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问答 >

毛遂怎么死的

时间:2023-01-05 08:02:34 编辑:阿旭

历史上毛遂是怎么死的 毛遂之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最近热播的《大秦赋》剧情当中,出现了一个在课本上非常有名的人物,毛遂,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但剧中的毛遂已经老了,毛遂自荐已经成为过去,而毛遂最后被公子偃所杀,让他不能前去秦国接回赵佾,那历史上真实情况下,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真实的毛遂到底是什么结局,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毛遂,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起码在中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激励着寒门子弟拿出属于自己的勇气,进入风云莫测的中国历史舞台。然而关于这位知名人物的去世,史书的记载却显得有些莫能两可,据学者推测,毛遂应该是病逝的,不过著名作家鄢烈山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毛遂之死》的故事,虽然这则故事的可信度不一定高,但是却在现今的网络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遂自荐”的故事,小编在这里不做累述,下面我们就来听听鄢烈山的这篇《毛遂之死》是怎样刻画毛遂的:公元前256年,北方的燕国趁着赵国元气大伤的时候,派遣本国大将栗腹攻打赵国。在开战之前,栗腹劝说燕王:“赵国的四十万士兵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活埋了,如今赵国的孩子都还没有长大成人,现在趁机攻打赵国肯定会大获全胜。

燕王大喜,于是命令栗腹率领两千辆战车攻打赵国。此时赵国还没有从战争的伤痛之中恢复过来,于是赵王犯愁了,派谁挂帅出征比较好呢?此时的赵王想到了因为“毛遂自荐”而出名的毛遂,于是准备提拔毛遂为大帅,出征讨伐燕国。毛遂听说这个消息大吃一惊,急忙跑到赵王那里推脱说:“不是毛遂不愿意接受王命,而是因为我不能担当这个重任。身为大将,就必须有统兵打仗的经验,但是我毛遂乃一介书生,怎能担任这一如此重要的职务?即使陛下让我去前方做冲锋陷阵的马前卒,毛遂也誓死领命,但是万万不能让我做一国之将!”

赵王听到毛遂的话之后很是迷惑:他去年自荐,以一己之力挽救了赵国,现在正是他立下军功的好机会,到了这个份上他为什么还会推辞呢?难道是太谦虚了不成?于是赵王不顾三七二十一,强行命令毛遂挂帅出征。毛遂知道自己无法违抗王命,在离开故乡之前对自己家的族人哀叹说:“这次战役必定失败,还请你们照顾好我的孤儿寡母。”

果然,毛遂率领赵军和栗腹交战,无论毛遂在战场上表现得有多么英勇,却还是阻挡不了赵军的溃败,很快毛遂的军队就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失败之后的毛遂顿时感觉自己没脸回去见赵王和阵亡的将士家属,于是躲到树林之中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如果没有研究过春秋战国历史的读者们读完这个故事,就会觉得“毛遂之死”听起来还算是逻辑自洽,先前毛遂自荐成功,在楚王面前为赵国争取了宝贵的同盟机会,从此名声如日中天;而后来毛遂又被愚蠢的赵王送上战场,落得一个兵败自尽的下场,前后的反差强烈如此之大,让读者们在唏嘘不已的时候还能悟出些许的人生哲理。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必须要来公正地考证这段记载。由于鄢烈山在写《毛遂之死》的时候没有注明史料的来源,那么我们就必须结合其他史料和正常逻辑来分析这个故事。首先在中国历史里,虽然没有“毛遂之死”的典故,却有着一个“毛遂坠井”的趣闻。

根据西汉学者汉刘歆编撰,东晋学者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第六卷记载:在赵国有两个叫毛遂的人,一位就是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另一位则是野人(普通老百姓)毛遂。有一天,野人毛遂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摔入井中淹死了,平原君赵胜闻讯痛哭道:“苍天啊,我又失去了一个能够帮助赵国复兴的人才!”直到后来门客报告说淹死的那个人是另外一位野人毛遂,平原君才破涕为笑。

那么所谓的“毛遂之死”是不是也如同“毛遂坠井”一样,是以讹传讹的故事呢?首先我们就要从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了。公元前256年,秦国发兵灭亡了苟延残喘的“西周国”(此西周为东周分裂而出的西周),那么赵国和燕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燕王喜即位之后,曾经对赵国发动了两次进攻,一次就是大名鼎鼎的“栗腹攻赵”,一次是“剧辛攻赵”,但问题是,这两次战役都不是发生在公元前256年。

首先,栗腹攻赵发生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即位之后,派遣自己的相国栗腹攻打赵国,燕军军队人数在60万人左右。此时,赵国名将廉颇率领8万赵军以寡敌众,两军在宋子(县名)交战,燕军一溃千里,廉颇率领赵军一路追杀数百里。为了报复燕国,第二年廉颇和乐乘率军攻打燕国,还在公元前249年包围了燕国的都城蓟。

至于“剧辛攻赵”,则是出现在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发现赵国赶走了廉颇,并且还被秦国步步紧逼,于是想在赵国的背后动手,于是燕王喜派老将剧辛征讨赵国。虽然说起来剧辛的年龄和廉颇一样老,但是他的本事却远远不如廉颇,刚刚进入赵国就因为轻敌冒进,被赵国另一位已经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将庞煖击败,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综上所述,即使是记载年代错误,毛遂也没有机会登上当时赵国的军事舞台。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内忧外患,西方遭到秦国的步步紧逼,而东方还有虎视眈眈的燕国在背后捅刀,因此赵王在将帅之才的任命上自然是慎之又慎。即使第二次赵国撵走了廉颇,但是赵王却将军权交给了一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家伙庞煖,因此从各种情况来分析,赵王是不会随随便便找人带兵打仗的。

在战国时代,赵国后期的名将实在数不胜数,就算廉颇下台、庞煖没能利用最后一次合纵的机会攻灭秦国,赵国也还有着李牧这样的末代名将。换句话来说,就算是赵国要灭亡了,赵王也绝不会将自己的军队控制权交到一个没有打仗经验,只会逞口舌之利的毛遂手中,因为长平之战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烈了。因此,无论是从逻辑性还是从相关史料来分析,所谓的“毛遂之死”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我们可以用故事的眼光去理解它,却不可以轻易地相信这种泛泛之谈。

历史上毛遂是怎么死的 毛遂之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毛遂是怎么死的?

先秦史料相对较少,不少历史人物的结局都记载得不是非常详细。一些历史上人物的生卒时间,也不是特别清楚。毛遂的大名非常响亮,但是毛遂的事迹却不多。毛遂最值得称赞的事情,就是“毛遂自荐”,从成功地说动楚国出兵救赵。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合击败了秦国,赢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毛遂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而被视为上客。这是毛遂最高光的时刻,毛遂此后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春秋时期,这样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一两次高光之后,此后再也没有任何实际,孙膑等人都是如此。毛遂只是众多历史人物中的一个,所以我们不知道毛遂的结局也非常正常。虽然正式史料没有记载毛遂的死法,但是其他一些资料却有一些关于毛遂死法的记载。这些记载,有些是地方的方志,有些是后人文献记载。

关于毛遂的死法,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抗燕而死,第二种说法是抗秦而亡。

邯郸保卫战第二年,燕国大举进攻赵国。平原君想到了曾经有过出彩表现的毛遂,推荐毛遂率军抵御燕军。毛遂虽然有一定外交才能,但是军事才能却不足。毛遂在昌都一战中被燕军击败。战败之后,毛遂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在这一种说法中,毛遂之死也不失壮烈。毛遂战败之后,没有选择苟活,也没有选择另投他国,而是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如果毛遂真的是这种死法,也算是死得壮烈。

另一种说法是毛遂死于抗秦。公元前228年,秦国发动了灭赵之战。秦国大军在滏阳河、鸡泽一带遭到了赵国军民的拼死抵抗。虽然赵国军民英勇抵抗,给予了秦军沉重打击,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秦军。毛遂也参加了这一次战斗,并且在战斗中“牺牲”。所以有毛遂“血洒滏阳河北岸”的说法。如果毛遂真的死于抗秦之战,也算死得其所,更是死得壮烈。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毛遂都算死得壮烈,也都体现了毛遂的节操。无论毛遂是哪一种死法,都比《大秦赋》中的死法要英雄的多。无论哪一种死法也都是后世的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毛遂的死法。至于毛遂真实的死法,也许只有历史才知道。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明确知道毛遂的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