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问答 >

王十朋

时间:2023-02-04 07:47:21 编辑:阿旭

王十朋主要有哪些成就 王十朋生平简介

王十朋是宋朝著名爱国大臣,朝中最为坚定的抗金代表之一。王十朋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因为他是在四十六岁时被宋高宗亲擢为状元,入朝为官后,多次建议皇上整顿朝政,重用抗金将领。可以说王十朋一生都在用行动为大宋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十朋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一番成就,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今天就打算借此机会给各位介绍下王十朋,看看他的生平故事,了解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十朋幼时聪明伶俐,记忆力超强,七岁入私塾发蒙,十四岁后到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他在县城读书时,已是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字,名声传遍了全县。

县城有条小巷里住着个叫钱百享的官儿,本人肚里没啥货且“官德”差,却喜欢结交名士为自己装门面,好几次请王十朋赴宴题诗,却都被王十朋婉言谢绝,但他一直不死心。有人给钱百享出主意:书院的老先生出门探亲访友时,尊敬师长的王十朋总是陪行照顾。择吉日请老先生来,王十朋不是就随着来了吗?当面求字总不好拒绝的。

钱百享认为是个好主意,就依计而行。择个吉日把老先生请来了,王十朋果真随同而行。刚到钱家门口,王十朋就想转身离开,门房立马将其拦住。王十朋没法脱身,只得硬着头皮进去。寒暄一会,陪老先生喝了两杯酒后,钱百享双手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纸笔,请求王十朋题首诗留作纪念。

此时此刻王十朋不便拒绝,只好应允,就问其题啥内容。

钱百享说,将“钱百享升”四个字分别嵌在每句诗的开头,我想讨个彩。

王十朋皱皱眉头,提笔就写了一首打油诗:

钱家鱼肉满箩筐,百姓糠菜填饥肠。

享福毋忘造众福,升官莫作殃民郎。

老先生称赞是好诗,钱百享眯缝着眼嘿嘿假笑,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口哦。

王十朋在这里被拦着写诗的龙门阵,不多时传遍了远近,大家便把这条小巷称为“拦诗巷”。

王十朋有次到临安(杭州)赶考途中,某日傍晚到位于瓯江江心屿上的中川寺投宿。肚里有点墨水且嫌贫爱富的方丈见到王十朋衣衫破旧,心里瞧不起但又不便直接拒绝,就有意刁难他,说请写诗四句,每句都要同一偏旁。写得好方能留宿,写得差劲恕不接待。

才高八斗的王十朋呵呵一笑,不假思索,提笔就写:

浙海江深波浪流,心思恚想怨悲愁;

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近游。

方丈瞧了瞧,不仅没啥可挑剔之处,若讲水平还远在自己之上,只好边咕嘟“阿弥陀佛”边侧身让王十朋进客房。

33岁时,王十朋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十余年间六赴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举考场黑暗,每次都名落孙山。秦桧病死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46岁的王十朋再次参加科考,应试的主题是“揽权”中兴,被宋高宗赵构亲擢为头名进士(即状元)。因为他力主抗战,并竭力荐用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回归故里。宋孝宗即位后,他先后任对除司员外郎、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侍御史等职,还曾为孝宗、光宗两朝帝师。他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弹劾主和派代表、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由于王十朋勤政谋政,虽然从政只有十余年,却声名鹊起遗闻频传,乾道五年(1169年)冬,王十朋卸任泉州。他离开时男女老幼涕泣挡道苦苦挽留,后来干脆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开,大家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泉州百姓将桥修复后,用王十朋之号“梅溪”命名为“梅溪桥”。

浙江会稽山下有户王姓人家,家中有兄弟两人。哥王宣子在外当官,弟王公衮在外经商。某年老母去世了。他们办完老母后事离开家乡。

过了段时间传来老母坟墓被盗掘的消息。两兄弟赶回来一看果真如此。坟中随葬财物荡然无存,老母的尸骨敞露荒野。两兄弟报案后,没过多久盗墓贼被抓住投入了大牢。可是不知何故,盗墓贼没被判死罪,只判为流放。

根据当时的律令,犯这种罪应当被判死罪。

弟弟王公衮气不过,背着哥哥王宣子,悄悄来到盗墓贼的流放地,将盗墓贼杀了,然后到官府自首。官府将王公衮收监,准备问罪。

王宣子觉得自己身为兄长,感到心中不安,就写了封长长的书信呈报皇上,请求朝廷革去自己的官职为民,替弟弟顶罪。

此事轰动了朝野,王十朋等大臣都认为王家兄弟的孝心感天动地,奏请从轻发落。时任皇帝接受了朝野的意见,下诏释放王公衮,并赐予“王孝子”美名。王十朋特地为王家兄弟写了一首《王孝子诗》:

君今枕戈志已伸,更需移孝为忠臣。

他年当作傅介子,誓斩楼兰雪国耻。

诗中所述的傅介子是西汉昭帝朝时期的人。那时期楼兰等西域国家倒向匈奴,杀害汉朝使者还掠夺财物。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楼兰、龟兹等国,设计斩杀了楼兰王,为大汉王朝挽回了颜面。本诗的大意是:你们为母亲报仇的心愿已经实现了,现在你们应当好好地考虑像傅介子一样为国尽忠立功!

元代末年柯丹丘创作的南戏《荆钗记》,演绎了王十朋与夫人“钱玉莲”的爱情故事,但其情节与女主角“钱玉莲”却是虚构的。据乐清《鹿岩贾氏宗谱》王十朋所撰之序,综合确凿的史料,王十朋夫人是贾尤凤,当时的乐清鹿岩村人,乐清先贤贾如讷之女,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出生,卒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享年55岁。

王十朋的家乡人贾如讷重人才而轻钱财,不嫌王家贫寒,早就把王十朋瞧上眼,委托弟弟贾如规做媒,将女儿贾尤凤许配给尚未出仕、品学兼优的学子王十朋。绍兴八年(1138年),27岁的王十朋与25岁的贾尤凤完婚。

王十朋家境清贫,婚后生活十分窘迫,特别是每逢灾荒年,“妻有之患”。可喜的是贾尤凤贤惠孝悌,温良勤俭,与丈夫共同耕织,同甘共苦。王十朋读书是学霸但谋生却本领平平,且还需常外出求学,使得家庭经济越来越困难。贾尤凤毫无怨言,鼓励丈夫专心读书,自己辛勤劳作,种麻养蚕织布,维持全家生计。王十朋曾写过一首《三十述怀》诗,其中云“回头场屋心几折,混迹泥涂分固甘。赖有东皋遗业在,剩栽桑柘教妻蚕”,从中可窥见夫妻俩辛劳耕织、相濡以沫的情景。

王十朋入仕后,就让两个弟弟陪同夫人及儿子来京同赴任所。此后,不管调任何地,王十朋始终携夫人相随,过着“水陆同艰险,糟糠共苦甘”的生活,三十年后,疾病缠身的贾尤凤在王十朋的福建泉南任上逝世。

王十朋悲痛不已,肝肠寸断。他断断续续先后写下了《哭令人》《悼亡》等诗10多首,沉痛悼念贾尤凤,亡妻生日那天,王十朋感时伤怀,潸然泪下,写了《令人生日哭以小诗》:“生日今重见,细君嗟不会。竟孤偕老愿,忍看旧时梅。去岁一杯酒,遽然生死分。儿孙为寿地,恸哭不堪闻。”

时任皇帝宋孝宗获悉贾尤凤安贫乐道、抱病襄夫的事迹后,深受感动,追封贾尤凤为“温国夫人”。

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扶亡妻灵柩归乡,葬在母亲万氏之墓右侧。王十朋含泪撰写了《令人志》,同时还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令人文》:呜呼!子归我家,今三十年。逮事舅姑,既孝且贤……

王十朋主要有哪些成就 王十朋生平简介

王十朋是哪个朝代的

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家王十朋。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与诗人。南戏《荆钗记》以他为主人公,更使他声名远播。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他出生于乐清雁荡山附近左原(今虹桥四都后墩)。家道清寒,自幼聪颖好学。先是在家乡和温州江心屿读书,三十岁时到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入太学。太学是当时最高学府,他在那里度过三四个春秋。后来又回到家乡,聚徒教授。

他青壮年时,正逢北方女真族大举侵犯中原,山河破碎,人民受难。靖康元年(1127年),金兵改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同年五月,宗泽等拥立康王赵构为皇帝,即高宗。第二年,金兵分三路继续攻宋土。南宋朝廷由扬州逃到建康(南京),再逃到临安。一一三0年,临安陷落,宋高宗和左右只是逃跑,由临安逃到越州(绍兴),再逃明州(宁波)、定海,最后乘舟仓皇逃到温州。金兵所到之处,大肆杀人,掳掠,大江南北亦惨遭蹂躏。那年四月,韩世忠、梁红玉夫妇乘金兵回窜之际。率兵截止,大败金兵于金山、焦山之间的江中,接着岳飞又迎击金兵,使得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得到苟安。

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平生忧国丹心在”的王十朋是完全看得清楚的。当时宋室朝廷既有外患,又有内忧。内忧是内奸、主和派秦桧等人当道,此际,十朋悲愤填膺,激昂地高呼:“凭谁猛决天河水,一洗乾坤万里清。”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王十朋胸怀报国之志去临安应考。庭试以“权”字为对,一天之中,他洋洋洒洒写了万言对策。对策切中时弊。高宗为了拢络人心,亲櫂他为进士第一(也即状元)。那时王十朋四十五岁了。

考中状元并不意味着做大官。他先是任绍兴佥判,三年后调回京中任校书,不久改任侍御史(是一个谏官)。虽然奸相秦桧已在十朋考中状元前两年死去,但他执政达二十年之久,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伙人过去拍马溜湏,吹捧秦桧是“圣相”、“元圣”,如今秦桧的阴魂还附在他们身上。十朋凭一腔爱国热情,指陈时事,竭力推荐抗金宿将张浚、刘锜出任军政要职。紧接着有弹劾秦桧余党史浩怀奸、误国。植党、忌言等八罪。继承高宗皇位的孝宗采纳了十朋的意见,罢去史浩等人的官,主站势力一度抬头。一一六三年张浚(时任宰相)北伐失利,孝宗动摇了。他上疏力陈恢复大计,不能因一时失败而动摇,未被采纳。素附秦桧、主和势力的代表汤思退,乘机排走张浚,主战派又受到一次打击,从此十朋离开临安,先后出任侥州、湖州、 州和泉州知府。

他在四任知府的七八年中,为官清正廉明,关心人民疾苦,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宋史》本传说他“凡历四郡,布上恩,恤民隐。”“所至人绘(绘他的画像)而祠之,去之日,老稚攀留涕泣,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他在绕州时,当朝宰相要拿学宫旧地为自己扩建花园,十朋刚直不阿,坚决不答应。后来调离绕州,百姓不让他走,甚至把他要经过的桥拆掉,十朋不得已改从另一条路逃出去。百姓在他走后修复桥梁,改称桥为“王公桥”。

乾道七年(1171年),十朋被授为太子詹事,因病力辞,已龙图阁学士告老还乡。同年在家病故,年六十。他遗留的著作,除《梅溪集》外,还有《杜陵诗史》,《东坡诗集注》等。

人民是公正的。几百年来,人民一直景仰这位才德兼备的名臣。《荆钗记》久演不衰,亦非偶然。它的故事情节岁基本虚构,但戏中王十朋也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某些地方与十朋事迹相符,有真人真事作为依据。如戏中王十朋,中了状元之后,仍爱其妻钱玉莲,万俟丞相欲将其女嫁给他,他表示“糟糠妻,不下堂”,严正予以拒绝,历史上王十朋,虽无拒婚及与钱玉莲悲欢离合之事,但他也确实与妻子贾氏爱深情笃,没有因富贵而变心。在他的诗里,曾深情地回忆他与贾氏共同度过的清寒生活。他家里穷,贾氏常在青灯下织布到深夜。十朋浩叹“家藏千卷书,父子忍饥读”。贾氏便开玩笑慰勉他,“细君(妻子)笑谓我,子命难食肉。”乾道四年,贾氏随十朋在泉州任上不幸病逝,十朋悲痛不已,一连写了七首诗悼念她。“水陆同艰险,糟糠共苦辛。和鸣三十载,一梦断泉南。”这诗是他们一生的写照。还有一首诗:“偕老相期未及期,回头人事已成非”。它与戏中“亲叙”一 中“当初指望白首谐,谁知青岁遭残害”的感情是一致的。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十朋的儿子闻诗也如他父亲一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择妇婚配之际,忽报他父亲十朋中魁,一时地方上有财势的人家纷纷来招他为婿,他一一推辞,却与一位贫穷家的女儿结婚。后来他任光州知府,夫妻仍相爱终身。可以推断,十朋父子种种感人事迹,当时就可能广泛传颂,因而成了《荆钗记》的创作素材。

王十朋是我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稍后于十朋的朱熹、叶适都十分推崇他。叶适称赞十朋素负大节,是南宋绍兴末、乾道初最杰出的任务。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宋论》书中,也给十朋很高的评价。

王十朋是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