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满族介绍

时间:2024-02-28 02:27:58 编辑:阿旭

满族人是哪里人呀?

清朝满族人是辽宁的。解析: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宽城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满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民族。清代以来,在民族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满族教育与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满族教育的普及面及办学种类创历史纪录。有隶属于国子监的八旗官学,有隶于宗人府的宗学和觉罗学,专管宗室、觉罗子弟的教育。京畿地区外,在八旗驻防地方和发祥地东北广设官学。普通旗人主要上的是八旗义学,义学隶属于各旗参领,八旗幼童十岁以上入学学习。各驻防地方也多设有义学,以便贫寒旗人子弟也能入学读书。

满族人是现在的哪里?

现在中国哪些地方是满族人
人口超过1000万,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现在满族人主要分布在:(1)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北京及邻近的河北省,(清代规定北京内城由八旗分旗居住)(3)长城以内的某些重要城市,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驻防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的分布

根据清朝统计,1760年除东北和北京附近地区以外八旗兵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荆州(5535人)、江宁(4126人)、西安(3970人)、广州(3906人)、镇江(3521人)、宁夏(3509人)、绥远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属于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凉州(1105人)。

现代满族姓氏的转变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尔隹氏、马隹氏、索绰络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隹氏改姓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
清朝的满族人是现在哪个地方的人
满洲,可比现在的东北大多了

内蒙古东北骇,整个东北,还有东北以东一直到库页岛全都是满洲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辽宁西部归明朝管

upload.wikimedia/...png

这个地址是满洲的版图
满族人 清朝以前在哪里?现在呢?
满族,旧称满洲族,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041.0585万,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80%以上,此外,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的满族人口均在100万左右。满族的主要聚居区为伊通、新宾、清原、本溪、岫巖、宽甸、桓仁、宽城、丰宁、青龙等10个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和北镇市,以及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立了300余个满族乡。
满族人现在住在哪儿
其实,我们都说在清朝近300年的统治历史中,满族人逐步的被同化,汉化了。其实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是,满族的民族文化较之汉族相对弱小,所以大部分人都在清朝内外交困之时就已经不再坚持其民族个性了。但是满族人还是能留下了部分其民族文化的。不过满族留下来的东西,现今能数的上的就是旗袍、满汉全席、部分满族宫廷文字、历史文档了。当然,除了少数学者之外,满文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认识的。所以呢,平常的生活中是不会听到满文的,也不会有满语言。满族人说的话都已经是国语了。当然他们的姓还是依据于他们祖传的,有很多人的姓翻译成国语那是很长的,于是咱们称呼他们的时候会念很多文字。^_^ 现在的满族人居住在哪里?大部分都是北京为中心的。毕竟当时的北京是满族统治这的。强势的皇族后裔大多数都聚集在北京以及附近地区。而其他地方的满族人,则由于缺乏聚集效益,被汉族人同化晨读比较深,恋爱以及通婚规定比较与京城是宽松的。所以呢,有些姓氏就失传了。而东北在清朝初期、兴盛期、以及中期反倒是成了关外、塞外了,所以大部分满族人都不愿意呆在那里。只到伪满洲国建立,又有了相当的落魄满族人跟随到了东北。。所以现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还是有一定的密度的。 而我们国家其他地区的满族人就要少多了,或者说几乎没有了。 总体上,满族人不多。而且大多数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与北方汉族人没有显著的区别。
清朝的满族人是现在哪个地方的人
满洲,可比现在的东北大多了

内蒙古东北部,整个东北,还有东北以东一直到库页岛全都是满洲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辽宁西部归明朝管

upload.wikimedia/ *** /mons/f/f0/Manchuria-zh-.png

这个地址是满洲的版图
满族人现在都分布在哪?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巖、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人现在都分布在哪
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巖、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现在的满人具体住在哪里???
其实,我们都说在清朝近300年的统治历史中,满族人逐步的被同化,汉化了。其实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是,满族的民族文化较之汉族相对弱小,所以大部分人都在清朝内外交困之时就已经不再坚持其民族个性了。但是满族人还是能留下了部分其民族文化的。不过满族留下来的东西,现今能数的上的就是旗袍、满汉全席、部分满族宫廷文字、历史文档了。当然,除了少数学者之外,满文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认识的。所以呢,平常的生活中是不会听到满文的,也不会有满语言。满族人说的话都已经是国语了。当然他们的姓还是依据于他们祖传的,有很多人的姓翻译成国语那是很长的,于是咱们称呼他们的时候会念很多文字。^_^现在的满族人居住在哪里?大部分都是北京为中心的。毕竟当时的北京是满族统治这的。强势的皇族后裔大多数都聚集在北京以及附近地区。而其他地方的满族人,则由于缺乏聚集效益,被汉族人同化晨读比较深,恋爱以及通婚规定比较与京城是宽松的。所以呢,有些姓氏就失传了。而东北在清朝初期、兴盛期、以及中期反倒是成了关外、塞外了,所以大部分满族人都不愿意呆在那里。只到伪满洲国建立,又有了相当的落魄满族人跟随到了东北。。所以现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还是有一定的密度的。而我们国家其他地区的满族人就要少多了,或者说几乎没有了。总体上,满族人不多。而且大多数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与北方汉族人没有显著的区别。
现在还有满族人吗,都在哪个地方
有,我们班都好多,辽宁省比较多


满族发源地

满族发源地在吉林省长白山。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

早期文明:满族世居祖国的东北部,地域辽阔。相传长白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满族的由来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公元1635年,皇太极即位后,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族。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先生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称姓氏为哈拉,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满族儿歌与民谣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猎生活的痕迹。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的风俗和简介(都不超过100字的)

1、满族,清朝缔造民族。因此满族的风俗习惯对汉文化影响很大。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2、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3、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扩展资料:1、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2、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3、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满族

满族风俗习惯100字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满族的风俗习惯很有特点。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过去,满族男人冬季穿长袍,有的加外衫,套马褂,穿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绦子(右开襟)襟上,袖口镶五颜六色的双绦子。梳旗头、戴耳套、穿棉、单带脸勾云、绣花厚底鞋。满族姑娘临出嫁前绣门帘、枕头顶,做许多绣花鞋。

居住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婚姻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育儿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丧葬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

禁忌 满族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