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十大地产富豪发家史
中国地产富豪发家史
在微博上一向意见不合的地产界“名嘴”潘石屹和任志强这次出奇地“合拍”。两人日前联合了20家地产公司,每家公司拿出5套房源,组成了中国首个房地产电子商务联盟。根据电商买卖规则,买房人可通过竞拍等一系列方式来“自行定价”,获得不高于市场价的“优惠”。
楼市冬天让潘石屹任志强这些大佬也不得不谋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代中国房地产富豪血泪发家史
第一,王石----玉米贩子
名片:前万科董事长
绰号:立地太岁
史前档案:军人出身,1984年下海办企业,1988年企业更名万科。
报载:
原籍安徽,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于其父在柳州铁路局当领导,王石得以进入兰州铁道学院当了工农兵大学生,读给排水专业。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经贸委做经济情报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创业,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传:
其一、王石1980年代初期到深圳发展。令他人吃惊的是,王石的第一桶金是靠做饲料中介商,通过倒卖玉米得来的,这让他赚了300万元;其二、王石用倒玉米赚来的钱开办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器、仪器产品,同时还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手饰厂等等。用王石的话来说,“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
出身影响:
军人出身,为人果断,80年代初期即敢于下海,操盘万科也多次表现出敢于决断的气魄。
点评:
一个大老板,却过着戏剧般的人生。
第二,朱孟依----包工头出身
名片:合生创展董事局主席
绰号:入云龙
史前档案:包工头出身,1992年创办合生创展集团,从此发迹。
报载:
朱孟依是广东丰顺县人,早在1980年代中前期,20岁出头的他就已成为镇上的一个包工头。朱孟依看到镇上很多人在开商铺,就去找镇政府,表示愿意帮助建设商业街,回报只要业主租金分成。把开发与经营捆绑在一起进行策划,从这开始,朱孟依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原始的地产开发商,这也让他挖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桶金。朱孟依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来到香港,并顺利获得香港永久居住证,1992年他与张荣芳、陆维玑夫妇一起在香港创办了合生创展集团。
风传:
其一、朱孟依以低廉价格抢先在当时尚属偏僻的广州天河区购买到大批农田,令合生创展仅土地资产在此后几年即以数倍乃至10倍以上的级别增长。但也有传闻说,这得益于朱与政府的良好关系,预先获知
广州新城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二、朱孟依做事极其低调,生活也不张扬,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在网络上能搜索到他的惟一照片,还是因为合生创展在香港上市必须要提供的那张董事局主席照片。
出身影响:
早年做包工头时,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具备商业房地产的操盘意识,所以后来成大业只能说是顺理成章。
点评:
也许哪天朱老板与我们在路上擦肩而过,我们却懵然不知。
第三,冯仑----牟其中第一幕僚
名片:万通董事局主席
绰号:神机军师
史前档案:讲师出身,做过官员,担任过牟其中幕僚。1991年创建万通,从此发迹。
报载:
1959年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从事理论研究及企业策划、经营、组织、管理工作。1991年领导创立了万通公司。
风传:
其一,1988年,冯仑在海口将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某外贸公司老总这批文是国务院体改所提供给冯仑的“费用”,交换来了30万元,他用这笔钱建起了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
其二,1989年因政治原因体改所解散,冯仑也“失业”了几个月。此后,他投靠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南德集团老总牟其中,最初担任政务秘书,月薪250元。一年后,冯仑成为牟其中的第一副手,工资也涨到850元,但冯仑很快体会到家族企业的弊端,于1991年离开牟其中。
其三,1991 年,冯仑用3万元从某信托公司换来了500万元投资,紧接着从银行贷来1500万元,开始了房地产经历,很快就挖到第一桶金。
其四,1992年起万通进军北京,冯仑和潘石屹在北京保利大厦一起吃住达三年之久。后来万通系六兄弟因为在公司发展策略上意见相左而“离婚”,分家时,冯仑对潘石屹说:“我要骂你三个月,骂完之后就说你好话。”作为补偿,冯仑允许潘石屹把万通的成功都归到自己身上。
出身影响:
讲师出身,精于理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点评:
冯仑历练之丰,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他一直保持豁达的心态,想不成功比成功还难
第四,曾伟----早年银行高管
名片:棕榈泉国际公寓董事长
绰号:神算子
史前档案:银行高层出身,1996年涉足房地产。
报载:
1988 年,学农业经济的曾伟时年26岁,他从四川某国家单位辞职,来到了海南。在海南,他先后在省政府、省人民银行工作过。30岁时候,曾伟已经成为了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行情 资讯)总行行长助理,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一年后,他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决定下海,开始了他从商的生涯。刚开始曾伟做了一家投资银行,但据说他的第一桶金却是1996年涉足房地产时赚取的。不过,直到曾伟开发了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这一高档项目,他才广为业界所知晓。
风传:
其一、曾伟年轻气盛时的理想是当个县委书记,但他在四川却感到无法施展抱负,也陷入一个人生的低谷,于是他去了海南;其二、他辞官下海后,在美国谈判收购企业时认识了后来的太太妮可那时妮可已经获得了美国国籍并打算在美国长期居祝据说认识的起因是因为找洗手间,曾伟则一开始就认准了妮可是理想中难得的伴侣。其三、曾伟一心要在公寓里打造出有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因此他每到国外高档酒店,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电子测量尺蹲下来测量数据,也不怕别人纳闷的目光。
出身影响:
在四川工作时已经表现出超前的意识,所以他下海;做房地产后,他也抢在多数人之前开发高档公寓。
点评:坚持自己的信念,往往会取得成功。
第五,张雷----一张白纸
名片:当代集团总裁
绰号:铁面孔目
史前档案:国家干部出身,1995年起涉足房地产。
报载:
张雷1962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1989年至1995年任职于某国家保密机关。1995年起先后担任北京中际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北京当代城市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北京当代鸿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北京当代投资集团总裁等职务。近几年被列入福布斯内地百富榜。
风传:
或许因为下海前任职于某国家保密机关的缘故,张雷早期的传闻极少,几乎没有在各媒体上出现过,那就留下一段空白传闻史吧。
出身影响:
读法律专业,干保密工作,自然不习惯张扬,所以为人低调。
点评:
名气与个人资产实力颇不对称,为人低调沉稳。
第六,张力----公务员出身
名片:富力集团董事长
绰号:豹子头
史前档案:公务员出身,1993年左右和李思廉创立富力集团,从此发迹。
报载:
张力1973年参加工作,从工人做起,后来在广州郊区二轻局做团委副书记。1986年,张力任花园村酒店总经理。不久又被借调去筹建白云区政府办公楼。这段时间里,张力发现自己做生意的秉赋。于是1988年,张力决定辞去公务员工作。最初他是做装修,后来才和香港人李思廉合作创办富力集团。
风传:
其一、张力刚开始主要是搞装修,从接小工程起步,断断续续做了5年时间,积累了二三百万元左右;其二、1993年左右,他和李思廉一共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广州天力地产公司,即富力集团的前身,从此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合作。因为资金有限,他们刚开始时候主要以郊区或者城郊结合部地带的楼盘为主,多是廉价的宅张力----公务员出身基地和市区旧厂房的拆迁地块。
出身影响:
在做公务员时即发现了做生意的禀赋,做地产时眼光独到。
点评:
纵观其经历,有点时势造英雄的味道。
第七,黄如论----小买卖人
名片:世纪金源投资集团董事长
绰号:急先锋
史前档案:福建小本生意人出身,1991年起投资房地产业,从此发迹。
报载:
黄如论出生于福建农村,他35岁之前一直在家乡做小买卖。1986年,黄如论只身前往菲律宾淘金。1991年带着从国外赚回的第一桶金,回福建开始投资房地产,很快发展成为福建最大的私营房地产商。1990年末,黄如论将重心转向北京市场,他开发的楼盘有个特点,就是基本都利用自有资金,极少从银行贷款,并多采用现楼销售的方式。
风传:
其一、黄如论自称1991年回国前赚取第一桶金的数目不超过千万;其二、黄如论低调、生活简朴,在福州的办公室仅25平方米,没有豪华装饰;其三、有人称黄如论才是真正的大佬,仅凭他深不见底的资金量,足以让人对他的来头、背景等方面进行天马行空的臆测。其四、据说每逢大项目开张,黄如论都会请来佛界着名人士,举行一场旨在祈求财富、祈求顺利、祈求平安的大型佛事,所有中层以上员工必须参加活动。
出身影响:
出身农村,宗族观念很强。很多集团要职都交给亲属,公司股份很少分给外人,对外人主要采用福利和房子来吸引。
点评:
深不可测的大老板,不张扬、无负面报道。
第八,邓智仁----讨债先生
绰号:险道神
史前档案:香港皇家警察出身,1984年和别人合作创办香港利达行,开始了他的房地产代理生涯。
报载:
1950年左右出生于香港一个公务员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皇家警察队伍。在多年的经商生涯中,做过进出口、服装生意,也从事过金融期货,但据说最令他玩味和自嘲的莫过于替别人讨债。
邓智仁创办的香港利达行规范整个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房地产代理佣金制度、从业规范和管理理念。因此有人说他建立了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业的游戏规则。
邓智仁1992年底投资北京玫瑰园,开始了为期10年的个人北京发展史。这是一出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大戏,既有被玫瑰园拖垮的失败,也有代理万通新世界(行情 资讯)的巨大成功,期间夹杂着自身发展的几上几下,直到2003年他终于退出江湖,听说一度隐居于成都。
风传:
邓智仁曾不无凄凉地自嘲:自己是一个太有良心的人了。有人问起他怎么看待“玫瑰园”这滑铁卢之役的原因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腐败。”
出身影响:
来自香港,很不适应大陆房地产市场的“潜规则”,最后败走麦城。
点评:
邓智仁是北京楼市的一个另类,他的特立独行和唯我独尊,让他在京城地产界显得鹤立鸡群。
第九,任志强----军队战士
名片:北京市华远集团前总裁
绰号:混世魔王
史前档案:军人出身,1984年进入北京华远,从此发迹。
报载:
山东掖县人,1951年3月出生。1969年1月到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插队,同年参军入伍,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参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含集体功)六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曾当选为西城区人大代表,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还分别在多个社团组织、大学等机构任顾问、理事、兼职教授、副主席等职务。
风传:
任志强在刚转业时,开办公司时就想着怎么赚钱,他说:“刚开始,我们早晨四点多要炸油饼,晚上11点关门后才开始算账,可那么多钱数着数着就睡着了。一个油饼六分钱,一碗糖浆才三分钱,我们收来的全是一分一分的,你得把钱摞成一摞儿,排一桌子去数。”
出身影响:
多年军旅生涯,养成了雷厉风行、出言直率的性格。
点评:
任志强说话非常坦白直率,不愧是军人出身。
第十,刘博----文学青年
名片:北京依莲轩房地产公司董事总经理
绰号:一丈青
史前档案:《散文选刊》编辑出身。1988年投身商界。
报载:
刘博曾经是一个虔诚的文学女青年,担任《散文选刊》的编辑工作。她想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成为大作家,但每周只上两天班的闲适生活让她感到缺乏生活的底蕴。于是在1988年,刘博完成了近乎颠覆性的转变。
她从郑州亚细亚商场公关部经理的职位起步,策划了名震一时的、被视为领导中国商业零售业革命的“亚细亚”现象。接着担任海南三联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海南中城房地产公司投资部部长、海南博雅旅业开发有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等职务,最后进军北京。
风传:
其一,1988年,刘博看到郑州亚细亚商场招聘公关部经理,便去应聘,在极其缺乏参考文章情况下,在一个星期内写下平生第一份策划文案,获得赏识,被要求在一个星期内办好原单位的离职手续前来上班。其二,由于出现种种谣言,迫使刘博离开了亚细亚,加盟一家地产公司,以坚韧的毅力为公司完成项目,据说赚了1亿多元,但公司没有兑付许诺的酬劳,于是她开始谋划自己创业。
出身影响:
由于多年“文人生涯”的影响,所以注重策划,营销大打文化牌。
点评:
她的思维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世界百位富豪发家史——03“糖王”郭鹤年
马来西亚糖业巨子郭鹤年的祖籍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亲郭钦鉴于1909年出洋谋生,来到马来西亚。他先是当店员,后来又自己开了家咖啡馆,并在那里成了家。郭钦鉴的哥哥郭钦暖也在南洋,兄弟俩经过数年努力,共同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1924年生于柔佛州新山市家中。郭鹤年上面还有2个哥哥,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境优裕,严父慈母,弟兄3个在新山市一家英文学校读书。郭鹤年自幼聪明过人,而且非常好学。从英文学校毕业以后,他考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在求学期间,他刻苦发奋,博览群书,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1945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入侵东南亚。马来西亚也被日军占领,并实行军管。郭钦鉴公司的大米生意被迫停止。祸不单行,不久,与郭钦鉴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儿郭鹤青又被日本宪兵扣押。公司只好关门,郭鹤年也被迫中途辍学。
二战结束后,郭钦鉴重整河山,再次开张。东升有限公司不仅恢复了生意,而且,由于他们的精心经营,市场不断扩大,发展得很快。然而,好景不长,郭钦鉴本来身体就欠佳,因多年创业操劳过度,终于一病不起,于1948年病故。
在父亲去世前不久,郭鹤年在新加坡独自创办了从事航运业的利克务公司。由于父亲的病故,他只好又回到马来西亚。
郭鹤年的母亲是个识大体也很有眼光的聪慧女性,她不希望由于丈夫的死,郭氏家族的事业便分崩离析。她建议郭鹤年与他的哥哥以及堂兄弟们互相帮助,大家拧成一股绳,联手重新创业。
郭氏兄弟遵照母亲的意见,集中了各自所得的遗产,并约请堂兄弟们来共同商量,各人入股,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鹤年当时虽然才25岁,但他精明强干,博学多才,众兄弟一致推举他为公司的董事长。这样,年纪轻轻的他便挑起了重担,继承父辈开创的业务,仍旧经营大米、面粉、豆类和糖。
与此同时,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的利克务公司的业务也正常进行,而且也越做越好,日渐红火。1955年,郭鹤年将该公司改成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他同时兼管。
身居要职的郭鹤年深知自己的担子重,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要进一步发展事业,还必须拓宽眼界。为此,他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并学习商务知识。
在伦敦,他留心商业交易的工作方法,对英国人优秀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调查研究,他发现了糖业的潜在魅力。于是,他把精力集中起来,专门全面地对糖业的经营做了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当时马来西亚人食用糖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本国制糖业极为落后。郭鹤年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大刀阔斧地干一番。
欧洲之行不仅大大地丰富了郭鹤年的商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个清醒的提示。1955年回国后,除了经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和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他又在新山市创办了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经营各种商品和进出口贸易。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郭鹤年着手致力于糖业经营。
他首先在靠近槟榔屿的北海创办了第一家制糖公司,开办了糖厂。糖厂的原料主要是从泰国购进粗糖,再进行加工精炼。产品不仅运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同时也通过香港的万通有限公司销往中国。
除了加工糖,他还从古巴购进蔗糖,直接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他自然从中取得了巨额利润。到1962年,人们就开始称他为马来西亚的"糖王"了。
1968年,郭鹤年又筹建了玻璃市种植机构,进一步扩大马来西亚制糖业。他的运气不错,很顺利地向联邦土地发展局租借到1.45万英亩土地,他把这些土地开垦成甘蔗种植园。在种植园附近是他与联邦土地局联合建立的玻璃市综合糖厂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就近炼制种植园生产的甘蔗。
最初几年,种植园收成并不好,但是几年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产量迅速提高,糖厂的产量也跟着提高。从1973年起,马来西亚基本实现了砂糖自给。
1976年,郭鹤年收购了马来西亚糖厂93.3%的股份,他的股资总额达7400万马元,从而接收了这家糖厂。这段时间,他一向重视的糖业贸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报刊报道,当时,郭氏企业集团已经在国际市场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控制了150万吨。占国际糖业市场的10%左右。在马来西亚糖业市场,则占了80%。
从60年代开始,郭鹤年就冲出了单一的经营范围,开始创办了航运业。70年代初,他发展了房地产业。时至今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除经营糖和大米,还经营工业、种植业、航运业、矿产业、房地产业、国际贸易、酒店、保险、证券、建筑等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仅在吉隆坡就有郭氏公司的23家公司总部。郭鹤年可谓"富甲一方"了。
粮食业是郭氏家族发达的基础事业。自1962年创办联邦面粉厂以来,郭鹤年后来又在巴生投建了面粉厂,并先后在巴生和新山合营4家面粉厂,独资创办了巴生古当食油有限公司。1985年扩大经营后的联邦面粉厂有限公司资本增至8500万马元。
60年代末, 旅游 业开始兴隆,郭鹤年便着眼于豪华酒店的建造,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泰国曼谷、斐济和香港等地投资建造了香格里拉酒店。其中以投资额达1.63亿港元的九龙海滨香格里拉酒店最为出名,它拥有世界一流的超豪华设备,有742间客房。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形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
日益雄厚的资本为郭鹤年经营房地产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1972年,成立了专门经营房地产业的彩虹有限公司,他在新山市购买了大片土地,建筑了彩虹花园等住宅区。其中柏龄花园拥有1.1万间房舍,占地面积达到903英亩。到1984年,这家公司积极着手继续扩大房地产经营的后备工作,再一次大量征用土地,购买了新山市郊的1025英亩地皮。
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没有使郭鹤年陶醉,他又将眼光瞄准了矿产开发。不久之后,他的玻璃市种植机构便买下了拉曼锡矿41.37%的股权,将这处矿产纳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随着郭鹤年在国内外贸易和工业中所占地位日渐显要,他的企业已不再只限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了。70年代到80年代以来,他积极向外发展,香港已成为他企业经营的另一个中心。《南洋商报》曾评论郭鹤年是一位"名重国际、富甲一方"的企业家。他名下的玻璃市种植机构、拉曼锡矿、联邦面粉厂、彩虹有限公司、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等6家公司的股票已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股票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总资产约14亿马币。1984年净利润约1亿币元左右。
1985年,亚洲管理学院及马来西亚银行公会主持的"十大企业家"评选活动机构,将代表企业界最高荣誉的"金字塔奖"颁与郭鹤年。在马来西亚,这个奖意味着非凡与惊人,他在公众的心目中的确是一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国际性企业家。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不能良好地服务于 社会 ,那么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会挣钱的商人。郭鹤年不是那样的人,他的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这个国家民众所公认的。
郭鹤年是一个不慕虚名的人,他讲话言简意赅,做事向来踏踏实实,不像某些企业家那样喜欢炫耀,爱当明星。他务实,不喜欢参与政治。虽然他与马、新两国许多要人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但他除了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国大使和马来西亚 旅游 局主席等职外,极少出入政界。
1985年,马华控股有限公司向新加坡20家银行借款2000万美元,按照契约规定应在1987年1月偿还。但由于公司领导经营不善,到期竟无法偿还。这就意味着马华控股有限公司将面临着被有关方面接管的厄运。这个公司是马华公会于1975年组建的,主要经营种植业、金融业、制造业、保险业、船运以及贸易等。马华合作社握有马华控股公司的22000多万股股票,占缴足资本的30%。如果马华控股有限公司被接管,马华合作社便有灭顶之灾。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马华公会的前途。
生死存亡之际,马华公会领导经多次协商,最后决定进行全面改组,原有的10名董事统统辞职。马华公会总主席林良实亲自出马,邀请"糖王"郭鹤年,"橡胶大王"李华生,著名律师曾华英以及玻璃市种植机构董事胡本金,由他们4个组成新董事部,郭鹤年任董事部主席,主持和领导新的马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
郭鹤年等人这种不计私利,力挽狂澜的举动博得了 社会 各界的广泛好评与支持。《南洋商报》发表专论,对他们的义举给予赞扬。郭鹤年一直与马华公会的领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85年,马华公会总主席、马来西亚国会议员陈群川因不慎卷入与新加坡有关的经济案,被新加坡法院以唆使他人失信等15条罪状扣押候审。郭鹤年在了解真情后,独自负担巨额保释金,将陈群川保释出狱。这一举动又一次震动了当地 社会 ,引起了广泛注目。
郭鹤年在马来西亚,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举国瞩目的人物,他参与的这两件事都与马华公会有关。这使得他在该国广大的华人 社会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5年11月,郭鹤年以私人企业家贸易代表团成员身份,随马哈迪尔首相访问了中国。不久之后,他在北京投资合作兴建耗资3亿美元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他永远忘不了自己是华人,随着中国大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郭鹤年有可能把这里作为他投资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