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长篇评弹

时间:2024-11-18 08:12:56 编辑:阿旭

苏州弹词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苏州弹词简称“弹词”,又称“小书”,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说唱艺术,使用语言为苏州方言。弹词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角色。苏州弹词具有以理、味、趣、细、技为其艺术特色。其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按吴音或中州音押韵。所唱为明白晓畅的吟诵体的基本曲调“书调”。书调以语言因素为主,崇尚咬字清晰和行腔韵味。规范的基本曲调又可随内容而作即兴发挥,以适应各种书目唱篇,所谓“一曲百唱”。苏州弹词的演出形式很灵活,传统的演出形式分单档、双档。单档即演员自弹自唱;双档分“上手”和“下手”,上手为主要说唱者,自弹三弦,下手弹琵琶。后来发展了三档甚至小组唱的形式。苏州弹词大致可分为陈(遇乾)调、俞(秀山)调和马(如飞)调三大流派。陈调苍劲浑厚,宜于表现悲壮慷慨之情,代表演员还有杨振雄、蒋月泉等;俞调速度徐缓,旋律曲折激越、流畅委婉,有“三回九转”之说,代表演员还有祁莲芳、夏荷生等;马调质朴爽利,韵味浓厚,曲调的吟诵性较强,擅长于叙事。

苏州评弹的起源发展

一、简介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二、起源与发展1、苏州评话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2、苏州弹词“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清代初年,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苏州出现的女子弹词以常熟人为多数,弹唱的开篇、书目、曲调和当时流传的大体相同,但多数不会说唱整部,只会说“书中的一段”。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民国16年(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在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扩展资料苏州评弹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在第四届中国昆剧评弹艺术节上,二十八场评弹正在精彩上演,苏州光裕书厅及评弹博物馆书场每天听客满座,其中不乏蓝眼睛、高鼻梁的“洋听客”,他们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一位新西兰听众说,我虽然听不懂曲目所唱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欣赏美妙的旋律,在这幽深的巷子内,听到这样糯软的吴语,终于找到真正的“东方”音乐的味道。苏州评弹在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中颇具影响。二00五年五月,纪念陈云诞辰一百周年评弹演唱会在纽约华埠举行,约一百名侨界人士出席。同年,苏州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举办的台湾演唱取得园满成功,当晚,在台北另一个顶级剧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柏林爱乐“贝多芬之夜”也正在演出,形成同城对垒的局面,盛小云演唱会票房却未受任何影响,销售一空,台湾观众的热情也完全可以和柏林爱乐媲美。二00六年八月,评弹《四大美人》香港首演轰动观众意犹未尽,好评如潮。苏州评弹唱出国门,外国人士为之倾倒。在意大利金璧辉煌的大剧场首次演出苏州评弹,轰动了罗马城;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艺术节”苏州评弹专场演出,主办方特把演出场所设置成具有江南特色的茶馆书场。在第二十八届世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女士来苏州后,就被“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所折服,对评弹艺术赞不绝口。

评弹经典曲目有哪些?

评弹经典曲目有如下:1、莺莺操琴《莺莺操琴》,蒋调评弹,黄海华演唱,收录在2013年7月13日发行的专辑《评弹(十二种评弹流派,十余位名家悠长弹唱)》中。2、玉蜻蜓玉蜻蜓是传统评弹书目。其主要以玉蜻蜓为中心事件,写申贵升私恋尼姑志贞,病死庵中,志贞生一遗腹子,为徐家收养,改名徐元宰,后元宰中试,庵堂认母,复姓归宗的故事。3、义妖传弹词作品。又名《白蛇传》、《雷峰塔》。有清乾隆三十七年汪永章作序的《新编东调全本白蛇传》和嘉庆年间的《新编东调白蛇传》。嘉庆十四年序刊本《义妖传》,由陈士奇、俞秀山校阅。同治八年刊本,署陈遇乾原稿,陈士奇、俞秀山评定。苏州弹词《义妖传》,多据陈士奇和俞秀山本。4、珍珠塔《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 、 《九松亭》 。枣梆传统剧目。故事源于清代弹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 。5、再生缘《再生缘》,清朝中叶“弹词”作品,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与都督之子皇甫少华的悲欢离合的悲剧故事。原作共17卷,近60万字,仍未完成,续本中流传较广的为杭州女诗人梁德绳与其夫许宗彦所续成的3卷,但艺术性不及原著。

评弹经典曲目有哪些?

评弹经典曲目有:《杜十娘》、 《芦荡情思》、《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弹词刚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弹词时主要以三弦跟琵琶进行伴奏,可以是自弹自唱,也可以相互伴奏和烘托,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苏州评弹曾经被一位国学大师赞美称其中“中国最美的声音”,唱腔悦耳,唱词文雅是评弹的艺术特征之一。苏州评弹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评弹的特点:评弹是苏州地区曲种评话和弹词的总称,用苏州方言演唱。 它流传在吴语区,主要包括上海市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评话只说不唱,俗称“大书”;弹词有说有唱,俗称“小书”。“档”是评弹术语,兼指演出单位和节目,运用相当广泛。 评话是单档的,即由一个人表演。双档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