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带,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之前笔者介绍了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格局,依据十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最新户籍人口数据,本文接着分享武陵山片区县域人口现状与人口净迁移情况。
武陵山片区县域常住人口现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详见图1),整个武陵山片区县域常住人口普遍偏少,在71个县(市、区)中,仅2个县城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分别是新化县119.65万和隆回县100.98万;常住人口介于80—90万的也仅有两个,分别是涟源市86.21万和恩施市83.68万;常住人口介于70万—80万之间的也仅5个县,分别是溆浦县、邵阳县、利川市、鹤城区和安化县;常住人口介于60-70万的有4个,分别是洞口县、武冈市、新邵县和酉阳县;常住人口介于50—60万的有7个县,分别是慈利县、石门县、丰都县、彭水县、永定区、新宁县和沅陵县。武陵山片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的县只有20个,余下的51个的常住人口均不到50万,其中常住人口40—50万间的有11个,30-40万间有17个,20—30万间有16个,10—20万间6个,常住人口最少的武陵源区仅6万人。
图1 武陵山片区县域常住人口
武陵山片区县域常住人口普遍偏少是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弱的重要原因,而武陵山片区县域常住人口较少则又是区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常住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来看,武陵山片区东南和西北县域的常住人口相对较多,而武陵山片区的中心地带常住人口相对更少。
武陵山区县域十年常住人口变化依据十年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十年间武陵山片区县域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和趋势。十年来,整个武陵山片区常住人口减少98.3万人,整个武陵山片区常住人口仍有减少的趋势。从县域来看,十年来常住人口增加的有23个县,常住人口减少的有48个县。十年来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0万的有三个县,分别是鹤城区16万、万山区11.3万和吉首市10.7万;常住人口增量介于7—9万的有5个,分别是利川市9.7万、恩施市8.7万、新化县8.5万、碧江区8.1万和永定区7.6万;余下有15个县10年来人口增量不足五万。十年来有4个县的常住人口减少量超过10万人,分别是安化县20万、邵阳县16.4万、涟源市13.3万和新邵县13万;十年来常住人口减少量介于5-10万的有8个县,分别是洞口县9.5万、武冈市9.5万、丰都县9.2万、隆回县8.6万、沅陵县7.3万、洪江市7.1万、绥宁县6万和长阳县5万;另外十年来常住人口减少量介于1—4万的有25个县,常住人口减少低于1万的还有9个县。
图2 武陵山片区县域十年常住增量
十年来武陵山片区县域常住人口增长较多的主要为市州府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区;而人常住口减少较多的则是武陵山片区外围的一些人口大县。
武陵山区县域人口净迁移态势依据最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计算武陵山片区县域人口净迁移状况,经计算整个武陵山片区的户籍人口约为3752万,而最新常住人口约为2976万,有约776万的人口净迁出。武陵山片区县域人口净迁移态势如图3所示。整个武陵山片区人口保持净迁入的仅有6个,其中人口净迁入最高的鹤城区31万,其次是吉首市9.6万、碧江区9.3万、永定区3.6万、恩施市2万和武陵源区0.5万。余下武陵山片区的65个县(市、区)均是人口净迁出。其中人口净迁出超过30万的有3个县,分别是新化县、安化县和邵阳县;人口净迁出介于20-30万的有10个县,分别是隆回县、涟源市、正安县、沿河县、丰都县、酉阳县、松桃县、洞口县、思南县和新邵县;人口净迁出介于10—20万的有20个县,而人口净迁出低于10万的有32个县。
图3 武陵山片区县域人口净迁移
武陵山片区县域普遍面临着人口净迁出的状况,仅有少数的市州府所在地人口保持着净迁入,其他均为净迁出。从人口迁移也能看出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而片区内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有限,对人口的吸引和集聚能力有限,使得片区内的大量人口净迁出。
结语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武陵山片区整个县域人口情况可以概括如下:人口普遍偏少,人口净迁出情况严重,人口回流趋势较弱。
结合整个武陵山片区县域人口和经济来看,怀化鹤城区是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最好,又有最多的人口净迁入,但显然鹤城区400亿的GDP和71万的常住人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