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我们经常能够在书本中见到的成语,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在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为您一一解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韩信成为大将军是受到了萧何的推荐,后来韩信被杀也是由于萧何使出的计谋,韩信的成功得益于萧何,死亡也是由萧何出谋划策,于是后人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事情的输赢或者好坏都是同一个人的原因或者出自于同一个人的行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韩信的经历。史记中记载,韩信是秦末汉初时代的一名年轻人,他生活孤苦,空有一身才能与志向却无处施展。他先是在项羽处谋职,提出几次建议却都没有被采纳,后来又改投刘邦,依然没有受到重用。
萧何是刘邦极其信任的亲信,他偶然间发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于是打算向刘邦推荐韩信,而此时韩信由于心态不稳,跟着刘邦偷跑的部下逃走了,萧何连忙追了出去,韩信因此被封为大将军,果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在刘邦一统天下的大业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却越来越猜忌韩信,他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导致韩信郁郁不得志,开始图谋反叛。后来萧何同刘邦的妻子吕后商议,将韩信骗到宫中,以谋反的名义将他杀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成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扩展资料:
《咸丰·清河县志》第十三卷“艺文”中记载:“韩信三篇”其小注云:“汉成帝令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其权谋中有韩信三篇。前后汉书艺文志皆载之。
且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盖淮阴人著书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韩信曾有三篇军事著作,这是淮阴人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
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中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