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光塔影有关诗句,例如:“湖光澄藻镜,塔影落孤城。”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4、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社日》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题西溪无相院》【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8、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9、香阁端山下,霏微四望平。湖光澄藻镜,塔影落孤城。
10、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罗隐《蜂》
11、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佚名《敕勒歌》
12、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13、三、如归亭
14、【译文】
15、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16、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7、谢应芳 元朝
18、石峰隔水难寻水,井脉通泉易得泉。
19、倚岸凌虚若冠鳌,湖光山色两相高.
20、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21、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22、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黄庭坚《醉蓬莱》
2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5、秋日泛西湖
26、北宋张先《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节选)》
27、王世亨〔明代〕
28、娃馆已空人世隔,帝乡何许客心劳.
29、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王安石《江上》
30、梅花折去一枝春.人在太湖滨.天生襟度容江海,每开尊、坐客如云.此日醉逢蓬矢,吾儿应吐花茵.湖光山色净无尘.鱼鸟总情亲.姑苏台上遥相望,见湖山、如见伊人.绿发年华全盛,白眉声誉方新.
31、吴门曳彩那曾睹,早觉霜华入髩毛.
32、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33、《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皇甫松(唐代)
3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35、隔林村落微茫见,一径禅房曲折通.
36、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37、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8、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当没有一丝风的时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过的迷蒙铜镜。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色的螺。
39、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40、作者简介:王世亨,万州人。祐子。明孝宗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举人。官宣化知县。明正德《琼台志》卷三八有传。
41、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42、赵企 宋朝
43、风暖空岩落松子,雨晴新涨没凫翁.
44、一、风入松寄朱原道为生日贺
45、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阴铿《渡青草湖》
4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9、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50、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51、《望洞庭》系刘禹锡作于长庆四年秋的一首七绝。诗全文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2、湖光山色共争秋,
53、余谦一 宋朝
54、清代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55、宋代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56、译文: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5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58、沉沉水底见青天,
5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60、惊波杂沓闻千骑,远树微茫见一毫.
61、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62、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63、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6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6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66、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67、闻说老龙归洞口,几回惊起定僧禅。
68、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李白《发白马》
69、宋翁逢龙
70、形容湖面像镜子,是刘禹锡《望洞庭》中的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
71、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72、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的水天混合成了一种颜色,看孤鸿明灭。
73、老艾当年题品处,斜阳无语想高风.
74、译文:
75、《题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北宋)
76、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77、《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北宋)
7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9、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寇准《咏华山》
80、宋代朱敦儒《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81、译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82、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83、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
84、刘禹锡《望洞庭》
85、章侁 宋朝
86、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87、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88、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89、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题西溪无相院》【作者】张先【朝代】宋
90、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91、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9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9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94、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9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96、唐代刘禹锡《望洞庭》
97、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98、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99、二、城山国清塘
100、波涛涌处浮双塔,塔影高低树影边。
101、译文: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
102、《春夜喜雨》杜甫(唐)
10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04、出自:蘸水凝香在东山岭耕读亭下
10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106、这首《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描写了秋天夜里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显情景相融相得益彰,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07、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8、原文:
109、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卢仝《有所思》
110、湖光山色酒杯中,此会那知一笑同.
11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1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1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14、水树连天碧,江烟入夜明。寻芳应有兴,一曲寄吾情。
115、摇首出红尘,醒和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衣服青帽子,习惯了披霜冲雪。
11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117、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118、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119、画舸直疑天上去.
1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21、一点尘埃无觅处.
122、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
12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4、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125、诗中,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出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之美。
126、《金山寺》
127、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
128、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129、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130、四、秋日泛西湖
131、天水相连成一色、策马奔腾独一人
132、山下虽无归寺路,门前却有过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