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对偶修辞手法

时间:2023-07-09 04:10:49 编辑:阿旭
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子有哪些精选54句

1、但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有时候,特别是在诗句中,上下句相对的词语是反义词,这样也构成严对(有些书也称为严对中的反对)。比如,李白《塞下曲》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其中的“晓”与“宵”是反义词。在诗句中上下相对,也是严对(工对)。

4、反复,抒发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5、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6、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

7、二、宽对

8、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9、①、诗句运用了对偶(反对)的修辞手法;(手法)

10、排比,反复。这句是全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表现安塞人民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11、人生一世,总是在追寻。寻山间鸟语,见花落花开;寻琴音乐语,感撩拨心弦;寻卷中乾坤,叹如梦人生。

12、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13、扩展资料:

14、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15、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

16、运用排比层层递进,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1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8、四、流水对

19、沁园春雪中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既是比喻又是对偶的一句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0、根据汉语中词语的多音多义的语言特点,有些词语存在着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运用时,本来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这就是对偶修辞手法中的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都知道,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这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21、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22、在汉语中,不同词类中又分很多的小类,只要在语言之中经常并列,也算是严对。譬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的诗句中自对的“山”与“河”属于表示地理类,“草”与“木”属于植物类,对得已经工整了,而且上句的“地理”与下句的“植物”相对也算是严对(或者称工对)。

23、过五关,斩六将

24、与对偶修辞手法相似的修辞手法是对比。

25、流水对是指上下相对的两个句子,在内容上表现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表现出诸如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对偶。也就是说,构成流水对的两个句子是关系密切的,相互衔接、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把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比如,唐朝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们都是流水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流水对的特点。

26、③、表现了作者对待敌人决不屈服意志与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品质与精神)

27、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8、《语文基础知识》中说:“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现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偶修辞手法常见的类别(没有按一定标准划分,仅就常见的形式而言),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29、排比。这几个词语层层递进,用来说明安塞腰鼓是生命宣泄、升华的表现。

30、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3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2、一、严对,就是严格要求相对的词类相同,也就是常说的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相对的字数等;句式相同;平仄相拗,没有重复的字词。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3、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34、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35、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安塞腰鼓的壮阔,火烈,豪放的特点,表现了西北汉子粗犷,豪迈,开放。

36、对偶:山对原,舞对驰,银蛇对蜡象,对仗极其工整。

37、二者都具有句式整齐,词性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意思相同或相对的特点。但对偶句强调的是形式的相同,而对比句则强调的是内容的相对。

38、顺便说说“合掌”。在形成的对偶中,如果是同义词相对,看来很工整,对的也比较整齐,但对于汉语诗歌中的对偶来说,就不是那么美妙了,却是“似工而实拙”。比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也不是不允许存在,这两句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动衬静的佳句。只是说,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诗词的语句数量有限,特别是律诗、绝句等,需要在极少的语言中,表达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句句是金,不可浪费。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其实这就是通常说的“合掌”,它是诗家的大忌。

39、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

40、详解: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41、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手法。

42、比喻:作者把远山起伏的轮廓比喻作舞动的银蛇,把原野上高达的冰山比喻作白蜡色的大象。

43、拥有上进心的人,永不会原地踏步,因为他们要追求前路的无限风光;拥有上进心的人,不会在顺境中颓废,在逆境中低头,因为他们向往更上一层楼;拥有上进心的人,不会后悔,因为他们在拼搏的同时,也获得了最丰富的人生。

44、②、显得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并具有很强的气势;(效果)

4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6、总之,在汉语中,对偶的修辞手法运用广泛。它不但音节和谐,节奏鲜明,概括性强,而且具有极其整齐的审美特点,因而深受文学家们青睐,读者的喜欢。

47、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8、排比。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之情。

49、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50、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

51、三、借对

52、赏析对偶的修辞手法:

53、宽对就是要求结构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允许有相同的字词出现,属于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如此等等,均可构成宽对。譬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有一句名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这就是宽对。

54、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