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时间:2024-02-21 11:18:47 编辑:阿旭

清朝末年什么什么什么等人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清朝末年以奕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事件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在中央一些权力掌握者开始觉醒,他们就是在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后,仍然留在北京的奕、桂良和文祥。他们发现清朝的勇士僧格林泌是无法战胜洋人的军队的,因为他们武器先进,练兵方法也十分高明;另外他们也发现洋人还是守信用的,当条约签定后居然撤走了军队,这说明有些事是好商量的。尤其是他们惊喜地发现,洋人愿意卖给我们武器,甚至教给我们制造武器的办法。于是在中央形成了以奕为中心的洋务派。

在地方上,一些封疆大吏在同太平天国做战的过程中,发现了西方武器的先进之处。这些是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首先他们注意到洋人给太平军私运军火和粮食的轮船十分先进,居然不必考虑风向,在河上穿梭自如。尤其是万太平军所使用的洋枪,是传统军队无法抵抗的。于是他们开始同洋人打交道,去购买西方的武器。在同西方交往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西方武器的先进。尤其是李鸿章还注意到日本开国后,变化迅速,国力日盛。因此大声疾呼,中国与日本谁强谁弱,就看那国变得快。

慈禧太后跑到西安时,其内心是崩溃的。她感觉到自己的狼狈,皇帝嘲笑她,洋人厌恶她,国人怀疑她。于是她在逃亡之中,发布上谕要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政。新政的内容把维新变法没有做成的都做了,甚至连维新变法没敢做的设议院也做了。

其内容实行后,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政治上废除了旧的无用的官僚机构,建立新的政治机构,比如商部、学部和巡警部。军事上由铁良和袁世凯训练新军;教育上改革学制,鼓励留学、废除科举。在社会方面,允许满汉通婚,解除妇女缠足,还设立难民收容处,进行社会救济。

新政的实行,在汉族官僚看来似乎没有诚意。因为推行新政的重要机构的职位,都是由满洲贵族来担任的。这使得政治离心力加大,而之后的预备立宪,更是让满州贵族同汉族官僚矛盾加深。

1904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打了一仗。原因是俄国在中国的扩张,威胁到了日本的利益。首先俄国在三国干涉换辽中扮演了主导角色,让日本交出吃进嘴里的辽东半岛;然后是在《中俄密约》中允许俄国修筑中东铁路,让日本很是眼红;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各国在条约签定后都撤军,唯独俄国不退兵,意图霸占东三省。这些旧帐新账,让日本无法再忍受,于是在中国领土上发动了日俄战争。结果是实行君主立宪的日本战胜了君主专制的沙俄,这给中国政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发动了立宪运动要求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

  清政府迫于压力,派五大臣到德国考察君主立宪体制,回来后就开始进行预备立宪。皇帝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九年以后实行。之后慈禧太后对自己的长寿十分有信心,可是不到三个月就病死了。奇怪的是第二天,原本健康的光绪皇帝也死了。据说是慈禧授意袁世凯等人毒死的光绪,但是没有任何证据。之后由溥仪的父亲载沣摄政,载沣深信袁世凯毒死了光绪,对其是深恶痛绝。但是他忌惮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因此称袁世凯有足疾,必须回家治疗。然后一些汉族官员,陆续从重要岗位上被满族贵族更换。

尤其是1910年,清政府组建了一个内阁。这个内阁共13人,仅有4人是汉族,因此被称为皇族内阁。于是汉人们确信,这个朝廷已经无可救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