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陆公祠

时间:2023-11-16 16:36:10 编辑:阿旭
历史沿革

陆巷古村

位于苏州后山太湖边的陆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

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

陆巷古村源于南宋,距今逾千年,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村中有明代老街、三元牌楼,各种厅堂鳞次栉比。陆巷古村名人辈出,被誉进士摇篮、教授之乡。村北的寒谷山、低而秀丽,每当夕阳西下。一轮红日缓缓西沉,红火闪耀,无比壮观。

人口民族

东山镇陆巷村拥有31个村民小组,1510户,现有人口4710人,现有干部12人,党员130名,现有水稻面积/余亩,养殖面积1300余亩,绿化面积1500余亩,果树3800亩,农业承包户30户,工业企业落户4家,拥有村固定资产450万元,三业净上交100多万元。

社会人民生活

如今的村民也以陆姓和王姓为主,家家都种有橘树,茶树,橘子是江南有名的陆巷橘,这里出产的茶就是天下著名的江南碧螺春了。靠山吃山,很是自然,可这里的村民也能靠水吃水,因为这里还有江苏第一大淡水湖-太湖。

村里有许多人家有鱼船,他们或是打鱼,或是捉虾,充分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享受这诗一般美好富足的生活!

建筑特色

古村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低,交错穿插,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民宅外观简洁而造型精巧,厅堂色调雅素明净,门楼砖雕精美,窗户梁架等彩画秀美,雕刻细腻,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陆巷民宅的平面布局,一般以纵轴线为准绳,自外而内次第安排照墙、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界墙。轴线上的房屋,陆巷人谓之“正落”。正落左右各有一条纵轴线,往右为书房杂屋,左为女厅厨房。左右两边的房屋,陆巷人谓之“边落”。正落与边落间,用备弄连接。这类大型住宅,前后四进,每进房尾都用天井分隔。大厅后面的库门,是内宅和外宅的分界线。大厅是住宅的主要建筑,楼厅是住宅的最高建筑,大厅和楼厅是内宅的中心,形成典型的苏派建筑风格。

文化生活习俗

大红灯笼高高挂

家家户户门前一个接一个的红灯笼,高高挂着,在冬日雨后湿冷的空气中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只有在这里,孩子们尚且能含糊地说出“挂灯笼吓年兽”的典故来,因此将红灯笼看作是过年时的必要配备。门前,倒是还立着一个“年”,石头雕的整根立柱,正对着弄堂,据说有压住邪物吃小鬼的效用。

猪油糕上红绿丝

早些时候,腊月十六过去之后,村子里的老人们定会忙活赶大集办年货。然后扫屋子以祈望扫除一年的晦气,接着磨点米粉做年糕,保佑孩子越长越高,蒸些馒头祭奠天地先祖,阖保一家平安幸福……现在省略了不少,只是掸檐尘、送灶、“过节”等简单易行的内容。

人们做糕用的米粉是现磨的,放在蒸屉上,用纱布垫着,略微夯实后,夹一层豆沙,再铺米粉,最后撒上核桃仁、葡萄干、松子肉、瓜子仁、小块猪油、红枣肉、红绿丝……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村里过年老规矩,邻里间要互赠一些手工制作的食物,以前做法还要讲究,现在是“古法新做”了,即用比较新式的器皿按照老办法操作。小年夜之前猪油糕、年糕、八宝饭都要准备停当,提前给人送去,亦是年礼一份。

这里年年大年初一要祭天,鱼、肉给祖先,自家则要吃些甘蔗、猪油糕、年糕,讨个新年节节高的好彩头。

一身红衣迎新年

过节时孩子们手上抓一把“狗尾巴”或是响炮,随便找哪个角落就玩起来了——小巷小村里向来没有那么多限制,横冲直闯可以,点灯“放火(放炮仗)”。过年时,几乎男女老少都穿上了红衣服,裁缝店里挂着的唐装以及小棉袄、羽绒服外壳,也以大红色为主,香艳得很。

过了年初一,一年一度的“祭猛将”活动最最精彩。与其他民间信仰的神不同,他们信奉的猛将姓刘,据传是抗金名将,死后显灵驱蝗,被南宋王朝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在民众心目中是一位可亲可近的神。人们祭祀他,又同他一起娱乐、游戏。

春节祭猛将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可延续到元宵节后,由村里人把猛将老爷抬出来,或背着他跑、跳,同他开玩笑,仪仗以杏黄大纛(旗)为引导,敲锣打鼓,绕村场游行一周,放鞭炮。村与村之间猛将还要互访,代表村民互相祝贺,互道吉祥;初九,猛将“抢会”,由村里身强力壮、机智灵活的人参加,争抢中即便把猛将老爷跌得粉粉碎。活动虽然主要由男性村民参加,其他人也不会闲着,身穿新衣,相互拜年。

名字由来

南宋南迁时途经太湖,见东山雄峙湖中,风光秀丽,战火又不易涉及,大批官兵家眷在后山太湖边定居下来,并在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因而起名陆巷。

另一种说法是明代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得名陆王村,后讹传为陆巷村。陆巷仍完整保留着王鏊的故居惠和堂。这占地2000平方米的巨宅是标准的明代官宦宅第的代表。

代表人物

王鏊祠堂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明代吴县东山陆巷人。成化间乡试、会试皆第一,成化十一年(1475)一甲三名进士及第。弘治初,任侍讲学士。充讲官时,中贵李广导帝游西苑,鍪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反复规劝,帝为之动容。正德元年(1506),升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因秉性耿介,遭权臣嫉忌和谗言诽谤,渐被冷落。鏊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使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卒于家乡,追封太子太傅,谥号“文恪”。其墓在今东山梁家山。

王鏊的门人中最著名的有唐寅、沈周、文征明等,民间杜撰的“唐伯虎点秋香”就是发生在这里。

旅游

古村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低,鳞次栉比,交错穿插。陆巷村有许多大型住宅建筑,颇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民宅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外观简洁而造型精巧,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内院和室内,门窗梁架等彩画秀美,雕刻精致,门楼砖雕精美,厅堂色调雅素明净。

名胜古迹

现存有陆氏宗祠、衡南陆公祠、惠轩书室、陆苏九宅第、石板道、白沙码头、水井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点。陆氏宗祠坐落在村口,坐西北向东南,面宽23.4米,进深26.6米。是市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发现保存最完好、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衡南陆公祠在陆氏宗祠右后侧,建于1894年(光绪甲午仲秋谷旦),比陆氏宗祠晚建十年,坐西向东,面宽11.4米,进深23.5米。

惠轩书室坐落在村中心靠村尾位置,坐西南向东北,面宽11.52米,进深13.5米,是四会市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书室。陆苏九(清末民初本地富商)宅第位于村中心,坐西南向东北,面宽11米,进深11.7米,虽为砖木结构,但建筑用料和工艺非常考究,墙体的水磨青砖四角分明、横竖砖线平直,牌楼式横门,粗大匀称的排凛,密排双层瓦,室内木雕装饰精美。

因为古村远山近水,所以物产特别丰富。红橘、杨梅、枇杷名闻遐迩,碧螺春茶叶享誉海内外,太湖三宝早已蜚声国际。

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拍摄,招徕了众多的游人,村边上、太湖旁,有不少农家旅馆,这里还拍过《红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如果从东山镇徒步到陆巷的话,途中可欣赏到杨梅林、碧螺春茶园、枇杷林、桔子林,间或有三两青竹点缀其中。

景点

宝俭堂

宝俭堂始建于宋代,初名梦园,明初改为宝俭堂。原为南宋左拯、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文学家、词人叶梦得故居。世代为叶氏后裔所居。它以小巧精雅著称,保持了苏州旧时官僚府第宅园相连的风貌。园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亭阁轩庭,山石花木,假山曲桥,形成明净开朗的园中主景。全园主次分明,富有变化,园内有景,园外有山,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而不觉局促,是苏州古典园林以小胜多的范例。

惠和堂

惠和堂是一处明基清体大型群体厅堂建筑,其占地面积约为五千平方米,共有厅、堂、楼、库、房等一百零四间,建筑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其轩廊制作精细,用料粗壮,大部分为楠木制成;瓦、砖、梁、柱也均有与主人宰相身份相对应的雕绘图案。故居内三开间的二层书楼在苏州古宅中甚为少见,楼前有一磨砖贴面照墙,高齐楼檐,瓦滴下抛方有“九狮图”砖雕,两端各有花鸟砖雕图案,照墙中央嵌有圆形“丹凤朝阳”,整个图案栩栩如生,刻工精湛。

备注

陆巷古村

1、儿童票25元(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1.2米以上购儿童票)

2、学生票50元[1]

3、苏州市70岁以上老年人免票(外地半票),60岁以上25元/人

4、军人凭相关证件免票

该古村位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今称巩俐岛,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十多幢,面积达上万平方米。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走进长长的巷子,幽幽的长弄,仿佛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

陆巷古村

顺着王鏊故居往后山走是满山遍野的桔林,这里就是《桔子红了》的拍摄地。

门票:王鏊故居20元。

交通

到陆巷可从火车站乘公交车502路直达东山,也可以在苏州汽车南站乘公交车62路直达东山,再乘东山环山旅游车500路到陆巷古村。车程大约2小时。如果你是自驾车,从城区出来,沿着“湖滨大道”或“东山大道”就可以直达。

行车路线:沪宁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东)——苏沪高速——苏嘉杭高速——绕城高速(东)——S230——湖滨路——陆巷

1、火车站乘502路车(或汽车站南站62路)直达东山(每20分钟一班,行车时间100分钟,票价5元)。东山镇到陆巷古村,可转乘627路或629路公共汽车到达,票价2元。

2、乘木渎汽车站往东山镇的621,5-10分钟一班,票价7元。发往东山的车均经过木渎,游客可在木渎直接搭乘中巴前往东山。

3、镇上旅游旺季有往返于各景点的黄包车,起步费5元。

获得荣誉

2008年12月,陆巷村被评为苏州十大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