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世界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
爱因斯坦世界观简介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一次演讲,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思想动向,对理解爱因斯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雕像在爱因斯坦世界观的第一段中,他解释说“人是为别人而活的”,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赖于别人。在这一段中,他解释了阶级区分是建立在暴力之上的,而他的追求只是简单的生活。在第二段中,他引用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但他不能想要他想要的”,解释了宽容的重要性,这样他就可以用幽默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第三段中,爱因斯坦解释了生物的意义或目的。他不想有颓废的理想。在这一段中,他阐述了真善美对他的重要性。对他来说,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接触一些科学和艺术领域很重要,这样他就不会空虚。因为爱因斯坦是瑞士犹太人,他的社会正义和责任让他感到孤独,他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他讨厌战争,尤其是军事系统。无论战争的哪一方,对他来说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卑鄙的。从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可以看出,他认为最好的体验是建立在艺术和科学的感受上的,宗教的感受就是在这种体验中产生的。虽然他认为唯我论很可笑,但他愿意做一个有深厚感情的宗教人士。多次通读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可以让后人对爱因斯坦的一些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艺术爱因斯坦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虽然是科学家,但他从小就喜欢艺术。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想成为一名小提琴手,但他学习了很长时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他别无选择,只能放弃梦想,转向科学。爱因斯坦的照片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热爱困扰了他一生。爱因斯坦在业余时间拉小提琴。他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经常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普朗克也是科学家,非常喜欢贝多芬的作品。爱因斯坦非常喜欢艺术。他年轻时经常背诵海涅的文章。他也很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爱因斯坦认为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需要创新,艺术也需要创新,爱因斯坦也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找到了一些科学研究的灵感。爱因斯坦虽然在艺术上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他欣赏艺术作品,对欧洲的一些艺术作品有丰富的了解,别人问他贝多芬的作品怎么样?爱因斯坦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把贝多芬的作品发扬光大,而不是去评判他们。爱因斯坦晚年也喜欢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到了晚年,爱因斯坦工作没那么忙了,所以他有很多业余时间。他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爱因斯坦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多乐趣,这让他的晚年很幸福。爱因斯坦认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越走越远。爱因斯坦骑自行车的故事爱因斯坦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就应该勇敢地骑行。当爱因斯坦在瑞士时,他经常骑自行车去专利局。在自行车上,他边骑边想事情。爱因斯坦的自行车照片爱因斯坦骑自行车的想法对人们很有启发。如果一个人骑自行车走在路上,如果他想保持自行车的平衡,他必须骑自行车前进。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想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你应该勇敢的走下去。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时非常喜欢骑自行车。他家在专利局附近,所以他直接骑自行车去上班。他被拍到骑自行车,照片广为流传。爱因斯坦骑自行车时,骑得很慢,一边往前走一边思考着什么。还有一个爱因斯坦骑自行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学得很慢,三岁才会说话。他的父母总是很焦虑。一天,一个小女孩骑着自行车来到爱因斯坦家。当她看到自行车的时候,小爱因斯坦说了一句话,从此她可以说话了。爱因斯坦晚年也被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撞了。当时那个年轻人出言不逊,说爱因斯坦被撞了很不幸,但是他没有道歉。爱因斯坦没有生气。爱因斯坦说很可惜,说如果这个青年杀了他,那么这个青年就会成为大新闻,成为杀害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凶手。直到那时,年轻人才知道他撞的人是爱因斯坦。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爱因斯坦非常慷慨。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分析~
首先这是一篇议论文。论点是:“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课文中说明论点的语句:
科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艺术与科学都具有永久的魅力,因为他们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值得人们不断地追求。
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补充的,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和感情渴望。
艺术与科学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科学与艺术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
写作特点就是:融叙述议论于一体
他追求艺术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古典音乐和文学。
体现在: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与卡夫卡产生共鸣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
他,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几乎每天都要拉小提琴,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1·爱因斯坦热爱追求艺术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
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哪两个重要意义
“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主旨:科学与艺术相通,没有艺术造诣,就没有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写作意图:希望我国能造就出一批爱因斯坦
求《爱因斯坦与艺术》原文.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这不论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
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理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这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业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有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越不是占有,而是不断的追求.
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
在爱因期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们的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做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称之为“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的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艺术事例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波林·科克。 爱因斯坦
1884年,爱因斯坦对袖珍罗盘着迷。
1885年,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
1886年,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CouncilSchool)读书;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
1888年,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89年,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1年,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1892年,开始读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学完微积分(calculous)。
1896年,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0月,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
1899年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8月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1904年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
1905年3月,发展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6年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爱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
1912年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
8月 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9月 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 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发烧碟阀锁定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爱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是打发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
1919年 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国唯一的名誉学位:罗斯托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1921年4月2日到5月30日间,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
1922年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爱因斯坦因对光电效应作出解释而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
1923年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1924年,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26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
1929年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
1930年12月11日至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国访问,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讲学。
1932年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
1933年1月30日,纳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
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后他在上帝发誓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
1935年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是年,为使诺贝尔奖金(和平奖)赠予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四处奔走。
1937年3月声援中国“七君子”。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统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38年9月,给五千年后的子孙写信,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表示不满。
1939年8月2日,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
1940年5月22日,他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
1943年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
1944年,他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
1947年,他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
1949年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
1950年2月13日,他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
1951年,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
1952年11月,以色列第1任总统魏斯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
1954年3月,他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
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955年4月18日1时25分,他在医院逝世。 漫长艰难的探索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赞同12|评论
除了爱因斯坦和贝多芬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音乐家?
一、科学家1、尼古拉·特斯拉主要成就:《交流电系统》、《无线电系统》、《无线电能传输》、《雷达》、《放大发射机》尼古拉·特斯拉(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奥地利帝国-克罗地亚自治王国的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化学家和未来学家。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并因主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力系统而最为人知。尼古拉·特斯拉有个效应,叫做“特斯拉效应”特斯拉利用一次人工诱发的地震,几乎将纽约夷为了平地”他曾经说过:“只要我愿意,我能把地球劈两半”是个实实在在的科学狂人。在19世纪80年代末,爱迪生推广用直流电来提供电力分配,相比起特斯拉与威斯汀豪斯所推广的交流电,更有效果,因此特斯拉与爱迪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竞争对手。直到特斯拉改良了异步电动机,交流电远距离高压传输的优点也就展现出来,同时也解决了机器不能使用交流电的问题。虽然他一生致力不断研究,并取得约 1000 项专利发明,但这并没有使他腰缠万贯,特斯拉长年经济拮据。1943年1月7日,特斯拉在纽约旅馆死于心脏衰竭,享年86岁。2003年,为了纪念偶像特斯拉,埃隆·马斯克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特斯拉汽车。2、艾萨克·牛顿主要成就:《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微积分》、《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等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3、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主要成就:《诺贝尔奖创始人》、《矽藻土炸药》、《瑞典科学研究院亚斯特奖》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4、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主要成就:《创立生物进化论》 、《物种起源》、《皇家奖章》、《科普利奖章》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5、居里夫人主要成就:《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测定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放射性专论》等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二、音乐家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主要成就:《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称他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光阴。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2、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主要成就:《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3、朱塞佩·威尔第主要成就:《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等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朱塞佩·威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4、弗朗茨·约瑟夫·海顿主要成就:《第45号交响曲》、《第88号交响曲》、《创世纪》、《四季》等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劳罗 ,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担任费迪南·莫尔金伯爵的音乐主管,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创作《第一交响曲》。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5、弗里德里克·肖邦主要成就:《降E大调辉煌大圆舞曲》、《降E大调夜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