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国际歌唐朝

时间:2024-03-03 22:44:36 编辑:阿旭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有什么区别?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区别为:演唱者不同、唱法不同、收录专辑不同。一、演唱者不同1、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唐朝乐队的《国际歌》主唱者为丁武2、红色摇滚的《国际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主唱者为马备 二、唱法不同1、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全部由唐朝乐队独自演唱2、红色摇滚的《国际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有现代人乐队伴唱、总政歌舞团合唱三、收录专辑不同1、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唐朝乐队的《国际歌》收录于专辑《浪漫骑士》2、红色摇滚的《国际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收录于专辑《红色摇滚》

除了唐朝乐队的,《国际歌》有多少摇滚版本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区别为:演唱者不同、唱法不同、收录专辑不同。一、演唱者不同1、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唐朝乐队的《国际歌》主唱者为丁武2、红色摇滚的《国际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主唱者为马备二、唱法不同1、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全部由唐朝乐队独自演唱2、红色摇滚的《国际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有现代人乐队伴唱、总政歌舞团合唱三、收录专辑不同1、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唐朝乐队的《国际歌》收录于专辑《浪漫骑士》2、红色摇滚的《国际歌》:红色摇滚的《国际歌》收录于专辑《红色摇滚》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 歌词

歌曲:国际歌
歌手:唐朝乐队
所属专辑:《唐朝》
发行:2005

起来 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 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麽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乾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唐朝乐队,成立于1988年,中国老牌金属摇滚乐队。
唐朝乐队是中国第一支重金属风格摇滚乐队,他们的成员有丁武、刘义军、赵年、陈磊、顾忠,张矩。他们的代表作有《国际歌》、《梦回唐朝》、《飞翔鸟》、《天堂》、《太阳》等。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 ,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 艺术语言, 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 , 并且 , 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 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 不论是唱或奏或听 , 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听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生理方面,音乐可以调整睡眠、缓解疼痛、协调神经生理功能、提高全身生理运动机能等作用。音乐可以用乐谱描述,依据乐谱演奏,但也有不少音乐类型如民歌或爵士乐是由演奏者即兴创作的。乐谱作为一种符号的语言,只能描述声音的属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却无法记录声音本身。因此在录音技术出现之前,欣赏音乐必需现场聆听,或自己亲身参与演奏。扩展资料: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时期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之间,是与印象主义运动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表现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是否划分到古典音乐尚未定论。这种盛行于20世纪初期的音乐形式与传统的音乐完全相反,表现主义音乐忽视音乐创作总的各种调性规律。新古典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这种音乐形式主张音乐的创作应该保持客观性和严肃性,主张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集成古典音乐的形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音乐

音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无法抗拒的立即处于音乐的氛围当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例如不同的乐器。音乐还能表现出乐手们和音乐创作者的用心。扩展资料:音乐的艺术内涵1、声音艺术音乐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意象的塑造,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因此,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音乐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有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的一些特点。2、听觉艺术音乐既然是声音的艺术,那么,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所以,音乐又是一种听觉艺术。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3、情感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

国际歌的由来

  《国际歌》的由来

  1871年5月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拉雪兹神甫公墓。革命失败了,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烈士横卧在血泊之中。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英勇的公社战士、工人政府的委员、群众爱戴的诗人鲍狄埃�1816—1887 ,怀着满腔沸腾的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歌词。
  这首诗歌原名《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诗歌集出版后的第二年,法国北部工业重镇里尔市的工人合唱团,委托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为这首歌谱曲,三天之后歌曲完成。1888年7月底,里尔市的一次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不久就传遍了整个北部工业区。1899年,法国共产党在里尔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有德国代表出席。里尔反动的国家主义者企图利用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煽起群众对德国人的宿仇来达到破坏大会的目的。国家主义者与群众发生了公开的冲突。他们唱着《马赛曲》来蛊惑人心,而群众则针锋相对,唱起了《国际歌》。唱《国际歌》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响,最后以汪洋大海之势彻底淹没了《马赛曲》。这一事件轰动了世界,从此,《国际歌》便威震海外,成为一首无产阶级不朽的战歌。
  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汉文的《国际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这首歌曲用分节歌形式写成。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歌曲的主题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按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

  萧三与《国际歌》

  1996年10月10日是我父亲——《国际歌》中文译者——萧三诞辰100周年。重新熟悉萧三的生平和诗文,近乎翻古的感觉。好像真的回到本世纪初,跟着他重新“走”了一遍他那漫长曲折的路。事事感到揪心,常常受到心灵的震撼。对萧三和他同时代战友,对他们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对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心里空前地肃然起敬。
  萧三那一代前辈,他们为着民族和人类解放的理想,是融化在血液中、吸进骨髓的。萧三与《国际歌》,不仅仅是中国文人翻译法国革命诗作的关系。
  萧三在青少年时代受到毛泽东的深刻影响:他们是同窗好友,相处10年,他们一起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一起参加“五四”运动,一起通过李大钊初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一起推动留法勤工俭学高潮。1920年5月,萧三作为“新民学会”会员赴法。
  1922年6月萧三与其他进步留学生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即共青团),并于9月改名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1922年秋冬之交,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和萧三等5人又加入了法共。也正在这里,在《国际歌》的祖国法国,萧三和他的战友第一次听到、唱到“原汁原味”的这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萧三为它折服、激动,那时已产生把它翻译成中文的心愿。
  1922年冬,萧三怀着对十月革命圣地的向往,只身从巴黎经柏林千里迢迢来到了莫斯科。
  1923年暑假,萧三约陈乔年一起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记得那时我们译一句词,配一句谱,积累而成三段正歌与副歌的整个译词,由当时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国班的同志练习唱会了。”萧三后来写道。
  萧、陈当时不知道,他们翻译的尝试并不是最早的,更不是唯一的。更早的有李大钊,还有另外两个我至今未查清楚人名的译者。几乎与萧、陈在国外译歌的同时,1923年6月15日国内的《新青年》第一期发表了瞿秋白的译词。然而上述译词皆未传开。萧三后来回忆道:“从秋白同志的译词来看,他完全是根据俄译再意译为汉文的。我们则主要是根据歌词的原文法文并参考俄译而意译为汉文的。”随着“东大”学会唱《国际歌》的同志们先后回国派赴各地工作,这个译词也就被带回来唱开了。这就是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在全国各地唱出了这个译词的《国际歌》的由来。
  萧三回国后,被中央派往湖南任省委委员兼共青团省委书记,并与那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毛泽东久别重逢。此后,他参加了一系列国内革命斗争,因得病后病势加重,1927年到了海参崴。
  萧三这次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心情十分沉重。和他并肩战斗多年、成了生死之交的许多卓越的革命家和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都先后被捕,纷纷壮烈牺牲,成了他心灵上终生不愈的伤口。如谢文锦、李大钊、赵世炎、汪寿华、罗亦农、向警予,还有曾与萧三一起翻译《国际歌》的陈乔年……这个名单可以无止境地列下去。
  萧三在海参崴被困一年多,此间一次严重脑震荡,给他留下终生后遗症。因误传“病故”,于1928年7月在瞿秋白、蔡和森、王若飞等同志的主持下,在莫斯科开六大的中共代表团为萧三举行了“追悼会”。后知“死而复生”,把他接到了莫斯科。萧三花了好几年工夫,才从三等残废状态中找到出路,登上国际文坛。
  在苏联期间,许多在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同志不幸牺牲的消息陆续传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高唱着《国际歌》英勇赴死的。这一次次噩耗,像刀子一样扎在萧三的心上,也不断呼唤、激荡他心中的“国际歌”。此时《国际歌》对于萧三已不只是革命的战歌,它已被他亲密的战友和烈士的鲜血渗透、溢满,“有着红旗一样的意义”,也已经是他自己的心声,又有如自己心脏的跳动。
  抗日战争爆发,萧三归心似箭。回到延安,与毛泽东等老战友重逢,使他活力倍增。他运用革命与诗人的全部经验,重新修改《国际歌》译词。在《国际歌歌词修改说明》一文中写道:“陈乔年同志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牺牲了。他译出的《国际歌》词至今为中国人民大众歌唱着。但是直到现在,每次开大会时,人们常常只唱歌词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不好的。再则那时我们译得也颇不周到,如因为太少音乐常识,有些配得不妥。现在正值庆祝十月革命22周年纪念时,特将从前译的三章歌词重新按照原文修改一遍(第一章因已唱出,很少变更)。现在没有乔年同志合作了,这是很可悲痛的。我们在这里纪念他!在修改过程中,曾获得我国著名音乐家吕骥、冼星海等同志及歌词写得很好的塞克等同志的顾问与赞助……希望国人全部地、一致地唱出来!”这个译词一直唱到60年代初。
  然而历史漩涡中战士的命运常常是把握不定的。也许正因为“影响之大”和“我国少有”(林默涵语),萧三在党内、国内不时遭到莫名的非难。在中苏公开分裂的60年代初,居然涉及到《国际歌》译词。萧三至死对自己的译文仍未满意,没有停止过追求完美、反复推敲和修改订正的努力。此外,他多次提出,为了纪念陈乔年,“译者”要补署他的名字,因为他毕竟最初参加过翻译的。不料,1962年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公布“由有关专家加以修改和订正”的新的《国际歌》中译本(从那时至今全国唱的就是这个译本)。理由是“歌词中有些字句,原来翻译得不够妥切”。修订工作没有邀请萧三,他显然连“有关专家”都不是了。此外非但未增补译者陈乔年的名字,而且把原有的萧三也去掉了。
  1967年6月至1974年10月,萧三与他的中国籍德国妻子叶华“一地苦相思,人世称稀罕”,互相隔离同在秦城坐牢。萧三70岁“进去”,77岁他生日那天,俩人一起戴着“苏修特务分子”的帽子释放,又经街道管制5年后,于1979年彻底平反。而后奋力写作,直到1983年2月去世。
  萧三说,革命的运动产生革命的诗歌。反过来,革命的诗歌又影响、推动革命运动。在我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漫长岁月里,《国际歌》起了战斗的宣言和革命号角的作用,表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抱负和气壮山河、扭转乾坤的豪迈精神。革命队伍内外大家唱这支歌,多少革命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昂首挺胸唱这支无产阶级的正气歌与赞美歌,把自己的鲜血洒在刑场。
  萧三尽了毕生的心血不断修订完善他们的译作。他同时是死难烈士的代言人。
  让我们一起来纪念他们。[转自铁血读书 http://book.tiexue.net]


《国际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词和歌词主题

国际歌
欧仁·鲍狄埃(1816-1887)出生于巴黎一个制作木器的手工业工人家庭,他在艰难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从他所能够找到的书籍中吸取知识的营养。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的诗,在他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时,年仅14岁的他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自由万岁》。从此,他开始用诗作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逐渐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转变,并于1870年加入了第一国际,成为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了。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月28日,公社成立了。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公社委员。他在担任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时,被人们称誉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

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进了蒙马特尔我人基特家的阁楼,幸免于难。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无法平静,5月30日,他用战斗的笔,写了了震撼寰宇的宏伟诗篇--《国际》,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

1887年,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彼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国际歌》,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国际歌》,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1923年瞿秋白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国际歌》也只有三段。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国内,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同时着手翻译《国际歌》。

《国际歌》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唱出后,这首法国工人的战歌经四十多年的传播,已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苏联人民就是唱着它战胜敌人,最终走向新胜利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国际歌》并没有流传开来。《国际歌》传入中国后,有两种译文,可惜都译得不理想,歌词晦涩不上口,广大劳苦大众很不容易接受。这也是这首伟大歌曲一直没有能在中国传唱开来的原因。

瞿秋白在苏联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见到了列宁;他更在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早就下决心,要将《国际歌》重译,让它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

重译《国际歌》的宗旨,就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让它很容易在劳动人民中间流传开来。当时,瞿秋白住在北京黄化门西妞妞房他叔叔的家里。守着一架风琴,他开始着手译《国际歌》了。他对照原文,一字一句的推敲。时而沉思斟酌,时而自弹自唱。每一句歌词定稿,都要如此反复再三。他译着,唱着,译到“国际”一词时,他站了起来。这个词,汉语只有两个字,而外文却是老长一串音节。如果照例译成“国际”一词,配上原谱,将成为“国际———,就一定要实现”,“国际”一词,拖得这么长,那将是很难唱也是十分不悦耳的一句。

瞿秋白为这个词怎么翻颇费思索,他在小屋里来回走动,不时地哼着,想着。在莫斯科的经历,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那向往社会主义而来到苏俄的各国无产者激动歌唱的声音,那解放了的苏俄人民幸福欢歌的声音,以及他自己为求真理而慷慨高歌的声音,都汇集成一片气势磅礴、无往而不胜的雄浑壮丽的旋律,回荡在他的耳际。他忽然停下脚步,若有所悟地走到琴边,手指按在琴键上,有力地弹奏着《国际歌》的这一段。随着琴声清晰的节奏,他用不很高的,却十分庄严的声音唱出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歌词和歌曲是那样和谐地融和成一体了!瞿秋白终于用音译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国际歌》译成后,他曾对曹靖华说过:“‘国际(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时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那天,在上海大学的纪念会上,瞿秋白登上高高的讲台,在一群爱国青年中间,与任弼时等师生一起唱起了《国际歌》。从此,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就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向反动黑暗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瞿秋白在重译《国际歌》11年后,于1935年2月在江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临刑时,他昂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他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节奏抑扬顿挫,慷慨激扬,感情丰富,蕴涵深刻的道理。国际歌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精神,一种反抗压迫反抗专制反抗剥削的一种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专制,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着国际歌的声音!

[法]欧仁.鲍狄埃词

比尔.狄盖特曲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中文版的由来

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的《国际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也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

13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6月,《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了瞿秋白从法文译来的词和简谱的《国际歌》,这便是我国最早能唱的《国际歌》。瞿秋白将法文“Internationale”(国际)一词音译为“英德纳雄纳尔”,如此,词和曲和谐地融为一体,朗朗上口,使《国际歌》在社会上得以传唱起来。

而我们今天在各种集会上所传唱的《国际歌》,则是1923年诗人萧三从俄文版转译,陈乔年配歌,副歌译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的词曲作者

皮埃尔·狄盖特(Pierre Degeyter,1848-1932),法国业余作曲家,生于比利时,后移居法国里尔,一生主要从事家具制作和花木加工业。青年时代即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在工人夜校学习文化和音乐。曾领 导过几个工人业余合唱团,任指挥,并作曲写词。72岁加入法国共产党。他的作品以工人运动歌曲为主,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因素,其中名扬全球的无产阶级战 歌《国际歌》是他的代表作,作于1871年。其它代表作品还有歌曲《前进! 工人阶级》、《巴黎公社》、《起义者》等。 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 - 1887年11月6日)是法国的革命家,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1816年10月4日,鲍狄埃生于巴黎一个制作木箱和包装的手工业工人家庭。鲍狄埃从少年时代起,立志为劳苦大众的解放斗争贡献力量。他热爱诗歌,以平民歌手贝朗瑞的歌谣为范本而开始创作。12岁起劳动为生,开始歌谣习作,还在当学徒工的鲍狄埃参加了七月革命,时年14岁的他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自由万岁》,并发表了第一部诗集《少年诗神》。列宁曾赞扬其中的歌颂革命斗争的《自由万岁》一诗,这首诗指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的总方向。七月王朝时期从事过木工、印花布图案画师等多种职业,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写了《是人各一份的时候了》、《复活节蛋》等诗歌,要求平等,号召斗争,从此,他开始用诗作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逐渐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转变。曾参加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很快就认清二月共和国的反动本质,在《该拆毁的老房子》中把它比作等级森严的住宅,发出“是拆毁它的时候了”的呼吁,并投身于巴黎六月起义,是勇敢的街垒斗士。1865年加入第一国际巴黎支部。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后,他在《1870年10月31日》一诗中提出“快成立红色的公社”的口号,并于1870年加入了第一国际,成为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1871年3月至5月,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了,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了,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在巴黎公社进行革命斗争的72天中,鲍狄埃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被选为公社委员。在巴黎公社期间,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公社委员。他在担任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时,被人们称誉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和公社战士一起在街垒浴血战斗,在五月最后一个星期,即五月流血周中,鲍狄埃右手残废,仍坚持战斗,为保卫公社直战斗到5月“流血周”的最后一天。巴黎公社被反革命暴力镇压而失败。鲍狄埃躲过敌人的搜捕,于5月30日,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在郊区小巷一所老房子的阁楼上怀着满腔热血和悲痛,用战斗的笔写下了震撼寰宇的宏伟诗篇,一首诗名为《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的不朽的无产阶级战歌,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国际歌》,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和巴黎公社历史经验加以艺术概括,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7月被迫出逃,1871至1880年,被凡尔赛反革命法庭缺席判处死刑的鲍狄埃,之后一直流亡国外,先后在英国、美国流亡近10年;1880年大赦后回国,参加了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英国、美国流亡的十年期间,仍积极参加当地的工人运动,同时不懈地创作诗歌,宣传革命思想,鼓励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奋勇斗争,就是在这个时期,他以纪念公社、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反映无产阶级的苦难和斗争为中心题材,创作《白色恐怖》《美国工人致法国工人》《巴黎公社》等大量革命诗篇。1887年出版了《革命歌集》,其中包括这首歌,是国际歌第一次公开发表,而此时他已经患了重病, 1887年11月6日, 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鲍狄埃发表过许多活页歌片和诗歌小册子,均已散佚,仅有《革命歌集》和《鲍狄埃全集》传世。生前还发表了《少年诗神》(1831)、《社会经济诗和社会主义革命歌集》(1884)、《革命歌集》等多种诗集。他的诗歌热情洋溢,质朴有力,充分表现了革命无产阶级的豪迈气魄,列宁称誉鲍狄埃是“是一位最伟大的用诗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中国于1937年出版中译本《鲍狄埃诗选》。

国际歌 歌词的作者是谁?

《国际歌》歌词的作者是欧仁·鲍狄埃。《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并在1944年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的中文版《国际歌》。1923年由萧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唱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中国队勇夺世界杯视频最后片尾曲叫什么

是《国际歌》= =

唐朝乐队的,下面是歌词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乾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音乐有多少种类型?

音乐分为以下类型: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乐Pop music: 流行音乐Blues: 蓝调歌曲,忧郁音乐Rock & Roll: 摇滚乐Jazz: 爵士乐Orchestral music:管弦乐队音乐Contemporary music: 现代音乐再具体话就是:打击乐 percussion吹打乐 ensemble of wind and percussion instruments吹奏乐;管乐 wind music / band music合奏乐 part music管弦乐 orchestral music弦乐 stringed music丝竹乐 sizhuyue,stringed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琴乐 keyboard music军乐 martial music扩展资料:即曲风。曲风(歌曲风格、音乐曲风、流派)是指音乐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即音乐类型。曲风同其它艺术风格类似,其通过歌曲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和深刻,能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音乐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曲风的形成是时代、民族或音乐家在对音乐的理解和实现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或达到了成熟的标志。 trip-hop是英伦/欧洲跳舞音乐的一种,它的名字来源是“ trip+ hip hop"= trip-hop",因为它发源自英国的bristol,因此最早时称作"bristol hip-hop".。由于把hip-hop(其实很多音乐都是架构在hip-hop上的。..不知啥是hip-hop的去看看跳街舞的人, 他们多半是用hip-hop音乐来跳的。)参考资料: 音乐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