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怎样看待中国
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究竟是威胁还是机遇?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凯瑞-布朗表示,不得不说欧洲人看待中国的感受多少有些复杂,有人视其为机遇,有人视其为威胁。这位专家解释说,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又担心由此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等负面效应,结果是:他们在赞叹中国取得的巨大威就的同时,叉对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表示担忧。“因此,中国政府承载着巨大的责任,不仅是对本国人民,也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
中国的经济在30年间保持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取得了质的飞跃。“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益于全球,当然也包括欧洲,因此我们乐于见到中国持续高速发展,”埃德说,“但是另外一方面,应该可以理解的是,在欧洲人的生活于30年间改变不大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出现了迅猛的变化,双方的经济差距普遍缩小,这肯定会使得一些人的心态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埃德进一步解释说:“一些欧洲人自身的优越感没有了,特别是在近年来欧洲遭到经济危机冲击严重的情况下,一些欧洲人的生活还出现了倒退,或者改善非常缓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产生一些负面的抱怨情绪,我想这也是正常的。”
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人的?(视频)
Chinese in Foreigners’ Eyes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Jacky Weng, a young Chinese Marketing student living in the UK has created his own short documentary titled, “Chinese in Foreigners’ Eyes" to illustrate how China truly is perceived by the rest of the world.The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documentary are quite fascinating, and occasionally somewhat controversial. Most of the people featured a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ut some are working. Jacky hopes that the video will help change people’s views of the country.Jacky是个在英国读书的普通中国留学生,他制作了这个名为“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的纪录片,记录了30多个平凡的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中有赞扬,也有成见,有些可能会让你很恼火,但更重要的,会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他们是这样看待我们的?认真看完这段视频,也许你会有所感悟。部分观点:1. They stick together and laugh all the time.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总是在笑。2.Chiness believe in collectivism.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3. Women have a low status in ancient time.古代中国女人地位很低微。4. I find it very hard to work with Chinese.我觉得很难和中国人一起工作。5. You have to learn to do business with Chinese.你要学会跟中国人做生意。6.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ese are different.香港人和大陆人有很多不同。7. I don't think gay is allowed in China.我觉得同性恋在中国不被认可。8. I think Chinese are good cooks.我觉得中国人厨艺都很好。9. They suck.中国人都很差劲。10. They are kind and generous.他们都很大方很友善。11. They eat cats and dogs.他们吃猫和狗。12. Amazing clubs in Shanghai.上海的夜店都很正。13. Their English is bad.他们的英文比较差。14. Chinese are over polite.中国人有点过分礼貌了。15. There is a weird smell in China.在中国有股奇怪的味道。16. They work hard and don't enjoy.他们工作很辛苦,但并不享受。17. Chinese are so strange.中国人都很奇怪。18. They are very intelligent.他们都很聪明。19. I think there are many Chinese everywhere.我觉得哪里都有很多中国人。20. I think of Dragon when I think of Chinese.说到中国人我就想起龙。权责声明:本站所有音乐均网上搜集仅做宽带测试,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后果自负!如遇歌曲不能播放,系歌曲链接失效,请谅解!本站全部歌曲的所有权归其唱片公司或歌手所有。请购买正版支持你的偶像!
外国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人?
中国地大物博,虽然我们拥有非常高的民族自豪感,可是你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的吗?在国外有这样一个现象,一部分没有来过中国旅游的人,对中国人或许还有一种偏见,而来过中国旅游的人,他们对于中国会有一个这样的评价。在到中国旅游之前,他们还以为在中国人人都会功夫,甚至觉得中国人如今还都是过着农耕的生活。不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却让他们大吃一惊,甚至有外国游客,干脆就不想回国,想要留在中国生活。或许他们对于中国美食有一定的误解,可是当他们吃过中餐之后,才知道有多么的美味。而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虽然中国可以满足他们的安全感需求,而且生活各个方面也比较的方便,甚至拿一个手机就可以满足一天的旅行消费了。可是他们却认为在中国旅游的费用太高了,还不如到一些东南亚国家旅游。外国人还认为中国人太勤劳,他们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无休止的加班和工作,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甚至连旅游的时间都没有!
你知道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是怎么样的?
普通外国人眼中(在国外看到的旅游中的中国人),中国人就是暴发户的形象:有钱、粗鲁、大声喧哗、炫耀财富、随地吐痰、不讲卫生。
外国人接触的中国学生就是勤奋、刻苦、数理化奇好,因此老外眼中的中国商人就是勤劳、勇敢、小生意也做,但拼命与同胞相互倾轧、为自己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民族与同胞。
在一些老外的眼中,中国上班族的样子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因此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上班族是自行车一族,华人大多不会开车。
一些外国人认为华人的英语也不太好,所以不太擅长与周围人交流。然而那些出生在国外的ABC们通常英语就相当于是他们的母语了。
老外还会觉得华人的思维一般比较严谨,因此也比较死板禁锢,不懂得创新,所以在很多观念和生活方面,华人相对于外国人来说,也比较的保守不够开放。
华人由于体质的差异,通常在体育运动方面没有老外擅长,因此不擅长体育的华人小孩,想要考取好的大学也是要更用心更努力了。
有美国人称中国人"杏仁眼"。有个美国朋友的孩子在学校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一次回家,很伤心地告诉父母"自从班上来了杏仁眼,我就再不是排在前面的人了。""杏仁眼"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中国人什么东西都吃,还不长胖。老外认为中国人很稀奇古怪,鸡爪,鸭爪,鸡头,鸭头,内脏,什么都吃,这些在美国被他们称为"PET FOOD", 用来喂猫,喂狗的东西,都是中国人的最爱。
最让美国人受不了的是中国人吃狗肉,美国人认为狗就是宠物,而一个宠物在美国人心里就是家庭的一份子,中国人吃狗的肉,就好比吃自己家人的肉那样不可理解。
老外以为中国人个个都会打乒乓球。这是中国的一项国民运动,男女老少皆宜,不过水平还是因人而异。
很多美国朋友都认为中国人个个都会武功。因为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在美国很出名,中国武馆也在国外遍地开花,因此华人在海外也会被经常问到是否会功夫。
一些老外以为中国女人很多都是同性恋或者有同性恋倾向。好多老外朋友会问中国女人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总是不理解中国女性为什么逛街时会手牵着手,还经常睡在一张床上,在老美看来就是同性恋的表现。
老外认为中国人个子矮小。老外普遍认为中国人个字很矮,因为他们看到很多早期的移民,多半是中国南方过去的,但这也是洋人对中国人存在的误解,事实上姚明正是来自上海,世界第一高也是中国人。
中国人比较内向,含蓄。不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外露,更不喜欢随时随地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不会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也不谈性方面的事情。
中国女性比较传统,忠于家庭。在好多美国人眼里,中国女性善良,美丽,会持家,又是那么传统,保守,放在家里可靠。
中国人非常喜欢住豪宅(豪宅装修效果图)。的确华人到美国非常喜欢买卖房地产,几次转手便可以赚来一栋不错的住房,甚至更多中国人来到美国口袋里满满的现金,掏出来把美国人吓一跳。
中国人多,满世界都是。一些老外会发关于中国人海边度假的相片,还有英文说明,可以看出其中充满了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天啦,那么多人,都不知从哪里来的。
中国人喜欢开餐馆。在美国无论大小城市,就算是最最边远的小镇,都会有中国人开的餐馆,据开玩笑说,上月球的太空船,都有中国外卖店的传单。
中国人比较沉默,遵纪守法,不惹是生非。所以在任何好的区,都可以看到中国人,老美也比较愿意与中国人为邻居。
中国人勤劳,很知道节约钱,经常身上带现金。看到在美国的中国人,工作很勤奋,只知道苦挣钱,不乱花,经常身上带现金,所以容易被抢劫,中国人很喜欢买房子。
中国女性是很传统,注重家庭,所以现在老美以找到中国女性为骄傲。
中国人讲关系不相信法律。美国人最难理解为何关系对于中国人那么重要,其实这是中国人在缺少法治社会的一种有效生存之道。
对于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做好自己本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句话,走中国人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看看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历史
美国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可以如此划分:
A)专家,研究中国历史的研究生和学者, 当然了解中国历史最深的外国,但专家在历史领域之内也有自己上场的部分,比如说明朝历史专家可能不太懂汉朝历史。
B)住在中国或其他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看过一些资料,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专家那么一个程度
C)受过良好综合教育的普通美国人,应该对中国历史了解一些重要人物和事情,因为在学校曾经学过,但对中国没有太多具体的了解。
D)除了长城,什么都不知道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军队,看看各国如何评价
首先是美国,美国是如今的第一军事强国,他的实力大家都清楚,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特别是海军力量,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编队,可以说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二战之后发动了30多场战争,所以实战能力很强,但是对于中国军队,美国的评价是:我不知道谁有能力打败美军,但是中国是我们唯一认定的对手。美国的评价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二战之后,美国和中国在朝鲜这片土地上进行了3年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直接让中国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在战后有人说: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不被别人轻视的大国,要不是在清长之战中稳执牛耳,那么历史的进程就一定不一样。其次是俄罗斯,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强国,在冷战时期,和中国的关系从蜜月期一直到僵局,当时苏联和中国在珍宝岛上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交锋,就连一向狂傲的苏联也对中国军队很敬畏,并且表示:中国军队是我看过的最厉害的军人,他们似乎不怕死,就算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退缩。
如何理解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
何为担当?担当即是承担责任。作为世界大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责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发展本国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这就是大国需要担当的责任。新冠病毒是“公正”的,它对任何人种、制度、文化、意识形态都“一视同仁”,绝无偏见。有偏见的恰恰是人类自己。中国以全国暂停两个月的代价,为世界赢取了防疫赢取了时间。暂停两个月啊,很多国家恐怕会崩溃掉了。这个代价是巨大的。中国是防疫先行者、探路者,是世界防疫的“吹哨人”。这就是担当。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远远没到可以掉以轻心的地步),中国又向各国派出医疗队、专家,提供各种援助。这是守望相助的担当,也是大国责任的担当。这种担当也遭受了一些质疑和攻击,那是守成大国队新兴大国的必然敌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中国没有实施谋求霸权的基因,“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谋求的是“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方针,放在修昔底德陷阱背景下,就会很好理解了。这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必然选择,是符合人类文明的现代追求。
如何看待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所彰显的大国担当?
这次疫情发生后,我们怎么应对、应对效果如何,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党为我们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指明了正确方向,注入了强大力量。中国力量筑起抗击疫情最牢防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面对疫情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多个省市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防疫应对上步调一致,织密织细疫情防控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武汉以外湖北各地市,为湖北撑起一片天。铁路、公路、邮政、电力、油气、食品、金融等部门纷纷行动,上下协同,全力保障物资供应,切实做到了抗击疫情,物资先行。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奋战在“抗疫”一线,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积极投身防疫工作,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起强合力,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中国精神凝聚抗击疫情最强信心。“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精神。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兄弟省市的守望相助对口支援,到人民解放军的闻令而动,勇挑重担。从医务工作者冒着牺牲性命的危险与死神争夺生命,到各级党员干部靠前指挥,排查消杀,筑起一道道守卫生命、维护安全的坚实屏障。在这场战争中,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一个集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做出努力和贡献,14亿中国人民团结奋进,风雨同舟“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就是我们抗击疫情的最强信心。中国效率释放抗击疫情最快速度。“日夜奋战,为了每一个生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统一集中领导。医药研发、医疗支援、医院建设、运送物资等各条战线立即发动起来,中国争分夺秒的跟疫情赛跑、与病毒作战,经过十余天的突击施工,火神山、雷神山两座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相继建成完工。此后国家迅速出台多项措施,延长春节假期、推迟开学时间、关闭景区等等迅速减缓了病毒的扩散与蔓延。从应对疫情爆发到找到病毒,再到测定基因序列并分享给全世界,只用了短短的两周时间,为全世界做出了榜样。正如谭德赛所说“中国政府采取了非凡的措施来阻止病例输出,为此中国值得我们感激和尊重”。扩展资料: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明确要求扩大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中国防控疫情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扬。
外国人眼中,中国游客身上有哪些标签?
这些年来,我们中国发展非常迅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旅游业也随之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国内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国人了,许多国人都走出了国门,去到世界各地旅游。但是国人就此在外国人的眼里留下了不少或好或不好的标签,比如:没礼貌、有钱等。标签一:没礼貌中国人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都有“没礼貌”这个标签,因为在以前很多文化不高的国人去到国外,他们的文化程度稍微低一些,在礼仪方面注意的稍微少一些,到了国外这些人经常插队、大声说话、乱扔垃圾,这些不文雅的行为让人外国人觉得很没有礼貌。但是如今的中国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这种现象也减少了许多。标签二:数学好中国人的数学水平是全世界公认的好,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什么多给五毛钱然后找整这是外国人半天也理解不了的。标签三:有钱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就是有钱,在国外各大奢侈品的实体店里都能看到很多中国人的身影,而且他们肯定不会空手出店。就像苹果手机新款发售的时候,长队中中国人的身影肯定不少,还有就是很多中国大妈总是喜欢喜欢在国外购物,日本马桶圈被抢售一空。标签四:出门不带钱我们国家的移动支付可谓是非常发达了,出门都不用带钱,有一些人出了国也改不了不带现金的习惯,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发生没钱支付的尴尬。相比以前,中国游客的素质是得到了显著提高了的,外国人对中国人不好的标签也会慢慢的摘掉。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呢?
在《甲骨文》中,一个美国人,一个匈牙利人,一个是《纽约客》作家何伟(彼得海斯勒),一个是研究汉字的学者叫高奕睿,他们同住在北京,相约在后海喝酒聊天。高奕睿解释中国为什么总是担心像何伟一样的外国记者:“对西方人而言,不管你怎么写,写出来的都是中国。如果你把我们坐在后海喝酒的事情写下来,人们会这样想,哇,中国这个国家真不错,读者的头脑里会浮现这样的场景。但它可能跟现实完全没有关系。”不是跟现实没有关系,而是中国的现实如此复杂多变,只是描述这样的场景,会遮蔽很多不同层面的现实而已。何伟与其他中国问题专家不同,他不是研究中国,他一直生活在这里,用在场和存在的方式描述中国,他习惯性带入自己的视角,不怕不客观,而是尽量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这个世界。他从不用单一的视角来描述中国,相比许多对身边的变化毫无知觉的中国人,他更像一个中国人,他融入这里的生活,没有把自己当成外来者,他不会故意制造东方奇观,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就是他说的,尽可能把本地人和外来者的视角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会亲近这种真实的观察。相比台版,简体版的《奇石》多收录了最后六篇文章,其中就包括这篇讲述新月派诗人陈梦家和他的古文字研究的《甲骨文》。这一篇文章比较特殊,不是独立行文,是截取何伟的另一本书《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中的部分章节组合而成。剩余的大部分都是发表在《纽约客》上的独立文章。相对于之前出版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奇石》中的文章风格更为多变,涉及的话题也不再是单一的中国,还有日本黑道,伊斯兰清真寺,美国的西部,尼泊尔的和平队——在《奇石》那篇报道中,何伟解释了在1996年他为何参加和平队,然后被派遣到中国,“我需要时间用于写作,但又不愿意再去读书,而且不敢想象一份平常的工作会是什么样的。我很高兴有了学习外语的念头;教几年书的想法也让我很有兴趣”。从1996年到1998年他被分配到四川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习教授了两年英文,根据这段经历他写作了《江城》;而后他一直生活在北京,成了一名自由作家,从2000年到2007年,担任了《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奇石》中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写于这个时期。何伟描述了一个不断变化中的中国。这种变化有时候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毫无察觉。不是我们毫无观察力,而是我们缺乏一种新鲜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生活。我跟一个朋友解释何伟和《奇石》,当朋友得知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时,她下意识的反应是:“他一个外国人,了解我们的中国么?”我反问她一句:“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觉得你了解中国么?”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塑造我们周围的世界,这种人生中有限的经验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假象,以为我们通过各种媒体和自我观察到表象就是现实。但是这种现实缺乏一种有限的验证,也缺乏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也就是缺乏一个参照物。我们习惯性把我们的经验塑造的世界看作是整个世界,也习惯用我们那点可怜的经验衡量整个庞大无比,变动不居的中国。但这其实不过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假象,我们所知道的,还没一个外国人知道得多,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而是中国发生的一切对他都是新鲜的,对我们仿佛更少刺激,缺少对比。相比而言,何伟的视角更有利。收录在《奇石》中文章,因为涉及到不同时空中的中国,也涉及到中国之外的观察,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对比视角。在《去西部》中,何伟提到他跟妻子张彤禾(华裔作家,《打工女孩》一书的作者)回到美国生活,他突然意识到一种身份的错位:“我在海外生活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自己的视角正在发生相似的变化。中国成了我的参照物,我总拿自己对美国的认识与自己对亚洲的认识加以对照。我对美国的认识日渐成为开放式的,而不是定型的。我很难想象自己身处特定的地方,那实际上也意味着我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所谓参照,所谓两种视角并不是固定的,随时都在变化之中,描述出这种变化和复杂来才是最为真实的。在那篇好玩的《四重奏》中,何伟说,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在认知上有两个很重要的时期:刚到中国的时候,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看起来根本无法完成。”第二个时期呢,这个国家变化太快了,一切都在飞速中解决,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够用:“这就是认知上的第二个时期,它比第一个更令人胆战心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会让人感到孤独,可跟周围十三亿人分享这种感觉也不会带给你半点宽慰”。真是一种糟糕的体验和总结,所以这篇描述在中国学习驾驶的《四重奏》才写得如此荒诞和好玩。揭示出我们生活的某种荒诞性,是何伟在关于中国话题文章的一个特点。但是读到这点并不让我们感到难为情,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何伟当成了一个中国人,本地人,就像这个名字一样普通。在本书同名的《奇石》一文中,他和和平队队友被骗买了假玉石和假的隐形眼镜时总结说“中国是一个充满教训的国家,我们大家现在还得天天学习”;在《四重奏》中,为了拿到驾驶证在驾校学习时,总结说“在中国,重复是一切教育的奠基石,实际上每一种新的技能都在以这种方式传授。中国人建造流水线工厂远胜于创新,这就是原因之一”;在《去西部》中,他回到了美国才发现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差异如此之巨,“在中国,他们不善于讲故事——他们不希望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很难从讲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他们不善于反思——不愿意去太多地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是他们跟美国人的主要差异,后者不断地制造出有关自己和自己所在地故事”;在《甲骨文》中,他采访陈梦家的弟弟时总结说,“中国人面对痛苦的回忆时,往往喜欢拐弯抹角,说出的故事也像仍在地上的绳子一样软弱无力。不过,一旦打定主意,他们的直白就无法抑制”。这些观察无一例外都是他切身体验之后的感触和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这些观察充满了人情味和亲近感,这其实就是通过他的写作想要传达的一种对事情的本真感受,因为“非虚构写作的乐趣正在于探寻叙事和报道之间的平衡,找到办法,既爱说话又爱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