陆江苏如东。【摘要】
江苏历年台风时间表【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江苏历年台风时间表,为您查阅到资料显示如下: 1、5010台风,北京时间1950年7月24日8时生成于北纬21度,东经130.5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20米/秒,中心气压990百帕;1950年8月1日登陆江苏启东。 2、5411号台风,北京时间1954年8月19日14时生成于北纬13.7度,东经145.4度,生成时的中心气压1006百帕;1954年8月25日登陆上海。 3、8406台风艾德(英文名:Eddie),于北京时间1984年7月25日8时生成于北纬28.7度,东经135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5米/秒,中心气压997百帕;1984年7月31日登陆江苏如东。 4、8509台风”麦姆依“(英文名:Mamie),于北京时间1985年8月14日14时生成于北纬23.5度,东经123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0米/秒,中心气压1000百帕1985年8月18日登陆江苏如东。 5、9414台风”道格“(英文名:DOUG),于北京时间1994年8月1日14时生成于北纬15度,东经144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2米/秒,中心气压1006百帕;1994年8月13日登陆江苏如东。【回答】
台风为什么叫台风
台风与台湾无关。
台风,即typhoon ,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 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二、热带气旋的编号及命名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例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热带气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 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 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
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在当年的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1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为 BOB 9109(BOB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个台风则命名为9025。有些国家制定了供本国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国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宾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