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吃鸡肋是怎么回事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说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时,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阴雨,无法一时取胜,正巧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就随口答道:鸡肋!
曹操和刘备在汉中征战的时候,两边实力相当,一时间没法取胜,正好碰上阴雨天,天气不好,粮草也要吃完了。这场仗继续打好处没有多少,但就这么撤军还有点可惜。而且这个时候直接说撤军,难免会影响士气,也缺少正当的理由。
这个时候士兵来问曹操今天晚上的口令,口令是古代治军的一种手段,每天都由统军制定,夜间巡查要对口令,免得有非军队的人混进来。曹操正心烦,也就随口说了一句:“鸡肋”。口令传出来后,行军主簿杨修便让随行军士,快去收拾行李,准备回去。有人来问杨修怎么回事,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所以叫大家快收拾行李,避免到时候忙不过来。
曹操晚上出门一看就蒙了,问清了缘由,找到杨修大骂:“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叫来刀斧手把杨修推出去杀了,并将首级挂在辕门外。
这就是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由来。

曹操吃鸡肋历史典故
典 故:
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
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蛊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扩展资料:
历史事实: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前因后果。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成为丞相曹操重臣。
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备,到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大不满和嫉恨。曹操在汉中战事中,以“鸡肋”罪名诛杀杨修后厚葬,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藉其亲属。
杨修之死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得详实生动,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按律斩了杨修,严肃军纪,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后顾之忧。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堪称中国古代典型人物。其才华学识出众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丢了性命。
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