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典故
草木皆兵是指将草木都当成了敌军。形容一个人的神经紧张到了极点,有些疑神疑鬼。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掌控住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带领90万兵力攻打晋朝,晋朝大将谢石、谢玄率领八万兵力奋力抵抗。苻坚知道晋军兵力薄弱,便想仗着自己强大的军力,来个速战速决。
不料,苻坚25万的先锋部队被晋军突袭成功,损失惨重,士气大挫。这时,苻坚登上寿春城,看到晋军队伍整齐,军容威严,士气高涨,再看看北边的八公山,只见山上晃动的草木,犹如埋伏好的晋国士兵。苻坚对自己的弟弟苻融说:“晋军的队伍很强大呀,怎么会说他们的兵力不足呢?”
第一次的失败给苻坚心头埋下了阴影,他下令让军队依靠淝水北岸驻扎,想要依据有利的地理优势来扭转战局。此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让秦军向后退一些,以便他们渡河作战。苻坚暗笑他们不懂得军事常识,便想趁晋军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所以就很爽快地答应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撤退的命令一下,后方秦军以为秦国战败,一时混乱不堪,难以控制。晋军便趁着这个机会迅速渡河出击。最后,苻坚受伤,弟弟苻融阵亡。这也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草木皆兵的故事是什么?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苻坚。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
苻坚得知兵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扩展资料: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是军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年征战,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