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什么意思?
对于世事能够知足,心中会常常感到快意;人到了与世无争、与人无求的地步,自然会被别人高看一步。上联告诫为人处世上莫贪,要掌握好尺度才能心宽。下联的修身养性,按照现在的观点,无求未免太消极,但在某些情形下也不失为一良方。联语措词简要,识见非常,表现了知足常乐,无求自安的思想境界。扩展资料:【作者】陈锷:字养愚,号白崖,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进士,曾任颖川县令。【对仗简析】这联中的“足”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求”是动词用做名词。“常”与“自”为副词相对,“惬”与“高”为形容词相对,属对都十分工整。【声调简析】“足”为古入声字,旧读仄声。此联属七言平起式格律诗的正格形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幅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无求”,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会觉得与当下的时代很不合宜。人怎么能做到无求呢?说无求的大概是自持清高吧!
我认为和欣赏的“无求”是一种淡然的人生境界,放下浮躁和世俗名利,不为一些外物而迷失心神,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能够尽自己所能去求取。
事与愿违的时候,也能适时放下,获得一种淡然自若的状态。
求是必然,无求是一种提醒。
作家冰心94岁时书为“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视为心铭。
凡是能自足,心就安,也会快乐。
欲求少一些,能够清白踏实的做事情。
不自视清高,不妄自菲薄。
成就自己,获得他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