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时间:2023-07-09 11:01:57 编辑:阿旭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精选146句】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1、躬耕陇亩

2、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记等

3、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

4、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工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还千叮万嘱不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

5、魏蜀交战,马谡大意失了街亭,司马懿大军杀至西城城下,城中只有一些老弱残兵。危急之下,诸葛亮命人打开城门,又让几个老兵在那扫街。他自己又坐在城头饮酒抚琴,悠然自得。司马懿不敢冒进,退二十里探虚实,等查明真相,赵子龙的援军已到,真是被骗的一愣一愣的。

6、典故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空城计,舌战群儒和死后星落五丈。

7、建安14年209年29岁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8、我认为好的八个经典故事如下:

9、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10、?诸葛亮事迹还有很多,如舌战群儒、火烧博望坡、木牛流马、挥泪斩马谡等等

11、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12、三顾茅庐

1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

14、第3空城计

15、建安4年199年19岁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16、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

17、(15)痛骂王朗;这些经典故事表明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8、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

19、“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20、⑨舌战群儒;

21、隆中对和出师表更是千古流芳

22、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23、诸葛亮为巩固后方南征,功成退兵时遇孟获截击,孟获作战勇敢、待人忠厚,在彝族人员好,诸葛亮便起了收复之心。于是便有了这可怜人被抓了七次放了六次,这倒霉汉子终于落不下脸面,信服的拜在诸葛亮帐下。孟获的投降使得蜀国南部安定,国力也加强不少。

24、为说服孙权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征服周瑜,后来为了北伐中原七擒孟获稳定了局势,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为解运粮难造出木马流马,六出祁山终无功,病丧五丈原。

25、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26、《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

27、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随刘备出山,拜为军师。

28、②火烧赤壁;

29、诸葛亮挥泪斩马谡,2火烧赤壁;3草船借箭;4借东风;5空城计;6:木牛流马,7三顾茅庐,8舌战群儒;

30、草船借箭,火烧原野,火烧赤壁,七出齐山,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31、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

32、还有《草船借箭》,说的是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33、过了几天,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

34、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

35、诸葛亮有3个著名的典故,一是三顾茅庐,二是草船借箭,那3是什么?第3就是空城计喽。

36、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37、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

38、三顾草庐诸葛亮他很拽,刘备前两次去都不在家,第三次到他家才把他盼来了,说明这个男人,他不顾家

39、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40、诸葛亮空城计

41、⑥隆中对;

42、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邀请诸葛亮出庐帮助自己成就江山大业;

43、关于诸葛亮的10个三国故事-......三顾茅庐、借东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火烧新野、空城计、木马流牛、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八卦阵。

44、斩马谡因为自己的用人失误,拉不出屎怪茅坑,把马谡砍了

45、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46、这个典故反映了诸葛亮智谋超群,善于从细节中发现机会,帮助刘备打败了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胜利之一。

47、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

48、⑧火烧博望坡;

49、⑦三气周瑜;

50、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千员,你怕不怕。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51、还有《空城计》,说的是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52、第一三顾茅庐

53、④借东风;

54、主要有: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取三郡,取成都西川,协助刘备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出兵平定夷族,完成了西南各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其中有七擒孟获的故事,后又尽力发展蜀中农业水利建设,发展国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进行一系列战争,为光复汉室鞠躬尽瘁。

55、隆中对;火烧博望坡;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筑台借东风;协助刘备攻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智取南郡;三气周瑜;卧龙吊丧周郎;协助刘备取西川建立蜀国,出征南方镇压叛乱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收姜维;空城计;火熄上方谷,病死五丈原。

56、舌战群儒

57、诸葛亮斩马谡

58、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59、①火烧新野;

60、草船借箭: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三天之内准备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在大雾之日,便借子敬草船,曹操因雾而中埋伏,从而使战斗反败为胜;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61、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62、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典故是指他利用草船借箭的计策帮助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获得胜利。

63、诸葛亮的十个经典故事:1、三顾茅庐;2、火烧博望;3、火烧新野;4、舌战群儒;5、智激周瑜;6、草船借箭;7、祭七星坛借东风;8、空城计;9、七擒孟获;10、六出祁山。

64、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65、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6、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

67、隆中对:东汉末年,刘备与诸葛亮面谈江山大业,分析天下形势;

68、曹操一心想平定江南,这一日聚集文武,商议南征。徐庶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得之便如虎生双翼;夏侯惇不以为然,向曹操请命,要生擒刘备,活捉孔明。

69、诸葛亮面对群儒,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以降曹必亡,曹军可以打败之理,说服众臣,驳得张昭“瞠目结舌,无言答对”;虞翻“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步骘、薛琮”语塞口呆“。

70、《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事迹有,自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在山前有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对时局动荡和策略研究,和刘备对当前时局看法,诸葛亮火烧新野,联合江东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诸葛亮到江东舌战群儒,诸葛亮七擒孟获,气死周瑜,兵伐祁山,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几万大军。

71、淡泊明志

72、周瑜听了借箭经过,自叹不如

73、这时,天还没亮就大雾漫天,诸葛亮的船已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摆开,叫军士擂鼓。曹操听到呐喊声,不敢出动,便下令放箭。一会儿,诸葛亮的船上就插满了箭。当曹操醒悟过来时,诸葛亮已顺风顺水,驶出二十多里了。

74、锦囊妙计

75、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

76、东吴众臣蔑视孔明,在谒见孙权之前,先安排他在集贤堂与众官相会,想杀杀他的威风。东吴重臣张昭、顾雍等知诸葛亮来意,纷纷向诸葛亮发难,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77、⑤空城计;

78、参考资料来源:

79、?事迹二:草船借箭

80、诸葛亮的故事1.三顾茅庐

81、如鱼得水

82、事迹一:三顾茅庐

83、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国刘备去世后,昏晕无能的刘禅继位,在第二次北伐前夕,诸葛亮给后主刘禅写《出师表》来表示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态度。

84、曹操大喜,命夏侯敦为都督,于禁、李典、韩浩为副将,统兵十万,进军新野。诸葛亮被刘备拜为军师调兵遣将,命赵云为前部将,诱敌入博望坡;派关平、刘封备足引火之物,在博望坡等候,初更兵到即可引火;请刘备引军为后援,敌军一到即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再回军掩杀;亮本人与糜竺、糜芳引军镇守新野县城。关羽、张飞和众将初次见孔明用计,均疑惑不定。

85、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86、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87、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

88、赤壁之战众所周知的赤壁之战,本来是孙权和周瑜的功劳,可是就因为诸葛亮的所谓“借东风”不用一兵一卒,独占了这个功劳,最后还“气死”周瑜。

89、智激周瑜

90、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91、夏侯惇与副将于禁、李典率军来到博望。赵云出战,诈败而走。刘备引兵接应,也弃营而逃。夏侯惇欺刘备兵少力弱,放心追赶,时天色已晚,道路狭窄。李典、于禁恐遭火攻,急忙提醒夏侯惇,夏侯惇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顿时火光四起,曹军大乱,赵云回军赶杀,刘、关、张亦分头杀出,曹军大败,夏侯惇狼狈逃走。

92、③草船借箭;

93、诸葛亮第一把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大败。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保不住,劝刘备放弃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留下新野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仁大败,夺路而走。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94、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是足智多谋的代言人,诸葛也是智慧的象征。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典故事数不胜数,列举八个: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骂王朗,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95、草船借箭

96、火烧博望

97、《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主要事迹:三顾茅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白河用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智算华容、锦囊妙计、三气周瑜、七擒七纵、挥泪斩马谡、空城计、死诸葛走生仲达,草船借箭,隆中对。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98、关于诸葛亮的典故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很清楚,从三国演义内容最初和诸葛亮有关的著名典故就是《三顾茅庐》,说的是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

99、《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经典故事不胜枚举,信手拈来,主要有:

100、舌战群儒,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101、?事迹五:七擒七纵

102、(12)收姜维;

103、官渡之战后,刘备第一谋士徐庶被曹操用计骗去许都,他推荐刘备去邀请诸葛亮当军师。第一次去书童告诉他,诸葛亮出游了。第二次冒着大雪去,诸葛亮探望朋友去了,见着了他弟弟,留下书信,表达了请他出山的愿望。第三次去,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门外候着,自己也在台阶下等待,等诸葛亮醒了向他讨教天下形势,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做出了“三分天下”的伟大战略构想!自此诸葛亮出山。

104、华容道关羽华容道为什么要放走曹操?因为关羽,他不够狠,作为黑社会三大头目之一,胆敢反叛当时的正规军曹操。可是诸葛亮却够恶毒,居然派这个心慈手软的关羽去砍曹操,坏事都让关羽去做,好事功劳都给自己揽~

105、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处处想陷害他。

106、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

107、(11)七擒孟获;

108、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

109、东吴第一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110、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111、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

112、建安12年207年27岁刘备前往襄阳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

113、赤壁之战,诸葛亮联吴抗曹,联合庞统使用了一出连环计,让曹操铁索连船,再以黄盖使出苦肉计诈降放火。此战术最为主要的是其实是诸葛亮善观天象,就能算准哪天突然刮东南风,让黄盖放火成功。于是,火烧赤壁,名动天下,三国鼎立。

114、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115、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116、建安16年211年31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117、(13)六出祁山;

118、诸葛亮和刘备初见做的隆中对折服了刘备,在赤壁大战时主张孙刘联盟共抗曹操。

119、诸葛亮六出祁山

120、诸葛亮建议利用草船假装投降,借机把箭射光,从而让刘备的军队获得了胜利。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121、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122、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

123、诸葛亮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以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闻名古今。关于他的经典故事有: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骂死王朗,七星坛借东风,三气周公瑾,东吴舌战群儒,挥泪斩马谡。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忠诚的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24、建安12年207年27岁诸葛亮首战告捷建安13年208年28岁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125、赤壁之战前,周瑜刁难诸葛亮“限十天造10万支箭”,岂料孔明当场答应3天搞定,并立下军令状。前两天诸葛亮不见任何动作,第三天江上起雾,他命士足将20多艘船连起来一字排开绑上稻草行至曹营擂鼓呐喊,曹操不知虚实命人射箭,末了诸葛亮还让士兵大喊“谢曹丞相赐箭”,气他一气。回去后后数一数箭10万余支,周瑜服气。

126、5.魏延之乱诸葛亮死后,魏延没有叛乱,只是不同意撤军,希望能够自己率领一支部队继续北伐,结果被杨仪陷害死。而魏延这个悲剧,完全是因为诸葛亮用他们两个人,却没有分清他们两个人的职责,最后导致他们两个的恶性竞争,最后两个人都没好果子吃,蒋琬抢了他们俩的饭碗

127、第二草船借箭

128、火烧新野

129、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130、诸葛亮舌战群儒

131、一天,周瑜找诸葛亮商议军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三天便可造好,还立下军令状。之后,周瑜吩咐军匠,故意延迟,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

132、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亲自到江夏,请诸葛亮共议破曹大计。诸葛亮在鲁肃邀请下出使东吴。

133、诸葛亮出山火烧新野,火烧伯望赤壁用火大破曹操七擒孟获,火烧司上父子,做木牛流马运粮诸葛亮给刘禅写的出师表,天水川姜维

134、?事迹四:空城计

135、?事迹三:火烧赤壁

136、⑩病逝五丈原;

137、周瑜想杀掉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否则就杀了他,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地回答说不须

138、与诸葛亮有关的经典故事有很多,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六出祁山、三气周瑜、木牛流马、借东风、空城计等。其中很多被吸收创作成家喻户晓的戏曲节目,如京剧马派经典节目《失空斩》就是以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故事创作的。

139、这个典故的背景是,刘备率领的军队在赤壁之战中与曹操的军队作战,由于曹操的船只多,箭矢密集,刘备的军队陷入困境。

140、刘备很恶毒,居然挑拨孙权和曹操作对,也是这个诸葛亮给他出的主意,这个诸葛亮实在是,是个“坏东西”

141、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142、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诸葛亮任然没有动静,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

143、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

144、(14)木牛流马;

145、诸葛亮,字孔明,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爱戴百姓的、忠臣、善良的人。诸葛亮最出名的一首诗名为《出师表》,诸葛亮的别名叫诸葛武侯,还发明了:诸葛连弩在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6、当然是《前出师表》了。自刘备白帝城托孤,作为阿斗的长辈,二者之间虽然是辅佐与被辅佐的叔辈子侄关系,但在工作中诸葛亮却是一直行君臣之礼,从无居功自傲。建兴五年,修正恢复的蜀汉与孙吴重修旧好,后方稳定,伐魏时机成熟。此时的阿斗才20岁左右,正是官宦子弟吃喝玩乐之时,本身坊间就有“扶不起的阿斗”一说,所以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昏庸无能,不理政事的阿斗在后方胡作非为,听信谗言为别有用心之人所用,而导致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出师表》中主要是为蜀汉在伐魏期间制定了政治和组织路线。《前出师表》里诸葛亮劝导阿斗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并举荐人才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同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出师表有前后之分,《前出师表》》里,诸葛亮对当时的蜀国局势持以乐观态度,对伐魏充成功充满信心,认为兴复汉室指日可待。叮嘱阿斗,沿父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之策。告诫后主“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注意事项。其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简化的“亲贤臣,远小人”也成为后世官场的警示箴言。老漁以为《前出师表》里除了表达了作为长辈北伐前与幼帝离别不舍的担心,还有前朝重臣对被辅佐者提出的光复汉室的要求,以及诸葛亮本身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前出师表》很值得一看或常看。(图片来自网络)

  • 上一篇:好听歌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