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雪莱的诗

时间:2023-07-10 00:43:20 编辑:阿旭
精选雪莱的诗歌代表作17句集锦

雪莱的诗歌代表作

1、对比人类因“瞻前顾后”和“事物自扰”而常陷苦恼,诗人得出结论:云雀的欢乐在于鄙弃尘土。第四层(21节)表示愿学云雀的欢欣,用自己和谐、炽热的激情唱出欢乐的歌,为全世界带来欢乐。(雪莱的诗歌代表作)。

2、如前所述,原作是刻意体现了诗歌押韵的特质。江枫版译文也在努力体现韵脚,但不并不如原作谨严规整,其中固然有两种语言之间对应的困难,也不能完全排除译文在遣词造句方面暴露出来的用功不足。汉语自身的优势之一就是,对于同一个对象或者意思,可以有太多的近义字词来呈现,词语的韵母多变可选,而其表义却可以达到始终如一或者是非常近似。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遵从原作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反复斟酌,注意突出对于用词的韵脚,相对高频的ang韵之外,全文还使用了多个韵脚,错落参差,朗诵起来体现乐律节奏之美,也是诗歌的特质之一。

3、?经典回眸|骆一禾的诗?/?著名诗人|严力的诗

4、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就是这首诗的第一层内涵。“西风”是全诗的中心意象,被诗人用拟人手法赋予了狂野不羁、势不可挡的力量,在摧毁一切陈旧、腐朽的事物的同时,也在孕育着一切有着生机和活力的新事物。这就是雪莱的革命主义情怀。所谓不破不立,所谓向死而生,都在西风破坏与保护的双重力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5、《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诗作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6、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7、早在清末民初,就有中国文人开始翻译雪莱的诗,鲁迅是最早将雪莱介绍给中国人的作家之他将雪莱称作“摩罗诗人”,用“时既艰危,性复狷介”寥寥八个字就概括了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南社诗人叶中泠,用骚体翻译了雪莱的《颂云雀》,使得诗中的Skylark(云雀)成为了雪莱他在中国的象征:

8、第三层(8~20节),用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等一连串具象的比喻,概括云雀的欢唱带给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并解读出云雀鸣音甜美的原因在于永远欢快、永不烦恼、永远充满爱。

9、现代诗并不必然要求押韵,即便是押韵也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了。笔者主张还是有必要适当讲究节奏和韵脚,把分散的声音联络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这样才更能够体现诗歌的音乐美。押韵的现代诗可以利用声音的变化唤起读者的共鸣,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韵律节奏的美感和意境的享受。

10、本句来自同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也是雪莱的代表作之一。

11、在雪莱的诗中,对中国文人影响最深的无疑还是那首《西风颂》,在20世纪20年代激励了许多处于迷茫中的中国青年,甚至连新月诗人徐志摩在为《新月》杂志写宣言时也不忘引用那句著名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2、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我们凡人梦到的更深刻真切,

13、 《西风颂》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诗中诗人把西风当作革命力量的象征,它横扫败叶、席卷残云、震荡大海,是无所不及、无处不在的“不羁的精灵”。同时西风对新生事物起了保护和促进作用,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诗人愿意做一把预言的号角,告知人们:如果冬天已经来了,呵,西风,春天还会遥远吗?这有名的诗句一百多年来鼓舞了无数革命者。

14、Alltheearthandair,Withthyvoiceisloud.As,whennightisbare.Fromonelonelycloud,Themoonrainsoutherbeams,andheavenisoverflowed.

15、《致云雀》距今已经近百年了,原作虽为英文,也分明已经刻意体现了较为严整的韵脚,大多数一节两韵,少数一节一韵,如第15节。江枫版译文从形式上看近于现代诗歌,而且也尽可能照顾到了韵脚,每一节中有意体现着韵脚,只是有的较为宽松,有的较为牵强,整体而言韵脚谨严方面比原作是存在着一定距离的。

16、1那时刻永远逝去了,孩子!它已沉没,僵涸,永不回头!我们望着往昔,不禁感到惊悸:希望底阴魂正凄苍、悲泣;是你和我,把它哄骗致死,在生之幽暗的河流。2我们望着的那川流已经滚滚而去,从此不再折回;但我们却立于一片荒凉的境地,象是墓碑在标志已死的希望和恐惧:呵,生之黎明已使它们飞逝、隐退。1817年查良铮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