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彭建兵

时间:2023-10-08 19:01:47 编辑:阿旭
人物经历

1978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专业,1999年6月获博士学位。1978~1997年在西安地质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1997~2000在西安工程学院任系副主任、系主任、教授(博导);2000~2011年在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任院长、教授(博导);2011年至今在长安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任院长、教授(博导)。[4]2020年11月担任黄冈市政府“招才顾问”。[1]

社会任职

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学哲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水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勘测专委会主任委员、西安市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地质学会理事、《工程地质学报》编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灾害学》副主编。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

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及城市地质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长期担任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上他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75人;在科研方面,对地裂缝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华北地区地裂缝的自然规律,创新了地裂缝成因理论,突破了国际地裂缝减灾难题;揭示黄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成灾机理,推动黄土地质灾害研究的进步;提出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发展;解决了国家减灾防灾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地质科技问题。[4]

自80年代晚期开始,先后主持完成了渭河盆地及西安市、黄河积石峡、黄河黑山峡、福建厦门等重大城市及重大工程场地的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的研究工作。通过10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步将区域稳定工程地质推进到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层面上,系统地提出了区域深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浅层稳定动力学、区域表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活动构造动力学、区域地震动力学的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地震工程效应、岩体失稳效应、建筑物断错效应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体系。

自9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完成过黄河积石峡及黑山峡、四川宝兴河、陕西黑河、山西运城——三门峡高速公路、川藏公路等大型水电工程和交通工程的高陡岩体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工作。研究中注重高陡边坡岩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学机制、动力学过程、稳定性评价与预测,以及防治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其中,在积石峡库区发现并厘定了“高速飞行弹射型滑坡”及其动力学机制;在陕西黑河坝址发现并厘定了“侧翼锁固的旋转变形体”及其动力学机制;在四川宝兴河发现并厘定了“剪抽式滑坡”及其动力学机制。

多年来,先后在陕西关中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陕南山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开展过大量的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以渭河盆地为案例,揭示并发现了活动断层对地质灾害的控制规律;在滑坡灾害研究方面,先后为黑河水库工程解决了库区、坝址的一系列滑坡稳定性计算及防治设计问题;在四川宝兴河大板桥滑坡研究中,探讨了利用滑体筑坝的可能性,为滑坡体的工程利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正在承担着交通部“探测湿陷性黄土暗穴技术研究”、中国地调局“西部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及陕西省交通厅“陕南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预测评价信息系统”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教研工作

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过环境工程地质、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地质工程专论、现代工程地质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973等大型科研项目,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地裂缝、黄土灾害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352篇。[5]

专著出版

彭建兵,渭河盆地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彭建兵,工程场地稳定性系统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

彭建兵,黄河积石峡水电站水库滑坡工程地质研究,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彭建兵

程谦恭,彭建兵,高速岩质滑坡动力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彭建兵,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

彭建兵,区域稳定动力学的应用实践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

彭建兵,黄土洞穴灾害,科学出版社,2008

彭建兵,西安地裂缝灾害,科学出版社,2012

彭建兵,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黄河黑山峡大型水电工程例析,2001[6]

学术论文期刊作者题名刊名年卷期页码DOI徐继山,彭建兵,卢全中.谁主沉浮大地——浅谈几种表生地质灾害科学(上海)202173544-4710.3969/j.issn.0368-6396.2021.05.012任隽,冯希杰,王夫运,彭建兵,刘晨,戴王强,李高阳,张艺,马冀.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渭河盆地西安坳陷的地壳精细结构地球物理学报2013562513-52110.6038/cjg20130215任隽,彭建兵,王夫运,刘晨,冯希杰,戴王强.渭河盆地及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125592939-294710.6038/j.issn.0001-5733.2012.09.013张勤,瞿伟,彭建兵,王庆良,李振洪.渭河盆地地裂缝群发机理及东、西部地裂缝分布不均衡构造成因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125582589-259710.6038/j.issn.0001-5733.2012.08.010
获得荣誉时间获奖全称具体奖项获奖作品2018年5月陕西省“特支计划”的杰出人才杰出人才2016年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汾渭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成因机理与减灾技术》2015年201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典型黄土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防治技术》2015年地质科学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2年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