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逐渐创造了汉字。根据契刻传说,最初的时候,人类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事,这就是契刻。根据结绳造字说,汉字是由于人类最初给绳子打大结和打小结来标记大事小事。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阶段。甲骨文是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之为“金文”。秦统一天下后,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后来,由于小篆比较繁琐,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在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奔放的草书出现了。后来,出现了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叫做行书。

汉字的起源和来历
传说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当前汉字的起源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6200年前的贾湖遗址的龟甲符号,再到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最后到春秋战国与秦朝的籀文、小篆。
发展至汉朝隶变,产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
扩展资料:
汉字在古文中只称“字”,为与少数民族文字区别而称“汉字”,指汉人使用的文字,后者称法在近代才开始通用,为日文借词。在元朝之前的中国,因为是东方世界少数的大国之一,没有与他小国区分的必要,多称呼为“字”或“文字”。
“汉字”一词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习本朝语言小字,及汉字经书,以进士完颜匡、司经徐孝美等侍读”。
《金史》也出现多次,如:“女真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于是诸子皆学之”、“长子布辉,识女真、契丹、汉字,善骑射”,将汉族文字、女真族文字、契丹族文字之间互相区别。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满文,当时已用汉字一词称呼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称呼为“汉字”,以别于由汉字派生的假名。在韩国,汉字则与训民正音(谚文)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