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相关问题。
此条讲使用大青龙汤时的鉴别,主要是与少阴证的鉴别。关於第39条,各家解释不一。刘渡舟先生认为,此条反映的是使用大青龙汤的另一种情况,即太阳病无汗烦躁,表邪入里而未入之时,如果没有少阴病,也可以使用大青龙。脉缓而不紧,是表邪开始入里,皮表的紧张开始有所减弱的反映。因表邪开始入里,皮表不再紧张,故身体不再疼痛,但开始发重。但表邪仍为完全入里,正气仍在与邪气相搏,正邪出入表里,故虽身重却乍有轻时。特别强调无少阴病,是因为少阴病也可能出现身重、烦躁等类似大青龙汤证的症状。胡希恕先生认为,此条是言大青龙汤可治疗水气病。脉浮缓、身不痛、重而乍有轻时,是水气弥漫但尚未漫布全身的表现。因水性沉,故至一处则一处沉重,但尚未漫布全身,故乍有轻时,身体也没有水气充盈带来的紧张感故不痛,脉也见浮缓。胡老此说是根据《金匮要略》中大青龙汤治疗溢饮的条文而来,也有一定道理。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到大青龙汤可以治溢饮。溢饮的症状,在金匮中的描述基本如第39条所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胡老联系溢饮来解释此条文似较为合理。但溢饮的症状为身痛,说明水气弥漫已较伤寒39条的程度更重。我个人认为胡老的解释更完美些,大青龙汤发越本因出而不能出之汗,正是方如其名,青龙为行云布雨之神,故大青龙汤可以治水,即因不汗出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溢饮。大青龙汤证主要是在其上一条,亦即第38条。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其中其实也涉及到了大青龙汤证与少阴证的区别,即脉象的差别。但区别此二者,我觉得更多是在望诊是完成的。一实一虚,虽然无法用语言尽述,却应该是很容易判断的。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刘渡舟
寒邪趋里化热,但是还没有入里,仍然在表,表闭未开,全身气机不利,故见身重,邪气进退于表里之间,所以身重乍有轻时。尤在泾的观点较为贴合临床:大青龙汤证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烦躁。
胡希恕
伤寒应当指代无汗,而不是说脉浮缓也是伤寒。这是一个水气病,体表有水气,所以不疼但重。身不疼但重,没有汗,也是太阳伤寒,只是脉里没有达到充血的程度,所以脉浮缓。而且水是流动的,所以就有乍有轻时。
午少阴证,和金匮有关。金匮中说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所以脉沉小不能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比越婢汤力量大,多了桂枝。
刘志杰
这一条也很微妙,只有寒湿在肢体体表聚集的时候才有沉重的表现。这一条关键在头两个字伤寒上,这个病是太阳伤寒的微妙变化。伤寒寒邪很重,伤阳以后水液不再气化,而是聚集在肌表,这时脉就不在是单纯的浮紧,而是水荡肌表的涣散状态。这个缓不是有胃气的缓,而是涣散的意思,脉浮而涣散不太有利,重按不虚。里热也不是太严重,有里实而微热。
无少阴证,很重要,如果有少阴证不能用石膏。大青龙汤暗含着越婢汤,石膏一方面清里热,一方面牵制麻黄的发汗作用。少阴证也有表阴证,脉也浮,但是无力,就是麻黄细心附子汤证,所以要注意是否四逆,沉取脉是否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