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崔自默

时间:2024-03-02 22:57:58 编辑:阿旭

崔自默的人物评价

艺术创作包括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瓷器、雕塑、装置、漫画、摄影以及寓言、诗歌、散文、随笔等。艺术作品名列“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个人价格指数排行榜”第一名,开启中国画价格的“平方寸时代”。美学大师王朝闻:“从生活经验出发,善于观察,体会审美心理,是崔自默的一大长处”,“崔自默作编辑,既是作者的助手,也是作者的老师”,“祝愿崔自默艺术与生活双丰收”。 国学大师红学家周汝昌:“以我观崔子之治印,仿佛石涛之作画,觉得他有如此丘壑在于胸次,层出不穷,相形之下,我之胸次何其平庸,何其空乏,良可愧也”。《诗赠自默》:“崔庐旧名族,风范到而今;章草悲空谷,书成想足音。”“崔自默的文章,在我眼中还没见第二份,不作第二人观。” 作家梁晓声:“崔自默在我的心目中是才子。我能公开称赞为‘才子’的,崔自默是唯一的。” 德国雕塑艺术大师安德烈亚斯·黑尔姆林:“崔自默有骑士精神,担负起一种的社会责任,保护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它对于人类而言变得更加富有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秘书长乔治·福兰德森:“崔自默是中国人民无形文化资产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的贡献赢得了我们联合国教科文(UNESCO)官方咨询机构-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的认可。我们很高兴向崔自默先生颁发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的最高奖项——文化艺术特别成就奖——以表彰崔自默先生在文化艺术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副主席、中国区主席陈平(EmmaChenHoefler):“多年来,艺术家崔自默先生,在自己艺术创作和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仅完成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发展,同时还担当起了一个艺术家,一个社会知名人士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传播工作。”

崔自默: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成熟

王八看绿豆

——《崔自默美学笔记》(27)

崔自默



[主题词]厚古薄今 见仁见智 无我 对症

厚古薄今,大概是人类的通病,其由来有自。一山望着一山高、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的老婆好、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也是所谓“距离美”的一种自然表现。

距离,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更是心理的。

当代的一切,糟糕透了,哪里还有什么?他们都做了些什么,让我瞧瞧?——我常能在周围听到这样的牢骚。然而,有这样的道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印光曾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惟我一人实是凡夫。”

高人看别人都觉得很高,看自己却很低。凡夫反之,看别人都很低,惟独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你识别不出,是因为你本身不具备识别的眼睛和灵智,距离的高度还远得很。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金镶玉,是常识。高人眼里出高人,惺惺相惜。情人眼里出西施,总看优点。王八看绿豆、鱼找鱼虾找虾,算是另一路。

高级的叫同气相求,低级的叫同流合污。气从上,流趣下;自作自受。取法乎上,不好么?

学习不好的学生,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你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只有曾经走过,才认识路。自上瞰下,了如指掌;从下看上,莫名其妙。

见仁见智,本是一个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雅词,可惜任何东西至于十二分通俗,便立即向庸俗转化,似乎失去了再三咀嚼的意义。可是,河里淹死的,大多是会游泳的。看不到别人的好处,自满,再也装不进东西,进步就困难了。

“我以为”,人总觉得自己高明,于是陷入“我执”。欲破四相,“无我相”为第一。总是有“我” 横亘于胸,就偏狭、自私、不能容、气量小,终归不能“大”。

对症,才能下药。

庄子主张“虚己以游世”,就是把自己缩小,再缩小,放到最小的位置上,不能膨胀、不能张扬,那么,就有望游刃有余,期求无孔不入、所向披靡。人都自高自大,过足了嘴瘾,然后四处碰壁。“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怕狼。”请查史书,或直接看《三国》,大事往往败于小节,英雄每每死于小人物。

小就是大,独“”不然乎?

恃才傲物,富贵骄人,不思忐忑,与祸为邻。如履薄冰,慎乎言行,为大造化,慧炬长明。

看电视“新闻调查”,在一些地区孩子、孩子,似乎很正常,似乎是可以接受、毋须改变的传统、老理,怪哉。不做坏事,就是好人,现在对善的要求,竟然堕落得如此之低。我最应该,别人都活该,悲心悯人,似乎很难做到。整体浮躁,冷暖失调,信息紊乱,交流无序,“诅咒都不灵了”,真是这样么?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莲花妙法,待有心人印证、受益。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包括我自己,也一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痛;毕竟,俗念不除,道心不生。

\\\\\\\


冯林华的社会评价

国家博物馆冯林华陶艺作品展韩美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在参观展览时说:“景德镇的瓷器非常精美,我很喜欢青花、釉里红和高温颜色釉,展出的作品很唯美也很丰富,有时间我还要到景德镇去画瓷器。”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在参观作品时说:“冯先生的意象墨彩陶瓷艺术作品使我感到耳目一新,他充分表现了陶瓷自身的艺术语言,虽然根植于中国画,但更有陶瓷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觉和美的享受。”宋雨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在研讨会上说:“我是搞绘画的,去过景德镇,也初步接触过陶瓷,今天看了冯先生的作品,我感触很深,他对陶瓷工艺装饰手法和绘画技巧融合的这么好,感到很新鲜、很有新意、很有创意,使我进一步增加了对陶瓷的兴趣,我还要专门去景德镇学习陶瓷。”陈家泠(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在研讨会上说:“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陶瓷艺术也是项集体工程,72道制瓷工艺需要每一个合作者的努力,从配泥到拉坯、利坯,从绘画到烧制,陶瓷讲究艺术材料的科学配比。看了这个展览,我发现了瓷器的雅气,也祝福景德镇陶瓷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李正安(清华美院陶瓷系教授、著名画家)在发言中讲到:“我和冯林华接触较多,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和中华陶瓷国大师联盟成员的关系,看了冯林华的个展,看到他在陶瓷艺术领域的创意和创新,感受到他作品中内在的情绪和情感。冯林华在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中,突出重围,找到了可行的途径,从冯林华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融汇中西的创作手法,他将好的艺术创作元素综合起来。综合就是创意和创新,冯林华的作品有他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他不仅为陶瓷艺术增光添彩,也给学院的学生在艺术道路上更多的启示”。陈池瑜(清华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说:“看完展览我的感触很深,冯林华将水墨艺术、油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结合起来,创新了传统的陶瓷艺术形式,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看过展览很是振奋,冯林华的花鸟作品色彩丰富,光泽度好,雅俗共赏。冯林华不断创新,作品抽象与具象结合,形式感强,尤其是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非常有意义,会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提升陶瓷文化的影响力,看过展览,我的收获很大”。朱栋材(中国经济论坛杂志社社长)说:“冯林华的作品展让我对千年瓷都有了新的认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创新,而这种创新又没有脱离传统,没有脱离民族,因此,这样传承与创新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和国际性。”崔自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在研讨会说:“冯先生就继承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文化的优秀代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抽象的理念,从水墨到色彩的混沌,虚实结合,还有符号化的表述,给我以很大的启发,也给全国观众带来了一个了解冯林华和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机会。”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在研讨会上说:“冯先生不仅在绘画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工艺上有探索,他几十年都没有离开陶瓷领域,对陶瓷艺术孜孜以求,终于有所收获,值得人们尊重。”陈烈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说:“冯先生几十年来,热爱陶瓷艺术的探索,他的陶瓷艺术面貌新、格调高雅,在陶瓷工艺上屡有创新,在材料的综合运用上有着自己的方式方法,在表现手法上十分洒脱,但又不失法度,作品风格唯美,雅俗共赏。”、夏和兴(深圳雕塑院副院长)说:“冯先生经历了数度美丽的转身,但都没有不弃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他的作品代表了学院的气质和创新精神。他的陶瓷艺术泥火天成,装饰美丽干净,有印象派的风格,他的成就了不起。”张松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说:“他如今的成就让我很感动,也很振奋。这一次展出的作品与年前看到的又有很大的变化,他的高温颜色釉做得这么到位,说明他在艺术创作上确实很用心。”周国桢(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说:“他没有经过陶瓷美术专业的系统学习,没有经过严格的美术基础训练,这反而成为了他的优势所在,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非常大胆,在高温色釉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此他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带领大家追求陶瓷艺术的创新和改革,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就像历史上的唐英一样。”王隆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说:“冯先生能在陶瓷艺术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他的陶瓷艺术成就让我震惊,我也很佩服他。”李菊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说:“景德镇陶瓷学院是中国最高的陶瓷高等学府,冯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创新理念将进一步促进陶瓷学院的陶瓷艺术创新创。作为陶院的书记,将责无旁贷带领大家引领我们陶瓷艺术的发展。”刘远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说:“国家博物馆是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冯先生的作品在这里展出,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得到了这么多著名艺术家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这些陶瓷艺术家争了光,开了路。”徐亚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说:“冯先生的作品特色鲜明,善于运用景德镇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图案装饰相融合,尤其是高温颜色釉墨彩系列作品构图新颖、非常洒脱。”黄卖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说:“陶瓷是泥做火烧的艺术,我一辈子做陶瓷,今天冯先生能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自己的作品,也让北京人看到了当代陶瓷艺术的闪光点,得到大家的认同,确实不容易。”陆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说:“景德镇有数万人从事陶瓷艺术,玩高温颜色釉的也有千人以上,能玩冯先生这样的高水平的人极少。他的作品将陶瓷绘画、材料革新、窑炉变化融合得这么好,达到这么好的艺术效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开辟了新的创新之路。”李晖(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说:“他熟练掌握了高温颜色釉的工艺特性,使其能够呈现出自己需要的肌理效果,可遇不可求而且能够大胆使用国画中的泼墨、泼彩技法,吸收了中国画点线画的运用特点,不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可谓‘道法自然’。”冯林华景德镇“腊梅迎春展”王锡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林华先生的作品使我感到振奋,一进展厅就使人耳目一新,他把景德镇的传统高温颜色釉掌握得如此之好,使人吃惊,其作品清新典雅、独具一格,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尤其是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张松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与冯林华先生相识很早,也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画画,那时候他常常拿着自己的画作,请老一辈艺术家提意见,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今天我看到他的作品,颜色、用料都很到位,说明他在用心创作,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冯林华先生继续努力,再上一层楼。  周国桢(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刚刚我看了冯林华先生的作品,使我非常兴奋,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他把景德镇的传统工艺,尤其是高温颜色釉掌握的如此自如,作品自然窑变与绘画艺术结合的如此完美,使观者为之一震。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一位大学者说:“不创新就灭亡”,冯先生是陶瓷艺术创新的典范。  丁千(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今天看了冯林华先生的作品展,我很激动也很感动。他在公务繁忙的状态下,还能够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他的作品给我一种新鲜感,因为他把外国现代派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起来,而且,冯林华先生的作品让我有美的感觉,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要美,特别是梅花精神,展现了他对高尚情操的追求。通过这此展览,我看到了冯林华对艺术是有追求和有品位的,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希望他在今后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熊钢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林华先生的展览给我触动很大,也让我们这些陶艺家自愧不如。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创作者,我觉得冯林华先生很值得我们学习。由此我也能预见,在未来冯林华先生一定可以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形成自己个人的特色,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为之惊叹。  陆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冯林华先生展出的作品与之前所出画册的作品比较,是一个飞跃,对传统装饰艺术有很大的冲击力,使我感到敬佩。景德镇有几千人玩高温颜色釉,能玩到他这种水平的不多。希望冯林华先生将高温颜色釉泼彩进一步系列化,深入探索,能够在创新方向带个好头。  李菊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林华先生亲力亲为,以身作则投身到艺术创作当中,我观后感到震撼。的确有新意,品味很高,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应该成为一个个体现象,冯林华先生更应该担负起责任和使命,带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精英们,将这所陶瓷艺术的最高学府引领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地位,这也是陶瓷学院的立校之本。相信在冯林华先生引领下,景德镇陶瓷学院会迈入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全市的艺术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甘行知(外地画家):我是一位外地画家,来景德镇有三年时间,与冯林华先生接触不多。今天看了他的展览,很受启发。景德镇的人才很多,但发展要靠创新,创作出新的品种,冯林华先生敢于创新走新路,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景德镇。让我看到景德镇艺术的活力。  姚永康(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冯林华先生的作品展现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他是只重艺术,所以才没有受条条框框的影响,而且当过领导思维与一般的作者不一样,才能创作出如此有魄力和胆量的作品。他把行政的智慧运用到艺术创作上,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让人期待。我就特别喜欢他的高温颜色釉作品。  蓝国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冯林华先生作品给我一种震撼的力量,他将传统与现代糅合在一起,也将现代科技与艺术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他的梅花没有束缚,既有国画的特点,陶瓷特点也很强,这种表现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宁钢(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冯林华先生是我的大学班主任,又是我们学院的书记。这次再看他的作品又是一个跨越,这可以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从冯林华先生的作品里,我能够看到他对传统的追求,特别是他的高温釉里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还有他对构图、材料以及绘画技巧的掌握也已经相当熟练了,但他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创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些都让我们为之震撼和钦佩。景德镇日报报道《景德镇日报》2013年3月4日版报道“腊梅迎春·墨彩芬芳”——冯林华陶瓷艺术作品展欣赏(本网讯:杨超)腊梅迎春,墨彩芬芳。蛇年新春之际,“腊梅迎春——冯林华陶瓷艺术作品展”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开幕了,由其独创的高温颜色釉“墨彩”技法绘制的100余幅精心力作,让观赏者怦然心动、为之震撼。高温颜色釉“墨彩”,是多年来以色釉综合装饰、青花及釉里红享誉陶艺界的冯林华的又一次自我突破,不仅丰富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于传承创新博大精深的中华陶瓷艺术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腊梅系列作品运笔洒脱,构思新颖,样式多样,意韵无穷,尤其是高温颜色釉墨“彩”这一创新技法,使其作品自然流畅,丽质天成,并加以现代绘画点缀,师古而不泥古,形成集绘画与窑变为一体的独特精神气质,处处彰显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给人以清新的自然之美、独特的个性之美、雅致的古典之美。这显然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区别于任何一种类别的领先艺术造诣,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新风。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观看展览后说,“冯林华先生的作品把自然窑变与绘画艺术结合的如此完美,使观者为之一震。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不创新就灭亡,冯先生当是陶瓷艺术的典范。”  作为一种全新的陶瓷绘画语言,冯林华的高温颜色釉“墨彩”在表现技法与题材选择上与国画泼墨技法有诸多相似之处。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才悟出泼墨泼彩,创作了宏伟浩瀚的《万里长江图》。虽“竟十日之功”完成,实为画家毕生功力之凝聚。同样,冯先生的这一次自我超越也绝非是一蹴而就。  冯先生1954年出生在一个景德镇久负盛名的陶瓷之家,自幼酷爱艺术,瓷业所涉及的各种工具、材料‘现场及工种,构成他成长的基本背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冯先生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工作,受到著名画家胡献雅教授、施于人教授等前辈的艺术影响和熏陶,使他将国画艺术与陶瓷装饰艺术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艺术功力迅速攀升。虽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离开了陶瓷学院,但他从未间断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与探索。  此次腊梅系列作品彰显了景德镇千年陶瓷古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说:“冯林华把景德镇的传统高温颜色釉掌握的如此之好,是人吃惊,其作品清新典雅、独具一格。”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说:“景德镇有几千人玩高温颜色釉,能玩到冯林华这种水平的不多。”或许是冯先生对油料、坯料的自然属性和烧成工艺有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高温颜色釉在他娴熟的泼墨泼彩技法下几乎被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如作品《澎湃》黑灰白三种釉色混和在一起,形成一种大奖奔流、白浪滔天的壮观气势。  冯先生追求一种以中国精神为主导的东西方艺术融会和结合的绘画方式和语言。著名画家景德镇陶瓷学院丁千教授观看展出后说:“他把外国现代派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并且在陶瓷工艺上进行了各种探索,发挥出了陶瓷工艺的特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范本。”此次展出的腊梅系列作品中,有些是追求吴冠中的画意,有些是对西方油画风格的尝试。如《春》,有些是用现 在的形式去表现传统的东西的题材,如《蝴蝶》。还有一副巨型瓷板画《天地人和》,当中的主体是一对男女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表现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命题——“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生命的终极思考。  冯先生自己说:“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要为继承和弘扬中华陶瓷文化尽自己的不懈努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冯先生陶瓷艺术创作的成就不仅是对传统技巧及艺术精髓的充分掌握和发展,他更以创新开拓的热情展示着其深厚的精神世界,在他的笔下,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崔自默的介绍

崔自默,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画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范曾先生开山弟子。主要从事学术学、美学以及文化产业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主张“艺术研究科学化”,提出“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的文化价值取向。201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 (IOV)“文化艺术特别成就奖”,1同年IOV成立“崔自默跨国艺术工作室”。被聘“IOV中国形象大使”、“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崔自默拥有中国国内个人的艺术类门户网站“崔自默文化网”。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专职创作员。

范曾的学生都有谁?

范曾的学生:(1)开山弟子:崔自默。(2)入室弟子:周建忠、万俊人、赵均、朱彦民、郭长虹、刘波、邵盈午、薛晓源、尹沧海、孟祥顺、何奇耶徒、杨旭、肖勇、王玉忠、孙景阳、邹玉利、范权。(3)私淑弟子:钟文芳(一行居士)。(4)关门弟子:朱军、廖昌永。扩展资料: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曾

中国现代画家排名前十有哪些

中国近现代的那些画家推荐:(注:近代,是指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中间的一段时间。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排名以时间为主。)1、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2、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他工笔画到顶,写意画达峰,工写结合成为大师。为中国画艺术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代表作品有《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等。出版有《齐白石画册》多种。3、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原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4、高剑父(1879~1951),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既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虫禽兽,无所不能。他大胆融合了传统绘画多种技法,又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重视透视和立体感、设色大胆等表现技法,并注重写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新风格。5、于非闇(1889~1959),工笔画大师。作画主张师古而不泥古,更重师法造化。能再现一草一叶瞬间动态特点,而不似静物之拘板。6、朱屺瞻(1892~1996), 中国现代画家。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7、刘海粟(1896~1994),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8、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9、李苦禅(1899年~1983年),原名李英杰、李英,字超三、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中国画家。擅画花鸟,阔笔写意,笔墨雄阔,酣畅淋漓,画风以质朴、雄浑、豪放著称。10、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扩展资料:从严格意义上讲,学习绘画之初要先从学习素描开始,一般从石膏几何体、静物、上。我们画素描要懂得素描的基本要素,如形体、比例、结构、明暗调子、质量感和空间感等。这些名词看起来好像不难,但具体的操作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这里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头部的形体结构及比例。头部的形体,从整体上可以概括成一个卵形或立方体或楔形,进一步分析知道颅骨象球形,额骨呈扁方形,额骨之下至下颔骨底的正面呈倒梯形,下大上小的梯形体的鼻子竖于其间。头部的比例有“长三停、横五眼”。这是对头部一般规律的总结,但是个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成忠臣水墨画欣赏(20张)人物石膏像、人物头像等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方过程,但是我们很多初学者没有这种条件,有的考生临时“抱佛脚”,在没有接触基础训练时,直接画人物头像,这样的学生往往不可能画得好。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建立在对物体的深入理解面对一个模特,初学者可能在短时间内也可完成一幅肖像,但画面简单空洞,而受过良好素描训练的人却可表现得深入而丰富。因为视觉上的敏感不同,感觉到的内容就会有差异,后者可以抓住物体的本质,在表达中能够概括简洁、明确肯定地表达对象,在短时间里抓住对象的最基本的特征,培养敏锐的观察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画画

目前国画大师排名前20的都有谁?

目前国画大师排名前20:黄泽金、曾梵志、靳尚谊、张晓刚、范曾、崔如琢、黄永玉、刘大为、孙大石、李奇茂、刘文西、吴修、岳敏君、周春芽、黄建南、何家英、杨飞云、史国良、陈佩秋、丁绍光。例如: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扩展资料: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参考资料:国画-百度百科

  • 上一篇:崔中华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