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什么
20年代至30年代,尤其是1925—1935年的10年间,中国掀起了一股对农村社会经济颇为关注的热潮。农村问题不仅经常见诸书刊报端,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用现代方法对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实地考查的学者群。到农村参加调查研究或实施某种“建设”的人们,不仅有学者、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还有政府机构和外国学者。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的情况日形严重,出于对农村前途的关注而调查农村;二是西方的社会学、经济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传入中国,“秀才不出门”的传统学术作风发生变化;三是当时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争论的表现和反映。例如,轰动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五四”以来关于“孔化”还是“西化”、“农化”还是“工化”争论的继续,乡村建设运动很像是中国式的“民粹运动”。又例如,陈翰笙先生组织的农村调查,是为了以事实来阐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与第三国际和国内取消革命的托派进行斗争。国民政府此时也开始进行农村调查,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定期对农村经济情况进行记载,并成为国家统计工作的一部分。外国人的农村调查,尤其是日本人“满铁”的调查,则有明显的政治背景。总之,风行于30年代的农村调查各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目的。这些调查实践客观上或为旧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造作出尝试,或为日后的农村经济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钱俊瑞同志1981年口述写成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一文中指出,30年代中国农村问题大约有如下流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张农村已资本主义化的托派,金陵大学的卜凯组织的大规模农村普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和国民党政府的农村复兴委员会等。
社会调查研究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
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描述型和解释型研究。调查研究的优点可以兼顾到描述和解释两个目的,有较高的信度。迅速的,高效属的提供有关某一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信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使得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扩展资料:社会调查研究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原则、伦理道德原则。社会调查必须实时反映实际社会调查的内容,不能没有基本情况的描述,不可为不切实的调查,要求在调查报告中能够体现出调查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基本情况等内容,而且要与盖章单位能有关系。
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与调查单位有哪些?简答题
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人类,而调查单位则是个人、家庭、组织、社区或其他社会群体。以下是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的几种常见类型:1. 个人:社会调查研究可以针对个人的行为、态度、信仰、健康状况、社会关系、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调查。2. 家庭: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对家庭的结构、功能、关系、互动等方面进行调查,如家庭成员的构成、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3. 组织:社会调查研究可以针对各种组织,如企业、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进行调查,如组织的结构、管理、文化、绩效等。4. 社区: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对社区的环境、设施、文化、人口等方面进行调查,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的文化活动等。5. 社会群体:社会调查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了解他们的需求、行为、态度等。总之,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调查单位可以是人类社会的各种层次和方面,通过对这些对象和单位的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为政策制定、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