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王翦简介 王翦怎么死的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秦国的王翦,王翦这个名字一看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王翦在秦国平定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汉马功劳,所以还是非常的厉害的,最近很多人想知道王翦的生平,也想知道王翦是怎么死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王翦作为秦国杰出的军事统帅,最终得以善终。
秦始皇遇上王翦,华夏一统;王翦遇上秦始皇,安享晚年。
推断依据:正史和野史都没有对王翦生卒年的详细记载,由此可以推断,王翦将军得以安享晚年,并没有因为功高震主被杀。大家可以试想,像王翦这样在秦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真是被秦始皇及其子孙杀掉,正史和野史多多少少都会有记载,然而连《史记》这样重量级的史书都没提起,可见王翦安享晚年的可能性极高。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太多因为功高震主被杀掉的名将名臣:战国四大名将之三的白起廉颇李牧,汉朝的韩信彭越英布,明朝开国功臣几乎被老朱一锅端。那么,王翦又是凭借什么得以善终呢?我总结有两方面原因。
超高的政治觉悟
在秦朝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王翦及其子王贲是当之无愧的首功,除了弱小的韩国是被大秦咸阳市长占领之外,其余五国基本上都是由王翦父子啃下来的,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军事传奇。王翦的军事才能无须赘述,但他也绝对不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抡得开大刀,也玩得起心眼,有常人难以匹及的、超高的政治敏锐性。
狡兔死走狗烹的成语王翦虽然没听过,但这个道理他很懂,他的老领导白起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所以他平常行事稳重,懂得韬光养晦,懂得在帝王面前迂回婉转。在出征楚国之前,他特意多次向秦始皇索要良田豪宅,就是为了让秦始皇放心:老王我虽然拿了你60万兵力,但我只想建功立业给子孙留点财产,我没那心思造反,退休回家吃泡馍多好啊!很简单的例子,折射出极其不简单的为人处世哲学,体现了王翦将军超高的政治觉悟。
秦始皇胸襟宽广
员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就要看遇到什么样的老板,遇到秦始皇,是王翦善终的充分必要条件。我个人非常反感那些人云亦云的答案,一提起秦始皇就说暴君,用如此肤浅的词语衡量一位帝王,本身就是肤浅无知的体现。秦始皇在统一的过程中,不屠城滥杀、不杀六国贵族,在那个铁血的时代以代价最小的方式统一六国,这本身就是对历史很大的贡献。统一后,秦始皇对有功支撑大加封爵,王翦封武成侯、王贲封通武侯,并且没有滥杀任何一位功臣,连史记这样明显贬低秦朝的史书都没有记载,足以看出秦始皇确确实实有千古一帝的宽广胸怀。

王翦简介
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夺取赵漳水流域。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计杀魏齐
范雎是先秦时期著名的谋士,以“远交近攻”的谋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坚实基础,与魏国丞相魏齐是仇人。范雎曾扬言要魏国交出魏齐,否则将举兵伐魏。形势迫使魏齐弃相印逃到赵国,投在平原君赵胜门下。
长平之战后,王翦向秦昭王献计,由昭王修书一封,约平原君来函谷关赴宴。昭王依计而行,诱使平原君上钩。待平原君来时,借机扣留,将其押解至咸阳。再传讯邯郸,称不得魏齐,就不释放平原君。
长平之战刚过,赵孝成王正惊魂未定,赶紧派兵围住平原君府,擒拿魏齐。魏齐逃到魏信陵君那里,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齐走投无路,拔剑自刎。赵孝成王得魏齐之首,星夜派人送往咸阳,秦王才释放了平原君归赵。王翦未费秦国一兵一卒而得魏齐之首,解了相国范雎多年的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