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借物喻人的诗

时间:2023-07-23 00:15:31 编辑:阿旭
写出借物喻人的诗句【100句】

一、写借物喻人的诗句有哪些

1、此歌词,共三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了一只自闭而坚强的蜗牛;第二小节写了一只翘首期盼,怀揣梦想的蜗牛;第三节写了一只奋勇向前、无所畏惧的蜗牛。作者很巧妙地选择了蜗牛“尽管速度慢,但却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特点,比喻自己在成名之路上虽然走得很艰辛但却始终没有放弃的品质。相信这对启发学生选择新颖意象,写出真情实感有一定的帮助。

2、秋天的时候,她寄腌萝卜响,春天的时候,她寄腌糖蒜,夏天的时候,她寄腌生姜,冬天的时候,她寄腌鱼,腌肉……

3、若草则为兰,若木则为松.兰幽香风定,松寒不改容.(以兰 松 喻人)

4、“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

5、那段时间,爸妈想接她到城里来住,毕竟村里的老人大多进城享起了清福,而且奶奶年轻时受了太多的苦,身体也不好,可她拒绝了。

6、三叶草,一种普普通通的草。细细长长的茎,小小的三片叶子,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株不起眼的三叶草。它们不是单株生长的,而是许多伙伴挨挨挤挤地长在一起。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9、后来,我成家了,先生和我都是皖南人,离开皖南,来到上海。上海人一般很少吃腌制的东西,科普类推广也一再强调,腌制类的东西要少吃,致癌,致各种疾病,致各种!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1、但,留着皖南人基因里的勤劳和智慧,一定永远不会作废!

12、小的时候,我常常等不急了,要去扒开坛口看一看。祖母总是阻止我。“什么时候才能吃呀?”我总是不解地发问。“做饭要讲火候,做事要讲分寸,腌豇豆呀,要讲耐心,学会等待,只有充分沉淀,才有最好的美味。”奶奶悠悠地说。

13、小草家喻户晓,各处都可见到,它代表绿色,是春天的象征。对于人类而言,它是渺小而平凡的,它只但是是一株绿色的草。其实,人类的认识是错误的,它不仅仅是一株绿色的植物,还是春天的象征。

14、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子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15、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

16、“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7、最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如何行文。我们在做这一步的时候十分慎重,因为我们担心如果选择的范例文本不当,容易导致学生会统一写成“杨朔体”。经讨论,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点评学生的随笔。只要引导学生要把物的特点和人的品格写具体。

18、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19、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二、写出借物喻人的诗句

1、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以蜜蜂自喻)

2、(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3、但是腌制豆角却是件繁琐的事。每到夏季来临,豇豆上市,祖母便去菜场买来最新鲜的豇豆,在泉水里洗净,晾干,撒上盐,腌制好后,装进陶土做的坛子,盖上碗,旁边加水封坛。然后,放在院子角的葡萄架下,等待。

4、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5、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6、写“借物喻人”的文章具体要求:

7、童年的时候,大家日子都过得清苦。园子的菜,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于是,饭桌上的菜,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得,是咸菜。

8、我也是听信的。我们也想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但无奈,与生俱来的喜好是改不掉的,四川人爱吃辣,上海人爱吃甜,皖南人,口味重,又辣又咸!特别是咸菜!

9、奶奶平淡地说着,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可是我在那些故事里,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从年轻的模样,在生活的波澜壮阔中,慢慢地,变成了中年,变成了老年,直到变成了我眼前的白发苍苍的佝偻矮小的老婆婆。

10、三叶草的花语是——幸运。也许你会认为像三叶草这样的人很少,因为他们本来就不会引起周围人们的注意。但如果你能碰见,那也绝对是你的——幸运。

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3、《示儿》(作者)陆游(朝代)宋

14、粉笔呀,你的美是无私的,伟大的美,奉献自己,助于他人,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奉献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这是对你的赞颂,你是多么的伟大,我赞颂你,粉笔!

15、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美,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16、后来我长大了,江南的城市里,人们竟那么爱吃菱,说是可以防癌排毒,若是有绿色无害的牌子,那价格便愈发高了。摆酒席时主人往往要上这道凉菜,那些菱被完整地去了外壳,泡在蜂蜜里晃悠悠地端上来了,个个雪白而饱满,我在众人招呼下动了筷子,一股甜味直冲鼻腔,像是露骨的谄媚,称赞不已,我只是笑。

17、《石灰吟》——明代:于谦

18、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19、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0、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我们试用周杰伦的歌词《蜗牛》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有关借物喻人的诗句

1、屋前屋后的水涨得满满的,筝形的菱叶一圈圈地漂浮在上面,奶奶非常爱惜它们。我不喜欢吃菱角,形状古怪,还泛着淡淡的河水味道。尽管她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菱角有多么好,我惦记的也只是那些甜蜜的糖果罢了。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具有三叶草品格的人啊,你的外表看似普普通通,内在却有着一颗三叶草花一般的小而高贵的心。三叶草,你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花草。

4、母亲,与君子,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苦留给自己,把“甜”带给他人。

5、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哦?

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7、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8、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人生不得为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李涉《题五松驿》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苏辙《服茯苓赋叙》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岑参《感遇》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

9、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

10、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11、我的眼睛忍不住湿润了。这坛子里的腌豇豆,在浓烈的盐水里,流尽了青翠,沉淀,蜕变,成为一根根金黄灿烂的“金豆条”,成为人们最爱的美食。祖母的一生,何尝不像这豇豆一样,在岁月的磨难中,付出了青春,留给了儿女们幸福灿烂的生活。

12、1:散文(散文诗)、随笔、小说作品在2000字内;

13、城关二小六(1)班李益益

14、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15、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

16、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17、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1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自喻)

19、例如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苦瓜》,文章记叙的是母亲种植苦瓜的事件。把要写的对象,融入一件事情当中写,有情节,有故事。

20、小蚂蚁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真令我敬佩。一提起小蚂蚁,我的心中就会浮现出我们的建筑工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情景。

四、运用借物喻人的诗句有哪些

1、《墨梅》——元代:王冕

2、郑板桥(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竹自喻)

3、三叶草虽然普通,但它的内在却一点也不普通——它能在自己制造养料的同时,给在同一个花盆里的其它植物输送养料,让其旺盛地生长。虽然人们总是夸那棵植物开出的花多么绚丽,而忽视三叶草时,它也毫不在意。即使是自己开花,也开得朴实无华——小小的五片紫色花瓣,淡淡的花香并不浓烈,似有似无,悄悄地藏在绿叶丛中,从不和周围的花争艳。

4、夏天到来时,我们又收到了今年的红菱,我吃了一个,仿佛带着淡淡的河水味道,接着便留下满口清爽甘甜。我渐渐地,渐渐地明白了,有一种甜来自我亲爱的奶奶,来自我故乡的河流,更来自我灵魂深处一生一世的想念。

5、宋代王安石的《梅花》

6、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如蜡烛品格的人。比如,我们辛勤的园丁——老师。他们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道理教给学生。每天认真细致地批改着作业,即使生病了,也坚持站在讲台上。他们就这样为学生付出,没有任何怨言。所以,我们才由愚钝变得睿智。

7、这不是我熟悉的菱角,不是被一个女人在岁月的寒风里种下,一心呵护而成的菱角,我所熟悉的菱角,坚硬的壳包裹柔软的肉里。在油与水的煎熬中,溢出苦中带甜的香,这是菱角,更是奶奶的一辈子。

8、译文: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9、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0、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11、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

12、小草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到来之前,随眼可见遍处都是绿草,眼前都是一片绿的世界。作家笔下的小草描述的生动形象,为小草写下了一篇篇颂章,绿草就是富有生命力的。的确,每一株草,不,应是每一种事物都富有生命力。

13、郑燮,又名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代表作《板桥全集》《甘谷菊泉图》《清光留照图》《墨兰图》等。

14、看,那截短短的蜡烛,不引起人们注意的蜡烛,不知有多少人赞颂过它。我也喜爱蜡烛,是因为它的精神。

15、《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16、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7、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18、其要写出真情实感。有些学生受范文影响,爱用松、竹、梅等比喻离自己很远、形象很高大的“虚拟人”,这样的文章很难写出真情实感,我们要引导学生着眼自身、着眼身边的人,从具体的事情出发,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19、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抒发情感。

20、可奶奶也硬是要说菱角是甜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况且她做菱角的方法也是那么老几样,有时放在粥里炖,或是加油、肉丝、菱角,添水烧几下,微苦的香味溢出来,淡淡笼着蒸汽。

五、描写借物喻人的诗句有哪些

1、寻找人与物的相似点。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人们赞美荷花,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它的坚强不屈感染了我。

4、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5、周敦颐 《爱莲说》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我喜爱梅花的原因正是它的坚强不屈!你有没有想过,它的坚强不屈的品格与红军战士的精神是多么惊人的相似。正是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使红军成功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即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还是坚持信仰党的信念,并为之付出生命。不仅如此,那些生活的强者不也正具备梅花的精神吗?比如,张海迪,忍受着自己身上难以承受的病痛,自学医术,坚持实现自己的价值;海伦凯勒,尽管双目失明,可她还是坚强地生活,而且还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励志书,激励更多的人乐观地面对生活。

7、我们不难发现,借物喻人的文章,一般都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所以引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文章,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找到“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的相似之处,这样才能喻得恰当自然。而学生往往出现的错误是,对物的认识很笼统,不能针对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清晰的表述,同样,对所要喻的人的品格也总是用几个抽象的词语进行概括。因而,没有解决为何要用此物喻此人的问题,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非常模糊。于是,找到“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的相似之处,是写好此类文章的首要条件。

8、《竹石》全诗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9、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10、《竹石》(作者)郑燮(朝代)清

11、街边的小食中,有几道特别受欢迎,因为里面加入了一道特别的拌料:“酸豆角”。每当挑起那金黄的切成一粒粒的酸豆角,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

1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13、例如,出示《梅花魂》中的文段:

14、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5、这勤勤恳恳、务实的牛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像它一样的人。种地的农民、工厂的工人、学校的老师,他们就像牛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却不求多大的回报。

16、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美,它无声无息,但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哪有汽车的笛鸣,那就有警察的身影,不管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他(她)都在坚守岗位,吸进的是汽车的尾气,听见的是喇叭的噪音,嗅到的是尾气的异味,而换来的却是交通的快捷通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奉献吗?

17、祖母知道我最喜欢腌豆角,往年过年回家时,她总是要做上许多,塞进车里让我们带回上海,母亲劝阻,她总说:“孙子喜欢吃,带少了他肯定会不够吃!”临行时,她总是摸摸我的头:“孙儿乖,好好学习,明年回来还有豆角吃。”说完,她与我都笑了。

18、(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19、唐代骆宾王的《咏蝉/在狱咏蝉》

20、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于都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