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是谁
至圣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由于儒家学说在古代的特殊地位,因此孔子与他的再传弟子被后世封公封圣,其中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等等。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重新兴起。
孔子晚年修订了《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至圣是谁?
至圣说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至圣”这个称号是孟子第一个用来赞许,尊称孔子的。
至圣的“至”字有最高的,顶端的,完美的,不可逾越的意思。 至圣——简单来说,就是最高的圣人的意思。 因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世间的影响太大,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等。
另外,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至圣”孔子及其经典语录体《论语》地位之崇高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其中所渗透的人本思想使得《论语》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中国社会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接人待物、一言一行,更折射出深邃的新闻传播观念。
扩展资料:
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提出的仁德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百姓头脑深处,对国家政治、社会安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是培养理论作用的完美发挥。
培养理论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最先提出,他认为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带有某种倾向性,导致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巨大偏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而孔子的游说讲学便是“培养理论”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
孔子周游列国,随时随地宣扬仁德,充当着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他所宣扬的人本观念也是一种主观倾向性明显的观点。经过长期的言传身教,仁德观念对孔子所经之处带来一定影响——人们心中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象征性社会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安定。
人民网-孔子的新闻传播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