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是真的吗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想要了解宋朝历史上的金匮之盟,首先就要了解一个人。那就是杜太后,正式的称呼应该是昭宪太后。她是一位伟大的妈妈,因为她生的儿子当中有两位都当了皇帝,他们分别是历史上称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
皇帝的妈妈昭宪太后活了六十岁,她的人生轨迹贯穿了整个五代乱世。哪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短短五十多年更替了五个短命王朝。什么是乱世?人们常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乱世为人,那真是朝不保夕,提心吊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个惨啊!
杜太后嫁给了赵弘殷,婆家是官宦人家,军人家庭,一进赵家门就过上了比别人家更加提心吊胆的生活。这样的现实让她变得刚毅果断,不怕困难,而且目光深远,深谋远虑。
正是有这样的母亲,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才与众不同,做出来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当大儿子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消息传来,杜太后难掩喜悦的心情,说道:我儿子素有大志,今天果然如愿以偿当上皇帝了!短暂的喜悦过后,杜太后还是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当儿子赵匡胤上尊号,文武百官都来祝贺她的时候,老太太脸上一点笑纹也没有,反而满脸愁容。旁边的人就问了:太后您母以子贵,应该高兴才是,怎么愁眉不展啊?杜太后说:当皇帝,难啊!如果当英明的皇帝,那是既尊贵又光耀门楣,如果不幸当上无道昏君,一旦发生变乱,那时想当个普通百姓也难了!儿子赵匡胤听了,对母亲的看法表达了赞同之意。从此老太后就没有高兴起来,一直在暗暗替儿子想办法……
到了建隆二年夏天,杜太后痰喘交作,自知不起,她把儿孙们聚在一起交待遗嘱。她问赵匡胤:你当皇帝一年多了,你可知道得天下的原因吗?赵匡胤说:这都是爸爸妈妈和祖辈积德行善,我才赶上这么幸运的事。杜太后摇摇头说:不对,这是因为周世宗传位给小孩子当皇帝,你才侥幸得到天下,你百年以后,帝位要传给你弟弟们,然后再传位给你儿子,这样我们大宋就掌握在成年皇帝手中,你一定要牢牢记着!赵匡胤流着泪答应了。杜太后接着跟丞相赵普说:你和我儿子们亲如一家,我的遗言,麻烦你记录下来。赵普领命就在杜太后病榻前写下了这份誓书,在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臣赵普谨记”五个字。然后收藏在金匮中,令稳妥太监保管。以上就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
这个金匮之盟直接的后果就是把父死子继的传统,改变为不让大多数人理解的兄终弟及,后来,赵匡胤的弟弟顺理成章继位是为宋太宗。可是太宗可不想把帝位传给弟弟廷美,于是耍权术,把金匮之盟中合法继承人一一除掉……太宗如此行事,让后世人产生金匮之盟的真伪问题,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家争论不休,迄今没有定论……定金匮之盟时,只有聊聊数人知道,其实我们不必纠结盟约的真伪,只要明白杜太后临终前的一片苦心就足够了!

“金匮之盟”是怎么回事?为何至今是个谜?
“金匮之盟”说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之前,叮嘱宋太祖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并且将传位盟约放在金匮之中。后来赵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按理说有这么一个兄终弟及继位的盟约,宋太宗的帝位绝对是毫无疑问,但要知道赵光义继位前,可是有过烛光斧影的传闻,以及不能够深推的金匮之盟,所以反而让这个金匮之盟疑点重重。
杜太后的临终嘱咐杜太后绝对不是历史上第一位希望兄终弟及的皇太后,早在西汉时期,汉景帝的生母,窦太后就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可以将帝位传给自己的亲兄弟梁王刘武。为此窦太后不惜几次三番要求汉景帝立弟弟为储君,甚至不惜与汉景帝母子失和,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汉景帝立下了自己的长子为储君,窦太后就算满心不乐意,也不得不不了了之。有种说法窦太后这么费心扶持自己幼子上位,是因为窦氏外戚在前朝掌权多年,要是景帝去世,孙子上位,那么窦氏就得把权力交给新太后的家族,可幼子上位,窦氏外戚的权力就不会变。
也就是说窦太后费心提拔幼子,有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权力。可杜太后要赵匡胤兄终弟及,传位给弟弟赵光义难道也是为了权力?与窦太后不一样的是,杜太后可没有临朝听政过,甚至她都没有干涉过前朝政事,赵匡胤又是个开国帝王,就算杜太后想要荫护杜氏外戚,估计开国功臣们也不答应,很显然杜太后想要为了权力扶幼子上位似乎不太可能。
而且金匮之盟发生时,杜太后已经濒临死亡,临终前希望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只是因为赵匡胤是将士哗变黄袍加身才登上帝位,杜太后怕赵匡胤死后,儿子幼小又会发生此类事件,所以才希望赵匡胤传位给成年的弟弟。不过这个说法不能仔细推敲,没有哪个母亲盼着儿子早逝的,赵匡胤当时正值壮年,且膝下已经有了皇子,虽说皇子们都年幼,但如果赵匡胤有意回避御驾亲征,那么绝对能够活到儿子成年才挂。也就是说杜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有更好的办法规避。
烛光斧影的传闻如果说金匮之盟的疑点不足以让人怀疑这个盟约的真实性,那么赵匡胤死前,他寝宫中发生了一出离奇传闻,就让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脆弱不堪。据说赵匡胤死前并没有什么身体异样,而且头一天晚上还邀约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酒席间赵匡胤遣走了所有的宫人,他与赵光义似乎发生摩擦,宫人们在殿外看见有人拿斧头的烛影,随后赵匡胤就暴毙身亡。从这个传闻上来看,赵匡胤死得不正常,至少与赵光义脱不了关系,所以按照这个传闻,有种说法就是赵光义弑兄上位。
烛光斧影也是北宋时期一大谜案,历史的真相如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正是因为有了烛光斧影,再加上不能仔细推敲的金匮之盟,于是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就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因此才会说至今这都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