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十大最美景点
1、湘潭韶山旅游区
湘潭韶山旅游区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故乡。
湘潭韶山旅游区主要景点有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方山洞”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2011年,湘潭韶山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1967年底建成的韶山铁路,为韶山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1968—1980年,兴建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火车站、韶山宾馆、饭店等大量服务设施,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从清溪镇到韶山冲一线的旅游接待基本格局此时已初步形成。-
1986年8月,国家规定韶山既是革命纪念地,又是风景旅游区。
2000年12月,毛泽东同志故居景区成功升级国家4A级,市委市政府以此为新的起点,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大韶山、大旅游、大景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9年5月,韶山以“红色圣地、文明景区”为主题,进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8月湖南省将韶山列入全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从2013年至2015年连续扶持三年。
韶峰
韶峰又名仙顶峰,为南岳七十七峰之一,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南部海拔519米,是景区第一高峰。"韶峰耸翠"系韶山八景之一。
云门寺
云门寺又名石碑寺,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乡市区东北隅。始建于宋皇二年(1050)。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建后面积是1.2万平方米,内有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建筑。
关圣殿
关圣殿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潭市平政路。大殿重檐歇山顶,建筑在花岗石台基上,高16米、长24米、宽14米,气势雄伟,结构复杂,雕饰繁多。
滴水洞
滴水洞是主席别墅,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韶山冲西边的角落里,与主席故居相距3公里。滴水洞天,是韶山风景中一个著名的景点群,别墅始建于1960年,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相近似。
雨湖公园
雨湖公园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潭市中心。因地势低洼,积水成
湖而得名。占地约21公顷,其中水面12公顷,分上、中、下三湖。湖中修筑有风格各异的七星、八仙两座桥,桥拱宽大,游船畅通。
彭德怀故居
彭德怀故居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占地200平方米。故居现存建筑是彭德怀在湘军任团长时出资修建的,始建于1925年。1998年在故居北面建成开放彭德怀纪念馆。
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潭县白石铺乡星斗塘村,占地150平方米。为一普通农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故居陈列有齐白石老人一生的生平事迹的照片和诗画书墨真迹供游人欣赏。
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故居名上屋场,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中韶山冲中,距长沙市104公里,毛泽东故居占地56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房屋系泥砖青瓦,土木结构,坐南朝北,背山面水,是南方常见的"一担柴"式普通农家住房。1950年以后经多次修葺恢复原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党中央批准,将"旧居"改为"故居"。
诗词碑林
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韶峰山腰,是为纪念毛泽东
诞辰一百周年而建的新纪念游览点。碑林占地2万平方米。碑林的碑体分别采用大小不一的大理石、汉白玉石和花岗岩。
毛泽东纪念馆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毛氏宗祠,原称毛泽东
同志旧居陈列馆,建于1964年,建筑面积8830.08平方米,1982年改为现名。
岱子山
岱子山新时器时代遗址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乡县境内,为长江中
游龙山文化遗址,共有80多座墓葬,墓内有石铲、石凿、石锛和陶鬲、杯、壶、罐、盆、碗等陶质生活用具,为研究早期长江中游文化提供了大量实物和资料。
2、韶山毛主席故居
在湖南省湘潭地区韶山市的韶峰山麓,有一个苍松翠竹环抱的小山冲,在那所南方常见的农舍里,诞生了一代伟人、人民领袖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在韶山冲诞生的这位中国最伟大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奋斗,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任人宰割的历史命运,使贫弱苦难的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获得了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引领着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国度里开始了史诗般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奠定了中国走向强盛的基础;挫败了帝国主义扼杀新中国的政治图谋和经济-,使中华民族获得了扬眉吐气地尊严和力量,使新中国重获失去的大国地位和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消除了旧社会的种种痼疾和丑陋,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新社会使中国公民树立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志气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公而忘私的信仰……这就是无与伦比的热情燃烧的毛泽东时代!毛泽东的伟大传奇与盖世功勋,特别是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博大胸襟和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圣洁情操,以及他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所做的巨大努力、牺牲和奉献,都将为热爱祖国的、有良知的炎黄子孙们所时代铭记!!
3、湘潭彭德怀纪念馆
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石峰下。故居始建于1925年,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粉墙青瓦,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故居一直由其胞弟金华、荣华居住,故名“三华堂”。1958年1961年,彭德怀曾两次回乡,1961年回乡调查时在此居住34天,接待来访的干部、群众2000多人次,并在此拟写5份农村调查材料供0湖南省委参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彭德怀平反昭雪,湘潭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故居进行维修,并辟西南端为辅助陈列室。1982年-为故居题名,1983年故居被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彭德怀百年华诞之际,故居全面维修、复原,并按彭德怀1961年回乡时原貌陈列。同年正式对外开放,前来瞻仰的观众络绎不绝。
4、韶山滴水洞
介绍滴水洞位于毛泽东铜像以西约四公里处的狭谷中。洞中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自然景观清雅绝伦。《毛氏族谱》赞之曰:“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来到了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库游泳,兴之所致,随口对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房子,我老了来住一住。中南局有些小型会议……”于是有滴水洞别墅之建。别墅始建于1960年,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相近似。1966年6月,毛泽东南下视察到韶山,在一号楼住了11天。他于这年7月8日在武汉写信称此处为“西方的一个山洞”。1970年,由欧阳海英雄连队在别墅后修建了长100米的防空洞。洞的一侧有防震室、指挥室等军事设施。洞的两端各有厚度近尺,重达几吨的装有自动控制的粗重铁门。即使洞外施放原子弹,也无损洞内指挥系统和洞里人员的安全。滴水洞景区的三大核心部分:以一号楼为中心的别墅系列;西面以毛泽东祖坟,虎雕、虎亭、滴水清音为主的虎歇坪景观系列;东面以毛泽东曾祖父母坟、龙泉三叠、奔龙泉池、观音远眺为主的龙头山景观系列。滴水洞景观集造化之神秀,萃人文之盛事,因而蜚声海内外,吸引游人如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欣然前往浏览。这颗被人们喻为湖南“山水明珠”的“西方山洞”开放20年来,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1500多万人次。著名党史专家冯文彬这样赞誉滴水洞风光:“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
5、东山书院
湘乡东山书院是毛泽东走出韶山,求学励志、成长报国的第一站。
东山书院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成,规模为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60余间。书院门额“东山书院”四字,系清代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
书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前后连串、层层深入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幽深宁静的感觉。在装璜上不求华丽,青砖青瓦,没有堆砌的装饰和虚造的声势,呈现出端庄、朴实、宁静、典雅的特色。书院建筑同时融入了地方祠庙建筑特点和西式建筑风格,如围以围墙,环以便河,饰以照壁,架以石桥,配以过亭,设以天井,无不体现出传统建筑的作法。出入书院的两座大门,亦依文王八卦卦位建在“乾、坤”二卦的位置上,喻意从东山书院走出的学生,都将大有作为、响震乾坤。而边廊式的两层楼房、高大的横格玻璃窗、大教室设计则显然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
书院是甲午战争后国人救亡图存的产物,它遵循实事求是、积极变通的原则,秉持“公诚勤俭”的校训和“唯才是教”理念,“废科举,兴新学”,打破传统书院的读经模式,脱离科举仕进的轨道,设立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分科造士,培养专业实用人才,开湖南新式教育先河。民国期间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曾盛赞东山书院,认为它为湖南全省维新局面的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的办学方向,也为现代教育树立了楷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自书院创建至今,产生和培养了共和国开国领袖、将军、学者等数以万计的英才俊杰。杰出校友有国家主席毛泽东、国际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萧三、全国政协常委易礼容、新民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萧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陈赓和谭政、湘鄂赣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长杨幼麟、福建省委书记、闽粤赣军区司令毛泽覃、股东区特委书记柳宗陶等。在东山学校百年校庆时,国家教委曾发来贺电,称赞“东山学校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
书院曾历经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省私立东山初级中学、省立东山小学、东山学校等名称更迭。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母校题写了“东山学校”校名。-也于2003年为东山学校重题了“公诚勤俭”的校训。
书院现仍为全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一所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6、湘潭农博园
湘潭农博园
座落在湘潭市西郊的泉塘子境内。由834亩面积的白鹭湖及其周边的2180亩青山组成,占地3000余亩。是一个进行农业科技交流、会议培训的科技示范基地,又是一处人们陶治情操、健身娱乐的休闲场所,为余亩。是一个进行农业科技交流、会议培训的科技示范基地,又是一处人们陶治情操、健身娱乐的休闲场所,为农业观光旅游胜地。
这里是省科委“湘中片星火计划培训基地”、市科委“湘潭市科技培训中心”;是湘潭市重点旅游度假村和湘潭市树立良好对外形象的示范窗口。湘潭农博园从一九九九年五月进入实质性开发,首期工程白鹭湖度假村于2000年12月31日竣工并正式对外营运。现在,她正以其大自然赐予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大自然一样纯净、真情的服务迎接着各方宾客。
湘潭农博园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的关心,-、-、杨正午、储波、卞翠平等先后来农博园视察指导。
独特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特有的农业自然风光,国家级的农业开发试验基地,使农博园成了现代先进农业的展示场,来农博园不但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无尽清新,更可以领略独一无二的农业风光。
农博园以乌石岭为主峰的2180亩青山,分别沿着白鹭湖两岸,从南向北延伸至杀人坳汇合。山上植被茂密,四季常青,上百种树木、花草、飞禽、走兽在这里繁衍、生息。茫茫-中,四季花开,四季果香,百兽嬉戏。百鸟轻鸣
白鹭湖呈南北向静卧在苍翠的群山之中,面积834亩,具旅游、灌溉双重功能。湖外浇灌着万亩良田,春天播种一片绿,秋天收获遍地金,年年五谷丰登;湖内,碧水茫茫,波光粼粼,白鹭飞,鱼儿跳,一派盎然生机;湖尾,经人工开挖的1200米隧道和500米明渠与韶山灌工区相通,常年水量充足,若沿灌区干渠逆水而上,即可尽览湘中丘陵田园的无限风光。
度假村内山水相连,碧水如镜,松涛如潮,风景优美。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水、电、路、绿化、通信、电视、消防等设施配套齐全;七栋环湖别墅内设41套客房,77个床位,高雅别致;新建的宾馆服务大楼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设有120个客房,250个床位,为四星级标准;一栋服务主楼,设中餐厅、大厅、包厢、套餐厅,可同时容纳360人就餐;辟有“白鹭湖荡舟”、“乌石岭揽胜”、“水上乐园”、天然游泳场垂钓中心等健身娱乐项目。
湘潭农博园距市区8公里,既避开了市区的喧哗,又不失城市的浪漫便捷,为典型的城郊型地理位置。交通四能八达,方便快捷。而且地处南岳、齐白石故居、乌石、韶山、花明楼、长沙这条湘中名人名景旅游黄金线的中段,区位十分优越。
7、镇湘楼
湘乡市城大正街临河岸处,原有一座高楼,名镇湘楼。
据康熙三十七年(1698)《湘乡县志·卷一·名胜》:“镇湘楼,在治左二十步,因乱毁。顺治十一年知县南公起凤修建。康熙十二年知县刘公履泰重修。”说明镇湘楼在清顺治之前即已建楼,因战乱而毁。
查阅明天顺五年(1461)修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长沙府》,其中宫室、古迹等项均未载镇湘楼,这说明其时镇湘楼尚未修建。
建设中的镇湘楼
至万历十八年(1590),湘乡县城始设四门于街口,东曰望春,西瑞庆,南铁门,北迎恩,门各有楼,置人守望。笔者认为,镇湘楼或即建于此时。时县人龙应河《碧洲芳渡》诗中云:“一城楼榭镜孤悬”,此“楼榭”或即指正对孤洲的镇湘楼。又参照湘潭万楼的肇建时间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镇湘楼与万楼应是相近时间修建。
镇湘楼先是作为戍楼(斥候)而建,人在楼上守望,一有战事发生即鸣铃报警。“镇湘楼”是后来起的名,据康熙时县丞何量《登镇湘楼记》:“小邑由来无城郭,人民惧不保障,形家谓斯楼足以镇湘而作屏藩也,因名焉。”可证。
楼何时何事而毁?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临武、蓝山矿工起事,二月由衡阳攻湘乡;四月,据县城5日后去(时总兵陈君德领兵戍守县城,曾据镇湘楼上)。十六年九月,张献忠部自湘乡攻宝庆;十七年,明军往来长、宝间,湘乡为孔道,几无日不遭蹂躏。清顺治四年(1647)二月,清兵攻取县地。五年(戊子)春,乱兵肆掠;八月,明将陈友龙自黎靖下武冈、宝庆,攻入湘乡;冬,明将马进忠、牛万才等合众数十万自常德溃退县境。连年交战,反复拉锯,镇湘楼几经战乱而毁。
后镇湘楼又经数次重修。顺治初,知县南起凤为民请命,因获旨豁免粮赋,稍苏积困,十一年(1652)乃率县人重修镇湘楼,此为第一次重修。
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刘履泰主持修建镇湘楼,“孤阁凭虚扼建瓴”(刘氏作《镇湘楼》诗中句),此为第二次重修。
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因吴三桂之乱,县中遭兵燹。二十六年(1687)五月,县城发大水,“昆仑桥亭脊、中洲树梢俱没”。六月,城中火,八月又火。镇湘楼经此刀兵水火之劫,又被毁。
据文献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仲春,知县李玠作《镇湘楼看昨岁新垦中洲麦秀》诗。三十七年夏,县丞何量应简自采之邀登楼,并作《登镇湘楼记》六百字文。时县人谢天墀有《和简自采碧水芳渡》词,中曰:“无事倚危楼,频听鸣舟。”这说明其时镇湘楼又已重建,此为第三次重修。
康熙五十年(1711),县人孔恕率建码头(同年,知县高克藩率建春风阁于署左望春门内,雍正八年知县陈哲重修)。雍正九年(1731),孔尧让重修码头。
据乾隆十二年(1747)刊《湘乡县志·古迹》载:“镇湘楼,在治左大街河岸……”可见在乾隆年间,镇湘楼已是作为古迹予以记载。其时,颁旨通祀文昌,镇湘楼上亦祀之,魁星长耀,与对岸文塔夹水而交辉。
嘉庆十五年(1810),县中绅士李作云、赖桂芳等纠众又重修镇湘楼。此为第四次重修。嘉庆二十二年刊《湘乡县志》卷一“碧洲芳渡”图上,即绘有镇湘楼图,形貌大致如原构。县人谢如运《登镇湘楼》诗曰:“丽谯高倚碧云开,湘上河山一望该;槛外清风来古渡,帘前佳气自东台……”(正是“河山归望目,忧乐入吟襟。”)
道光十四年(1834),县中名士刘蓉在镇湘楼码头送别曾国藩(刘氏诗中有“镇湘城畔送行舟……”句可证)。同治元年(1862),黄文焘等重修码头,镇湘楼码头成为物资百货船运装卸之处。据同治十三年刊《湘乡县志·卷一·地理·城池》载:“镇湘楼,在县治东,亦城楼也,由大街直下临河岸”。其时镇湘楼是作为县城城垣,归在“城池”。
民国元年(1912)壬子大水,镇湘楼又遭水淹,幸未倾圮。1927年1月初,在镇湘楼上召开了0湘乡地方委员会成立大会(几天后,毛泽东来到湘乡县考察农-动一周)。可见其时距上次重建已百多年的镇湘楼尚完好。
镇湘楼最后倾圮于何时?查1959年《湘乡县志》上记述,1943年12月24日,一批日机飞达我县城上空,投弹30余枚,城内镇湘楼正街华裕布庄、通湘百货店、聂顺兴药号、马洪福香号、杨森泰药号、春馨楼包面店、中国银行等处均被炸毁一部或全部。”又据资料载:“1944年6月,日寇入侵湘乡,县城从北正街的蒋公祠至河边的镇湘楼,街道建筑物全被焚毁。”可知,镇湘楼毁于其时。
“劫火一朝圮,春风万象新”,今湘乡市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将重建镇湘楼,这是第五次重修。不久的将来,涟水南岸将矗立一个更加巍峨壮观的镇湘楼。
8、韶山烈士陵园
为了纪念英勇献身的韶山英烈,为了让现实永远记住历史,韶山人民在毛泽东诞生百年之际,建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韶山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位于清溪镇天鹅山,在韶峰东麓新辟了一条宽40米,长1020米的林荫大道,名叫英雄路。路北端与毛泽东青年时代塑像广场相接,南端即是陵园。陵园占地160多亩,可分九部分:门楼,中部商19.93米,两侧翼门高12米,总宽26米,组成“1993.12.16”这一系列意味深长的数字。门楼正中,两根方形门柱似挽联,合力高托起一个淡黄色的圆形门徽。门徽远看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近看又如敬献于烈士灵前的鲜花。泪飞泉,泪飞泉为陵园第一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倾盆雨”,意境自景0。这里前后有高低两游泳池,呈跌水形式,两池各长28米,宽17米,象征毛泽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28年(一说毛泽东3字繁体为28画,他曾自名28画生);亦象征中国0走过28年艰苦历程才建立新中国。“17”则是毛泽东离家时的年龄。游泳池内装有122个喷嘴,水底设496盏影灯。前面低位游泳池中有两个形如酒杯的涌泉,名桂花泉,暗寓“吴刚捧出桂花酒”;后面高位游泳池则配有一大型喷泉。喷泉启动时,但见高低错落、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水滴、水雾、水柱,幻化成霓虹、彩云,池中央一尊不锈钢雕塑,恰似“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国旗台,泪飞泉上面为一雕塑精工的国旗台,汉白玉护栏,纯净、晶莹。护栏内一根高19.93米的不锈钢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展。烈士塔,国旗台往上走过一条宽10米长200米的数百级花岗岩梯道,登上海拔109米的天鹅山山顶,就是陵园的主体建筑——烈士塔。塔高26米,塔身圆厅直径12米,塔座圆形门厅直径6米,其造型为银色长戟,红旗翻卷,取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诗境。塔体外贴汉白玉,塔身圆厅外墙上部为4组花岗石浮雕,分别为韶灵毓秀、革命火种、农运铁流、敢换新天。南北两组为毛泽东故居红日东升、巍巍韶峰之景。东西两边雕刻人物,栩栩如生。厅内上部黑色花岗石上镌刻有韶山146位烈士的名字。毛家六杰铜像,从烈士塔广场往东走几十米,地势抬高,至天鹅山极顶,顶上有六英台,塑立着毛泽东一家6位忠烈的铜像。每尊高3米,重1吨,系锡锌铜合金质地,颜色古朴典雅。六英亭,六杰铜像东侧,由一根强劲弯曲的松干似的柱子撑起蘑菇状的顶子,叫六英亭,又名青松亭,象征英雄伟业,万古长存。三烈士像,六英亭往下,依山就势,以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彭公达、林蔚、孙仁三位烈士形象,均为全身立式,高2.3米。三位韶山籍烈士中前两位是湖南省早期有影响的0领导人;后一位享誉川东,并艺术化地进入名著《红岩》之中五杰亭,三烈士石像往下走到了五杰亭。该亭造型别致,采用五角五层,每层都似金色的花瓣,象征五朵高贵的英雄之花。其高度和最大部位直径为9.5米,向四面开着五扇拱门,五道石级迭进。亭中心一柱撑起亭顶,五个悬壁呈放盘状向外挑出。黑色大理石上刻着1925年毛泽东创建的韶山党支部五位成员毛福轩、庞叔侃、李耿候、毛新梅、钟志申各具情态的头像,并有简述生平的文字。
百杰亭,百杰亭在烈士塔西侧,呈四角形,通体洁白如玉。
9、白石公园
白石公园位于湖南湘潭市河西地区中心地带,2001年,公园建设正式启动。白石公园东起齐白石纪念馆,西至南岭路,长约900米,北临高标路,南靠中山街道旧城区,宽约350米。
作为一个以齐白石大师为主题的公园,白石公园处处透露着艺术的气息。
白石公园的铺地方式多种多样,有木质铺地、冰裂铺地、乱石铺地等。在公园的“篆之所”景点,是集中体现齐白石的篆刻艺术成就的景点,以印度红花岗岩板雕刻印章文字铺在地面上,共选用“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等内容的印章10枚,呈梅花状点缀在黄色鱼眼砂铺装之中,极好地诠释了白石篆刻艺术水平。
白石公园的齐白石主雕像总高9.7米,位于“画之场”的核心,雕塑上半身写实,精细刻划白石的神态,往下则逐步虚化,最终和石头融为一体,寓示着白石文化从泥土中来的质朴本质,成为白石公园这个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公园的主景。白石公园主游览道上的“白石之路”雕塑则是借用白石名字中“石”的理念,将齐白石一生之中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晚年的不同风貌融入石中,将不同时期白石诗文、印章、国画以及世界和平奖章等以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浮雕等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代世界文化名人从“放牛娃”到“世界大师”的人生历程。
“听风亭”是白石公园重要一景。亭子为木质结构四方亭,三面临水,凸出于湖岸,有意降低亭地面,使亭处于临水状态,周边驳岸四周仿木柱,湖中亭周种植莲藕,湖面凉风习习,微带花香,亭上配白石自写诗联“秋风上树微微,山色人云渐渐”,亭前置石,石上刻“风来四面卧当中”,极好地点染气氛。“半春亭”位于下湖一废弃枯井之上,取白石在越南所作名画“半春人在画中居”之意。背倚竹林,周围遍栽芭蕉,由竹林小径经吊桥入亭,将枯井化腐朽为神奇,略作修改便成一景。井座高耸,将之塑成自然山石,人游至此,可眺烟波浩淼的湖水和映日的荷花,感受芭蕉所带来的荫凉。“诗之亭”周边环白石雕刻诗碑和花果累累的石榴,亭南北两面各刻白石诗联一幅“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诗有味君勿传”、“喜看三径长圆月,不厌仙翁耐久花”,游人可驻足品味白石诗文的精髓,与“半春亭”形成对景。
白石公园的廊基本为平地建廊,以双面空廊和单面空廊为主。因公园周边均为小区,为了使公园与周边建筑之间形成层次,南北两侧均设置了一组仿江南民居式的建筑,分别冠名为“借山居”、“八砚楼”等,联系这些建筑就采用了廊,沿建筑的界墙和建筑物以“占边”的形式布置,形式上有一面、二面、三面和四面建廊的,利用廊、墙、房等围绕起庭院组景,形成多处四面环绕的向心布局,争取中心庭园具有较大的空间。“借山居”建筑群是以折廊、曲廊和三幢建筑组合而成,并用墙将形成的内院空间予以分割,形成规则方整与曲折变化。廊墙上开设漏窗、景窗,通过漏窗、景窗可以看到隔墙之景,将公园内的景观和院内景观、院落与院落之间的景观互为因借,相互陪衬,巧妙运用分景、障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等手法取得曲折多变、情趣无穷的园林空间艺术效果。
10、湘潭关圣殿
湘潭关圣殿位于市十一总正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66平方米,清康熙时山西众商公建。当时既为祭祀关羽的场所,又为山西、河南、甘肃、山东、陕西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会馆,称北五省会馆。又因明末本邑张嘉言进士捐金在九总兴建了大“关圣殿”,清初广东商人在十二总兴建了广东“关圣殿”,此殿后起,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关圣殿”。后来,前两殿俱废,此殿独存。
关圣殿各地并不少见,湘潭市的关圣殿却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当有它的独到之处。
关圣殿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前进自成一个院落,前栋为山门和戏台,可惜后被拆毁,现在的牌楼为1986年所重建。牌楼正门楷书“关圣殿”,两侧门分别楷书“河岳”、“日星”二字,牌楼上浮雕有“二龙戏珠”、“童子望月”和“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故事。中进为大殿春秋阁及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南北与前后进相接,东西为高耸的封火墙所阻。大殿为宫殿式建筑,高16米,长24米,宽14米,盖黄绿两色琉璃瓦,全部花岗岩台基。殿内供奉关圣帝,亭柱上刻有对联三副,分别为:“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叫悬日月;威灵存宇宙,干霄正气壮山河。”、“扶汉仰侯功,一心一德,浩气直吞吴魏;伏魔崇帝号,乃神乃圣,明威尚震华夷。”
关圣殿的最精彩之处在中进春秋阁。它矗立在一米高的花岗石基座之上,前后左右均有石阶登达。阁前石阶斜卧一条蟠龙,两侧分列一对巨型石狮。巨狮各背负一只幼狮,幼狮搔首贴耳,娇憨之态可掬。殿阁为方形,四周檐廊用祁阳白石砌成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花鸟虫鱼走兽。殿阁分为两层,高大富丽,气魄雄伟。上以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飞檐兽脊,凤舞鸾翔。阁顶内侧倒悬着一条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飞扬。四周板壁透雕着人物故事,犹如一部形象的史书。攀木梯登上二楼游廊,只见江中百舸争流,街上车水马龙,满城风光,一览无余。如果说春秋阁是关圣殿的龙宫的话,那么阁前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就是镇宫之宝。龙柱矗立在阁门两侧,上顶檐廊之极,下抵白玉狮座,高4.8米,圆周约1.5米。柱为整体,龙为整形,龙绕柱旋,龙、柱一体。雕龙昂首翘尾,似腾云驾雾,如翻江击浪,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游人无不为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据介绍,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的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此处仅有。
1923年春,湘潭地下支部在关圣殿开办平民学校,培训了不少革命志士,因此它又是具有革命意义的纪念地。1984年,湘潭市人民政府以关圣殿为馆址,建立了市博物馆,从而使这一古建筑既得到了保护,又焕发了青春。
76年毛主席病重,提出想回韶山滴水洞休养,遗憾未等到9月15日
1976年7月的一天,一架子爵号专机从北京起飞然后飞往长沙。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这架飞机在北京-长沙两地反复飞行,貌似在做着某种准备。
不错,这架飞机正是毛主席的专机,之所以反复试飞,是为了完成毛主席的一个心愿,这也是中央政治局批准执行的。
1976年9月,飞机试飞结束,经过为期几个月的飞行数据测试,已经确保了安全和成功,可以让毛主席登机了,遗憾的是,那时候毛主席已经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不日,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最终的心愿也没有完成。
毛主席对生老病死看得非常平淡,6月,毛主席提出了这个心愿
1963年12月16日,开国元帅罗荣桓逝世,毛主席到北京医院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从告别仪式上回来后,毛主席一连几天陷入了沉思中,甚至心事重重寝食难安。
当时,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吴旭君察觉了出来,就及时和毛主席聊天沟通,毛主席说出来了自己的想法,是关于自己死后的问题。
吴旭君安慰主席,不要想那么久远的事情了。毛主席摇摇头摆摆手说:“我当初主张火葬,我自己也不能例外,我也在协议上签了字的,这样办理有好处,留下我的遗体会增加人民的负担。”吴旭君听到主席的话,一时间鼻子酸了起来,泪水浸满了眼眶。
毛主席看到吴旭君伤心了起来,就笑着说:“我在世的时候吃的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啊,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吴旭君知道,毛主席表面上谈笑风生,其实心里比谁都沉重,他说得实行火葬,指的是1956年在改革殡葬制度的时候,毛主席向全党发出倡议,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建议领导以身作则。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在逝世后火化的倡议书上签了字,除了许世友,基本上都签了字。在主席心里,他不能违背这份倡议。他甚至告诉吴旭君: “我死后可以开一个庆祝会,你就站在台上讲话,你就说,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胜利的大会,我们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如果人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避免不了,这体现了毛主席豁达的心态以及对生死看淡的伟大精神,甚至那种超高的唯物主义本色,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直到十几年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他也慢慢意识到他的生命是多么宝贵,这个宝贵不仅是对他自己的,也是对人民的。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解放军305医院病逝,享年78岁。当天,警卫局局长张耀祠把这个噩耗告诉了毛主席门口值班护士,不敢告诉毛主席。护士把这件事写在了纸上,放在了大厅的桌子上。当时,孟锦云接过纸条,眼泪刷的一下就流下来了,因为她知道,毛主席一定不会相信这个事实。孟锦云眼睛通红,悄悄地走到了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正在午睡,孟锦云就会工作人员商量,等毛主席睡醒了再说。
午饭过后,毛主席休息了两个小时,睡醒后,孟锦云和往常一样对毛主席读着电报,孟锦云打算在这时把这个噩耗告诉毛主席。孟锦云在读的时候停了一下,然后念道: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闭着的眼睛突然睁开了,沉思许久终于反应过来“与世长辞”的意思了,顿时,毛主席鼻子一酸,眼中不住的流出了泪水,他冲着孟锦云重重地点着头,表示知道了。孟锦云不知道如何去安慰面前这个哭成泪人的“老爷爷”,自己也不禁跟着哭起来。
实际上,早在1972年,周总理的身体就已经不适,那段时间 尼克松 访华,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一直是周总理在作陪,周总理日夜操劳,“耗尽了心力”,尼克松离开中国两个月后,医生查出来周总理的尿检有问题。当时医生张佐良做了五个“可能”: 第一可能是血管硬化;第二是尿路结石;第三是膀胱有炎症;第四是尿道血管畸形;第五是血管里长良心瘤子;第六他没有说出来,是最让人害怕的——癌!
1975年11月,周总理的病情加剧恶化,躺在床上大小便都是难事了,吃饭也非常困难。陪在周总理身边的医生和护士没有一天不在流泪,他们无法想象晚年的周总理在身体方面遭受了多大的磨难,他们多想替总理分担,但无奈只有总理一人在和病魔决斗。为了减轻周总理的痛楚,在周总理最后的日子里,医生给他用安眠药和止疼针,其苦难可想而知。
那一年,毛主席也在经受病痛的折磨,除了眼睛上的问题,还有身体上的问题,周总理去世已经给毛主席的打击够大了,即便是这样,毛主席也在用自己的意志坚持着,不让工作人员看出来他的任何悲伤和压力。
1976年6月,毛主席进行过一次抢救,好在经过医生和工作人员的全力抢救才脱离了危险。心中的悲凉加上身体的疼痛,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承受不住任何的打击了,他的身体仿佛一颗冰,轻微地用力一敲可能就碎一地。但无情的是,7月6日,又传来了一个噩耗: 朱老总病逝。
祸不单行,在感情上和精神上毛主席遭受了二次打击。朱德总司令和周总理一样,和毛主席一起并肩战斗几十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那种感情高于天大于地,谁也离不开谁啊。
在1973年的时候,毛主席就对朱德总司令说过: “朱毛啊!你是猪(朱),我是猪(朱)身上的毛,猪(朱)之不存,毛之焉附?” 如今朱老总撒手而去,毛主席的心中该有多么伤感。
看着周总理和朱老总都已经走了,遗体也火化了,毛主席产生了“落叶归根”的念头。毛主席知道,他作为一国领袖,将来他去世了,后人必然会追悼,但是为了不给群众造成影响,毛主席想要回去自己的故乡,安安静静地离去。
当时毛主席对华国锋等领导人提出:想要回去 滴水洞 休养。
毛主席说的滴水洞是指的毛主席的故乡韶山的滴水洞,在《毛氏族谱》上就有: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1959年6月,毛主席阔别32年曾回到故乡,来到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库游泳,看到这样的美景和环境,毛主席来了兴致,他说: “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房子,我老了来住一住。” 后来工作人员在这里修建了“滴水洞别墅”,和中南海的房屋结构类似,之后毛主席也回来住过一段时间,很是满意。所以他提出来这个要求,也是情理之中。
其实华国锋等人都明白,毛主席想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呆在故乡,好“落叶归根”,但当时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一方面,毛主席的身体不允许进行颠簸,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也不适合乘坐飞机;另一方面,现在是特殊时期,从北京到长沙路途很远,万一有什么差错不好向人民群众交代。综合考虑,中央政治局没有同意毛主席的这个要求。
虽然没有同意,但是华国锋等已经在做准备,从7月份开始,这架毛主席的专机就已经开始在“长沙—北京”两地试飞,确保安全和万无一失。但是此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唐山大地震后,毛主席在病重中吟诵《枯树赋》,再次提出自己的心愿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在河北唐山市地壳内距地面12公里处,一股巨大能量骤然爆发,那一刻,整个唐山顷刻间成为废墟。
与此同时,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屋顶上的灯不断摇晃发出不断碰撞的声音,主席的床也在不断摇晃。眼疾手快的秘书张玉凤赶紧喊着,这可能是地震了。一时间,几个卫士赶紧冲上去,守在毛主席的身边,防止房顶上的东西掉下来。
这个可怕的瞬间足足持续了23秒。张玉凤告诉毛主席,不知道是哪里地震了。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是一场超级地震。
7月28日中午,毛主席醒来后发现自己被警卫抬到了另一个房间,他责令地说道:这是哪里?怎么把我弄这里来了?华国锋赶紧安慰毛主席:主席,现在地震的情况不明,您现在这里吧,这个房子防震,等地震平静下来,您再回去。此时毛主席已经意识到了,这是一场不小的灾难。
3天后,中央办公厅送来一份关于唐山地震的伤亡情况报告,这份报告里面的数字还没有完全确认,但是毛主席执意要自己看,他颤颤巍巍地拿着报告,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当他看到那个人员伤亡的情况时,顿时难以掩饰自己的悲痛,捂着脸嚎啕大哭……
毛主席身边的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回忆道:
地震发生后,毛主席多次召华国锋来到自己的病床前,一直嘱咐一定要做好抗震救灾的工作,言语间,毛主席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觉得对不起群众,一直哽咽,华国锋也及时安慰主席。
在谈到生死时,毛主席说道了“盖棺定论”,这句话是出自李曾伯《挽史鲁公》,诗曰: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功过好坏,在他死后才能作出结论。
毛主席说: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都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世,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没有‘盖棺’但也快了。
毛主席还说,一生和蒋介石斗争了那么些年,是非功过,只有天知道。
毛主席的这番话,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的复杂心情,他不知道后人怎么看他,甚至还没有解放台湾,这也是他的一个心愿。所以毛主席再一次提出了自己那个小小的心愿,想要回到韶山休养。
但华国锋和领导们讨论后,还是没有同意,虽然专机仍然在试飞,但是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安全因素不定,不能让毛主席冒险。
8月4日,华国锋受毛主席重托,来到唐山,向灾区群众喊话: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人民非常关心,派慰问团看望大家。这次地震考验了英勇的唐山人民。我们工人阶级表现很勇敢,毛主席、党中央都是知道的。毛主席知道了很高兴,向同志们问好!从收音机中,毛主席也听到了华国锋你哈振奋人心的喊话,还有群众那一句句的: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那一刻,毛主席再一次泪目,知道了唐山人民没有放弃,知道了唐山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毛主席感慨万千。
那天,毛主席没有想往常一样正常休息,睡了一刻钟就醒来了。醒来后,毛主席让张玉凤给他读《枯树赋》。张玉凤就按照毛主席的要求,查找到了这首《枯树赋》,给毛主席静静地读了起来。毛主席闭着眼听着,但是不由得自己也跟着吟诵起来了:
《枯树赋》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旧赋,为南北朝时著名文学家庾信所作,抒发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并感伤自己身世的作品。毛主席品味着这些诗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1910 年秋,当他负囊来到东山高小,后来又到长沙师范,然后就在革命的道路上一直朝前走啊,走啊......毛主席用他的脚步,也用他的智慧丈量了中国的每一块土地、每寸江河。从那以后,铁马金戈,毛主席和他的人民军队逐鹿中原,直指长江,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那是何等的辉煌壮丽啊!
英雄暮年、壮心不已,自从那天朗诵过枯树赋后,毛主席的精神一直很好,8月中旬,中央办公厅起草了一份《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毛主席要求要亲自审阅,根据张玉凤回忆:这是主席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它记录着唐山人民受灾之后,党中央、毛泽东对灾区人民的关心。
飞机试飞成功,确定了回韶日期,但是主席已然不在
8月底,经过精确试飞和掌握了精确的飞行数据、测定起落震动等的生物影响后,中央政治局终于在 8 月末同意了毛主席回韶山休养的想法。
当时,暂定于 9 月15 日 护送毛主席乘专机回韶山滴水洞疗养,但是毛主席没有等到这一天。
1976年9月8日晚,人民大会堂里灯火通明,华国锋正在和西萨摩亚国家元首马列托亚第二殿下亲切交谈,一个急促的电话传来了毛主席病危的消息,华国锋匆匆结束会议,奔向了中南海毛主席住处“202”。当华国锋走到毛主席身边时,毛主席已经处于弥留状态,一直到9月9日0点10分,心电图成了一条直线。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北京逝世。
高山垂首,大河含悲。
落叶未能归根,这也成为了毛主席未了的一个小小心愿。
毛主席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嘱咐,是要火化的。但是华国锋和领导人经过讨论,决定永远保留毛主席遗体,并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让后人都可以瞻仰这位伟大的领袖。是啊,有多少群众一辈子没有见过毛主席,如今这位“人民大救星”去世了,应该永远保留,让人们瞻仰。
毛主席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听不到他那高亢的湖南口音,但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作为新中国的象征,当年由他亲手升起的五星红旗依然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天安门城楼中央巨幅画像上的他依然是那样和蔼地凝视着前方。
与其说毛主席未能“落叶归根”,不如说毛主席安得其所,因为,毛主席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